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1BS染色体上带有T.Spelta小麦R f3恢复基因的普通小麦1031与SV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杂交,通过杂交F1代的育性观察,结果表明普通小麦1031能保持SV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小麦的不育性,同时染色体C—分带显示普通小麦1031是属于非1B/1R型保持系.这是一个新发现,扩大了SV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小麦保持系极少的资源,为SV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小麦在北方春麦区利用,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2.
以小麦及其近缘种的39个同核异质量换系为材料,选取33个性状进行了Q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细胞质材料有着明显的遗传差异性,可将它们分为8个不同类型,这些细胞的遗传分化主要发生在二倍体水平上,并且在种内也存在着细胞质的分化。  相似文献   

3.
以 38种同核异质核质杂种小麦为材料 ,通过田间直接观察和相对电导率测定 ,比较了小麦属和山羊草属中各种不同异源细胞质对普通小麦苗期抗低温能力的影响 ,分析了这些细胞质遗传效应的特点 ,并初步筛选出一些抗低温能力较强的细胞质材料  相似文献   

4.
1992年3月至1993年11月,我们先后在海南和长沙两地,使用多种化学调控剂处理了不同种类的不育系.结果表明:化学复雄剂对光温敏不育系及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效应,结实率可恢复到0.1%~10.0%,且在繁殖季节能显著提高光温敏不育系的结实率,提高幅度达4.4%~18.4%.孤雌生殖诱导剂对所有供试的普通核不育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光温敏核不育系及孤雌生殖后代不育株均能诱导结实,且与化学复雄剂配合施用时,效果更好,继续深入研究不育系育性恢复的机理及调控技术,可望为杂交水稻育种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人工合成的Talplilb综合体,进行了核不育硬粒小麦的选育工作,得到“柯-3”号株系,其F1、B1F2、B2F3代的育性分离比(不育株/可育林)始终接近1:1,与太谷核不育小麦的育性分离比相似,推测“柯-3”号株系为具40条染色体的易位系。对回交后代育性分离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总体上后代不育林比例下降,但株系调查表明,有的株系(如柯-3)自B1F2代起不育株/可育株的化例始终接近1:1,推测在F1代即发生了染色体易位或同祖染色体的交换,这是利用Talphlb综合体的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6.
光长和温度对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互作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表明,决定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主导因子是光长,而温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转换主要受控于温度.温度在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中有一定影响;同样,光长在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中也有一定的作用.据此推测,光长与温度同时参与了不育基因的表达过程,因此它们在育性转换中有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7.
利用2%、4%、6%和8%的NaClO溶液处理黑藻叶片,通过观察叶绿体形态和运动速度变化研究NaClO对细胞质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2%、4%的NaClO溶液对黑藻的伤害程度小于6%和8%,其中8%的NaClO溶液伤害最大,2min就可使黑藻叶片死亡.  相似文献   

8.
太谷核不育小麦自1972年被发现以来,人们在对它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等各方面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通过核不育小麦与“中国春”ph突变体杂交的方法,选育带ph突变基因的太谷核不育小麦,并以蓝粒小麦为供体,利用电离辐射方法对核不育小麦籽粒附加标记性状进行了初步探索,统计了携带Tal基因的4D染色体和控制篮胚乳性状的4E染色体在双单体情况下通过雌配子的传递频率。同时对蓝粒小麦、太谷核不育小麦、“中国春”ph突变体及杂交各代进行了细胞学观察,并在此基础上对太谷核不育小麦雄性不育性的原因以及在诱发染色体易位进行基因转移的过程中,利用ph突变体和电离辐射两种方法的特点及应用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三个冬小麦单交组合为试验材料,采用遗传力,遗传进度和杂种后代品质性状表现在年份间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对小麦几种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早代选择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沉淀值容重的遗传力较高,蛋白质含量和单株蛋白质产量的遗传力较低。沉淀值、蛋白质产量在各杂种早代的相对预期遗传进度均很高,在20%以上。不同品质性状对环境影响所表现出的稳定性不同,但均有较大的影响。其中蛋白质产量,沉淀值在年份间的稳定性相对较高,蛋白质含量,容重的稳定性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0.
春小麦雌雄性核融合前精核形态与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卵细胞质或中央细胞质内的精核,其形态呈逗点形,分为一纯面和一尖尾端。2精核在雌性细胞质里的取向变化多态,但总是向卵核或极核方向移动。3精核向卵核或极核移动的动力,可能来自精核自身运动与卵细胞质或中央细胞质川流运动的总合。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对太谷核不育小麦籽粒进行颜色标记,以便进一步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以蓝粒小麦4D-4E二体异代换系作为标记性状供体,利用中国春小麦Ph突变体诱导部分同源染色体联会,增加同祖染色体间的交换,使4D染色体上的Tal基因与4E染色体上的蓝胚乳基因连锁,在本实验杂交组合[(Taltal×phph)×蓝粒小麦]×phph~2F_3中得到一个蓝粒高不育穗行,经分析与继代观察,初步认为这一穗行为4E带有蓝胚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4D染色体上使蓝胚乳基因与Tal基因发生不完全连锁。同时对Ph突变体诱导部分同源染色体联会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利用迭代方法来解线性矩阵方程组A1XB1+C1XD1=F1,A2XB2+C2XD2=F2.若这个矩阵方程组是相容的,那么它的反对称解就能在有限步迭代中得到.如果选取一个特殊的初始矩阵,就能够求得其最小范数解.若任意给定一个矩阵,可在A1B1+C1D1=F1,A2B2+C2D2=F2中求得它的最佳逼近解.最后通过实例说明了这种迭代算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Brassica napus的花粉粒,在不同发育时期超微结构的特征如下:1)单胞花粉粒有一个球形的细胞核和明显的核仁,细胞质内出现液泡,缺少典型的淀粉粒。2)双胞花粉粒的营养核多为球形。生殖细胞纺锤形,无细胞壁,细胞核比例大,细胞质呈薄层,细胞器少。3)三胞花粉粒有一个裂片状的营养核和两个纺锤形的精细胞,精细胞无壁,以两层质膜与营养细胞的细胞质相隔。每个精细胞的一端有多条索状、弯曲的原生质外突。  相似文献   

14.
用来自拟斯卑尔脱山羊草(Ae.speltoides)的杀配子染色体2S(2S染色体带有GC基因),诱导普通小麦一黑麦(secale.cereale L)二体代换系(5R/5A)的染色体断裂,观察杂种F1的减数分裂行为,在减数分裂中期I和中期Ⅱ均出现较高频率的单价体、多价体,后期Ⅰ和后期Ⅱ出现大量的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断片和桥等异常现象,在二分孢子和四分孢子中出现较多的微核.因此,利用带有杀配子染色体的代换系间杂交来诱导染色体易位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导的是湘矮A油菜雄性不育系及其杂交组合的细胞学和同工酶的研究结果。湘矮A雄性不育系花药发育受阻时期是在造孢细胞时期;不育系和恢复系各器官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均有明显差异,尤其以叶片的为最明显;杂种各器官的同工酶谱,常综合双亲的酶谱特征,表现为酶带或酶活互补型;保持系除花蕾以外,其他各器官同工酶谱基本上都和不育系的相同;不育系各器官的可溶性蛋白质的组成与恢复系相应器官的都有差异,杂种各器官的可溶性蛋白质的谱带图上,除了出现双亲蛋白质带的互补和重组现象外;总的趋势倾向于不育系;在油菜种子形成过程中,以开花后10~20天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的酶带最多,活性最强。但杂种的酶活性弱于湘油5号的酶活性;杂种种子形成过程中,其体积、鲜重、干重的变化规律与湘油5号的基干一致,但杂种种子的体积和鲜、干重在各个时期的增长量大多数都显著地小干湘油5号种子的增长量。  相似文献   

16.
采用溶液反应法制样,用目测变温和DTA方法测定了AlF2-BeF2—KF三元系中的KBe2F5—KA1F4—K3A1F6赝三元系的相图.体系中有一个三元低共晶点E,组成为4mol%KF、15mo1%KAlF4和81mol%KBe2F5,温度为310℃.在KBe2F5的含量低于70mo1%时,沿着e1→E共晶线组成的熔盐是可以利用的中温铝钎剂.(e1是KF—A1F3体系中K3AlF6与KAlF4之间的共晶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按遗传相关阵、相关遗传力阵估算遗传距离的两种方法,应用样本容量不同的4种遗传相关阵(其中一种是加性遗传相关阵)及对应的相关遗传力阵,共估算出8种遗传距离。结果表明:遗传距离对不同估算方法及不同样本容量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各种遗传距离都与杂种F_1代单株产量或离中优势显著正相关,其中加性遗传相关阵估算的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系数最大。  相似文献   

18.
逻辑方程F=G解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使解非0型、非1型的逻辑方程F=G更加灵活、多样化,给出了F=G成立的充要条件,将逻辑方程F=G化为0型或1型逻辑方程的方法和相应的推论,并给予证明.得到了若F+G=0和F+G=0的解集分别为S1,S2,则F=G的解集为S1+S2、以及若F?G=1和F?G=1的解集分别为S'1,S'2,则F=G的解集为S1'+S'2的结论.从而可应用结论解非0型、非1型的逻辑方程.  相似文献   

19.
采用自适应核函数的空间时频分布盲源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空间时频分布的盲源分离算法可以用来分离具有不同时频分布的信号.时频分布的交叉项影响着盲分离的性能,而不同的时频分布对交叉项的抑制效果也不同.目前的盲源分离算法多是基于固定核的时频分布,而自适应核函数对交叉项的抑制能力要优于固定核的时频分布.提出采用自适应核函数时频分布的盲源分离算法,这种算法具有比较强的抑制交叉项能力和抗噪声能力.仿真表明,无论是在有噪声还是无噪声的情况下,这种算法的盲分离性能均优于采用Cohen类时频分布的盲源分离算法.  相似文献   

20.
利用迭代方法来解线性矩阵方程组A1XB1 +C1XD1 =F1,A2XB2+ C2XD2=F2.若这个矩阵方程组是相容的,那么它的反对称解就能在有限步迭代中得到.如果选取一个特殊的初始矩阵,就能够求得其最小范数解.若任意给定一个矩阵,可在A1(X-)B1 +C1 (X-)D1=F1,A2(X-)B2+C2(X-)D2 =F2中求得它的最佳逼近解.最后通过实例说明了这种迭代算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