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根据试验装置的特点和要求,提出了一套含尘气体中颗粒采样与测定方法,即采样位置的选择,采样点的布置,等速采样方法以及库尔特计数器测定粒度分布的技术等。通过试验结果的误差分析,证明这套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详细介绍了新型两相激波管设计原理、气体与气固两相混合物分界平面的产生方法及粉尘浓度在线测量。作为应用,给出了强激波与气固混合物分界平面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讨论了用于测量颗粒群阻力系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为将烟厂正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尘气体高效净化,达到直接在车间就地排放的要求,采用以液体作为除尘媒介的新式空气净化器,使排放气体的灰尘质量浓度符合国家室内空气标准(2mg/m3)的规定。结果表明:经这种空气净化器处理后,除尘器出口的灰尘平均质量浓度为1.1mg/m3。  相似文献   

4.
基于流体体积-离散相模型(VOF-DPM)耦合方法,研究了初始静止液体中含尘单气泡和并行含尘双气泡的上升过程及其形变和相互作用对颗粒脱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上升气泡形变对固体颗粒的脱除具有增强作用,不同粒径颗粒在不同尺寸气泡中的脱除率差异明显.不同尺寸并行双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对颗粒脱除的影响存在差异,8?~10...  相似文献   

5.
采用单闰动力学模型计算旋风分离器的内颗粒运动轨迹,并由此可算出粒级效率,分离器内时均流场用实测流场的顺归公式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由该理论方法求得的分离效率与实测效率相吻合,而且入口气速越大,分离效率越高,紊流对小颗粒的运动影响显著,大颗粒则在时均流场和紊流流场中有近科盯同的粒级效率,运用该方法,通过大量的轨迹计算了可以描述颗粒的分离过程,进而可对改进分离器的性能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在旋风分离器的基础上,内加耐高温金属多孔材料,利用离心、过滤和吸附的综合作用,使高温含微细固体粉尘的气体得以彻底去除,选用了10μm,20~30μm,30~40μm孔径的耐腐蚀、耐高温的金属多孔材料进行了分离实验。结果表明,因微粒在多孔材料中的吸附、过滤材质和滤饼的共同作用,3种材质都可使纳米级的粉尘完全去除,总压差随使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滤饼厚度也增加,而达到一定压差后会自然脱落,厚度不会再增加。经再生实验表明,10μm孔径的多孔材质其反吹彻底,成片脱落;20~30μm和30~40μm材质其刮落性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7.
多管旋风除尘器的试验研究是川汉输气管线建设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我们炼油化工设备研究室配合院除尘科研组,承担了含尘气体管道采样的实验研究。 在校内外其它单位的大力支援下,短期内建成了φ159大型管道采样试验系统,研制了微量定量喂料装置、采样架结构,建立了粉尘真比重测定仪和液体沉降法粒度分布测定仪等设备仪器,获得了初步的成果,为现场除尘试验的准确采样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田赣兰 《科技资讯》2013,(26):98-99
火电厂输煤系统含尘污水是一个重要环境因素,治理不当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采取闭环治理,将处理过的水再循环用于输 煤系统水冲洗,可以根本消除含尘污水可能发生的污染,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旋风分离器的颗粒浓度分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等速抽气采样法测定了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分布.测定结果表明.由中心到器壁.颗粒浓度逐渐升高.不存在以往分离模型中常用的横向完全返混.沿轴向由排尘口到排气管下口.颗粒浓度逐渐降低.但有一个最低点.它靠近排气管下口.这说明一定的分离空间高度有利于返混颗粒的二次再分离.实验表明.顶灰环、短路流及排尘口返混是影响分离效率的不利因素.改变分离器入口面积及排气管下口直径对分离空间内颗粒浓度分布的影响规律是不同的.利用颗粒浓度分布曲线计算分离效率,其计算值与用称重法所得实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旋风分离器的颗粒浓度分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相似文献   

11.
开放性尘源粉尘运动轨迹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粉尘颗粒在大气中受力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采用颗粒随机轨道模型对尘源表面的粉尘在大气中的运动轨迹进行了数值计算 ,再现了野外现场观测的现象 ,从而证明了数值计算的可靠性 .利用ParticleSourceinCell算法 ,计算了由开放性粉尘造成的大气含尘质量分数 ,为定量预测露天矿粉堆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提供了依据 .  相似文献   

12.
分离效率是判定旋风分离器性能优劣最直接的一个参数,而分离效率的高低微观上由旋风分离器内颗粒的运动规律决定.采用离散颗粒模型研究了新型旋风分离器内颗粒的运动规律并估算了分离效率,结果发现:颗粒从入口不同区域进入该旋风分离器分离空间时有不同的运动轨迹,入口大致可划分为3个区域;被入口导流板碰撞分离的颗粒在发生二次分离时被再次捕集的可能性很大;分离效率实验值和模拟估算值变化趋势一致,但模拟估算值高于实验值.  相似文献   

13.
激光粒子成像技术测定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将颗粒粒径的粒子成像测量方法应用于旋风分离器的颗粒浓度场的测量研究。成功地对一种蜗壳型旋风分离器的内颗粒浓度进行了无干扰瞬态多点测定,实验结果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场的分布规律。文中所获得的规律性认识为今后进一步改进旋风分离器结构、提高其效率及创建新的分区模型提供了依据。初步形成了用PIV技术测定旋流场内颗粒相浓度的新方法,弥补了以往用等速抽气采样法测量的缺陷。合理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非球形颗粒旋风分离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非球形颗粒的分离特征,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以非球形的硅微粉和球形的粉煤灰为介质,测量其分离特性。结果表明:对于这两种颗粒,分离效率均随入口气速增加先升高后下降,压降随入口气速的增加持续上升,且分离效率和压降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尽管硅微粉的密度更大、颗粒偏粗,但在相同条件下,其分离效率却比更轻、更细的粉煤灰的低,且压降也更低,原因在于硅微粉所形成的灰层在器壁上"滑动"困难,器壁摩擦损失较大,会削弱旋流强度,导致离心分离能力下降,加上非球形颗粒在离心沉降过程中的绕流阻力更大,故分离效率变得更低。对于压降,虽然器壁摩擦损失增大会导致压降升高,但旋流强度的减弱又使旋转动能耗散减少,压降降低,综合结果是分离硅微粉时压降比分离粉煤灰时的低。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高、中等Reynolds数条件下,稀相含灰气体绕球体的定常超声速流动问题,对于物体迎风面前表面上发生颗粒沉积的情况,研究了由于颗粒引起的驻点热流增加,给出了传热增强的最大值,指明了驻点热流的增加取决于流动Re数、颗粒惯性参数、气固比热之比以及物面温度等控制参数.  相似文献   

16.
催化三旋用PDC型旋风管内颗粒浓度场的测试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旋风管是炼油厂催化裂化第三级旋风分离器的核心部件,其中的颗粒浓度分布状况可直接反映其分离性能的优劣。在流场测试的基础上,采用等动采样的原理,对PDC型旋风管内的颗粒浓度,尤其是双锥内及灰斗内的颗粒浓度分布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测试,得到了旋风管内颗粒浓度分布的一般规律,将旋风管内分为5个区,即:入口环形区,导流锥环形区,下行流区,上行流区,排尘返混区。排尘双锥的下锥内颗粒沿轴向和径向完全返混;控制排尘口处的颗粒返混夹带有利于提高旋风管的分离效率。得出了主要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对颗粒浓度分布的影响规律,这为确定旋风管内颗粒的运动轨迹,分析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不同大小颗粒的分离机理奠定了一定的实验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用途 分离气体或高温气体中含有的固体颗粒  相似文献   

18.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受到边界振动的粒径呈幂律分布的颗粒气体中的颗粒分离行为特性.研究发现当系统受到振动时,模拟区域出现温度梯度,系统出现颗粒分离现象,所有的颗粒都会朝着温度低的区域移动,且大颗粒比小颗粒更趋向于聚集在低温区域;系统大颗粒和小颗粒间的粒径差越大,系统的颗粒分离行为越显著.同时,系统的子区域中的局域粒径分布函数仍然为幂律分布.  相似文献   

19.
将颗粒粒径的粒子成像测量方法应用于旋风分离器的颗粒浓度场的测量研究 ,成功地对一种蜗壳型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场进行了无干扰瞬态多点测定 ,实验结果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场的分布规律。文中所获得的规律性认识为今后进一步改进旋风分离器结构、提高其效率及创建新的分区模型提供了依据。初步形成了用PIV技术测定旋流场内颗粒相浓度的新方法 ,弥补了以往用等速抽气采样法测量的缺陷。合理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强热源诱导含尘浮射流各影响的分析,根据相似理论,简化了实验过程,用CO2作为示踪剂模拟开敞大空间中强热源诱导的瞬态扬尘过程的浓度变化,通过对捕集效率的实验研究,探讨了该实验技术的适应范围、优点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