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通频带地震信息是指地震信号谱通频带以外的频率成分所携带的地震信息。提高外通频带地震信息的利用水平有助于提高地震资料的利用率和勘探效果。论文作者以数值模拟和实际地震资料处理结果表明:利用外通频带地震信息可以识别小的地质异常体,固定油气藏的空间分布范围。以高精度时频分析为基础形成共频率数据体,如共频率地震剖面、共频率水平切片及共频率沿层切片是外通频带地震信息利用的有效手段。在地震资料具有较高信/噪比时,能量较弱的外通频带信息和能量较强的通频带内的信息可等同使用,并有时独具特色,在薄、小地质异常体的识别方面,能发挥通频带内地震频率成分难以起到的作用. 至少能起到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对工程结构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提高,多灾害作用下的工程结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和工程师的共同关注.强风和地震作为两种主要灾害荷载,目前仍不确定同时发生是否为偶然事件.为了明确两种灾害同时发生的可能性,本文分别从强风引发地震和地震引起强风两个方面,总结了目前强风和地震能够同时发生的研究现状,从多方面因素搜集了部分地区其同时发生的数据,为强风和地震同时发生这一耦合现象提供了数据支撑,评述了目前强风和地震同时作用下工程结构的相关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强风能够通过影响海浪和地质构造引发微震、慢地震和普通地震,地震能够通过引起大气温度和电磁波变化而引发强风,强风和地震之间存在耦合现象;(2)不同地区强风和地震同时发生的概率区别较大,通过风速曲面拟合,能够更好地满足搜集强风和地震同时发生数据的时间和空间关系;(3)强风和地震同时作用下的工程结构更易出现损伤和破坏,应调整结构设计标准或安装耗能减震装置来提高其性能.因此,仍需要完善强风和地震同时发生的相关数据及其作用机理,综合考虑强风和地震同时作用下对工程结构的影响是今后本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三维可视化是地球物理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对原始地震数据做出多方位的图形化展示,为下一步的数据解释分析提供充分的条件。本文是在QT和OpenGL的图形软件开发环境下,研究并实现了速度模型和地震数据的三维显示,从而可以更加直观的看到速度模型和地震数据所反映的地下地层的真实分布。  相似文献   

4.
垃圾填埋场沿衬垫界面的地震稳定性及永久位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垃圾填埋场的三楔体极限平衡分析法,考虑水平地震力,得到了垃圾填埋场沿衬垫界面滑动的安全系数和屈服加速度系数的近似解.参数分析表明:填埋场衬垫界面和填埋体的抗剪强度以及垃圾坝高度等直接影响填埋体沿衬垫界面的地震稳定性和屈服加速度系数.结合一维等效线性动力响应分析及Newmark法对垃圾填埋场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沿衬垫界面的永久位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屈服加速度系数ky与最大水平等效地震系数kmax之比、场地特性和输入地震波的幅值及频谱特性等因素对地震永久位移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规模地震发生后,在时间有限且信息缺乏的情况下,以大样本为建模基础构建的传统预测模型难以实现对应急救援物资的快速准确预测.基于此,以灰色建模理论为基础,提出并构建一种基于新陈代谢的GM(1,1)灰色动态预测模型,利用其“去掉老信息,利用新信息”的建模特性,分析并预测地震灾区死亡人数的动态变化,进而预测相应地应急救援物资需求.将该模型应用于预测我国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物资需求的数量,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研究成果对丰富与完善灰色预测模型的理论体系,实现大规模地震灾区应急救援物资需求的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是地层突然加速运动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由于自然界断层交界面的剪切滑动、碎裂、碾磨和黏土矿化等物理化学作用,大多数成熟地层交界面都充满着一层磨损颗粒材料,也即断层泥.已有研究表明断层泥的黏滑运动是浅源地震发生的可能机制,国内外大量学者将颗粒体系作为研究地震的模型体系.本文总结了近年来颗粒断层泥黏滑运动的研究进展,着重对颗粒断层泥黏滑运动的微观机制、黏滑运动的影响因素、机器学习在颗粒断层泥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系统介绍,并对后续颗粒断层泥黏滑运动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深水桥墩属于一类浸没在深水区域中的细长结构,在地震激励下不能忽略动水压力效应以及非线性效应,又鉴于地震激励的随机特性,因而地震激励下深水桥墩的动力学问题可归结为一个非线性随机振动问题,需开展非线性随机振动研究.为此,本文首先建立深水桥墩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模型,包括:将桥墩简化为固定在岩石地基上的悬臂梁;采用Kanai-Tajimi过滤白噪声模型模拟地震动加速度过程;利用辐射波浪理论描述动水压力以及凯恩方法推导深水桥墩系统的运动方程.随后,运用标准随机平均法将系统运动方程近似为关于幅值的平均伊藤方程,建立并求解相应的FPK方程以获得该系统的近似稳态概率密度函数.最后,分别考察了激励强度,质量比以及浸入比对系统稳态响应的影响,并采用蒙特卡罗模拟验证理论解析解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理论解析解与蒙特卡罗模拟结果相当吻合,理论解析解具有较高的精度;激励强度的增强、质量比的增加以及浸入比的提高均会对桥墩的稳态响应产生负面影响,即放大了系统的响应;动水压力效应降低了质量比对系统响应的影响程度;桥墩内域水体的存在也会放大系统响应,且这种影响会随着浸没比的增加而增加.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深水桥墩的抗震优化设...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汶川特大地震对灾区基础教育造成的严重破坏,提出了以构建“教育系统工程”的方式来重建灾区的基础教育。从战略和战术层面提出了基础教育重建思路,以WSR—Hall三维结构体系、投入产出模型和PERT网络技术为方法基础,分灾后基础教育重建准备和全面重建两个步骤进行。重建的内容包括了教育应急机制的建立、教育重建投入预测和全面重建框架的建立三个方面,并结合灾区重建的实倒进行了论证,以期为灾后基础教育提供系统工程的重建模式。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唐家山堰塞引流除险工程及溃坝洪水演进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由汶川地震诱发的唐家山堰塞湖的风险分析、抢险工程措施以及除险效果.该堰塞体平均坝高105m,库容3.2亿m^3,估计溃坝洪水洪峰至少可达48000m^3/s以上,会对下游造成巨大灾难.为此,开挖了深13m、底宽8m的明渠,成功地实施了一次泄流除险工程.大坝以洪峰流量为6500m^3/s的一次洪水过程下泄了1.6亿m^3水量,残留库容仅0.897亿m^3,堰塞体形成了底宽平均大于100m新河道,可以安全下泄200年一遇的洪水.唐家山堰塞湖除险工程的成功实施为今后处理同类自然灾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有区间灰数Verhulst对整体呈现"S"形变化特性的连续区间灰数序列模拟误差较大的问题,通过分析构造序列的特征,提出一种改进的连续区间灰数Verhulst动态预测模型,即先分别构建连续区间的核序列和测度序列,继而建立核序列的灰色Verhulst预测模型和测度序列的灰色Verhulst预测模型,最后构建区间上下界预测模型。将此模型应用于青海玉树地震伤病员人数的预测,并与多种典型Verhulst预测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精度更高,模拟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为了通过对ESI高被引科学家数据的分析,了解该评选标准下的高水平科学家的数量、学科、国家和地区分布情况,以便为相关领域的学科发展或人才引进政策提供参考。本文基于ESI数据库2014—2017四年间的高被引科学家数据,利用文献计量的方法,从多个维度统计分析了各学科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分布情况,集中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的数据,并相对全面地解析了中国高被引科学家的情况。分析结果显示,美国在入选科学家体量上具有绝对领先优势,在入选的学科分布上也优于中、徳、英、日等国,在一定程度上可认为美国的学科发展布局更加完善;中国高被引科学家的数量逐年递增,但科学家区域分布差异较大,大都汇聚在中东部及沿海城市,且在学科分布上也十分不均衡。对标主要科技强国,在学科发展水平以及人才队伍水平上,中国还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12.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目前通常用于大片段脱氧核糖核酸(DNA)测序的“鸟枪法”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13.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ISI Web of Science的SCI-E数据库为数据源,对1971~2015年间国内外地震地质科学研究队伍及成果产出的发展特点和现状予以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国际地震地质科学研究论文产量一直呈增长趋势,1990年以后增长尤为迅速,一些重大地震灾害事件等对国际地震地质科学研究的带动十分明显;美国论文产出数量最多、影响力最大、合作中心性最强,在该领域处于引领地位,而中国地震地质科学研究起步较晚,影响力有限,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地震局;国际地震地质科学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地震原理、成因及活动特征研究、震害预测研究、地震次生灾害及危险性评价研究、地震勘探研究等方向。  相似文献   

14.
美科学家研究出能探测肿瘤的纳米颗粒  装载荧光材料的纳米级聚合分子囊泡 ,使科学家能透过皮肤和肌肉 ,看到组织深处的肿瘤。研究人员说 ,这一技术将在癌症诊断和治疗领域发挥重大作用。由宾夕法尼亚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 ,日前在美国《全国科学院学报》上发表论文说 ,他们在类似细胞膜的聚合物膜内部“封装”进卟啉荧光团 ,由此形成的纳米级囊泡可以让皮肤深处的组织结构清楚地显示出来。科学家们用这种囊泡看清楚了实验鼠体内的肿瘤。这种聚合物膜由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家在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研究成功 ,它的结构与…  相似文献   

15.
介绍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他们在1988年前后各自独立发现的巨磁电阻效应;阐述它的基本原理及其当今研究的新进展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美国《科学》杂志前些日宣布,韩国和美国科学家成功克隆出了人类早期胚胎,并从中提取出胚胎干细胞。这是科学家首次利用克隆技术获得人类胚胎干细胞。汉城国立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参与了这项研究。16名健康妇女为这项研究志愿捐献了2 4 2个卵细胞以及被称为卵丘细胞的体细胞。科学家们从卵丘细胞内提取出细胞核,然后将其植入同一位妇女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并采用化学手段刺激卵细胞分裂,共有30个克隆细胞经过约7天的时间发育到至少几十个细胞组成的、被称为胚囊的早期胚胎阶段。科学家们从这些胚囊中分离出2 0个内层…  相似文献   

17.
一个美国科学家小组前些时候宣布,他们研制成了能在11小时内检测出流感病毒株系的芯片。科学家说,这种芯片使用简便、检测结果快速准确,有望帮助人们应对可能发生的流感疫情。  相似文献   

18.
据科技日报报道,日本理化研究所日前宣布,由该所科学家和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研究所科学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已成功合成出第113号新元素。这是亚洲人第一次合成出新元素,我所核分析室赵宇亮研究员参加了这项实验。  相似文献   

19.
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家前些日宣布,他们计划将新培育出的17个人类胚胎干细胞系免费提供给同行使用。这是美国科学界挑战政府有关干细胞限制规定的最新尝试。梅尔顿等科学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网络版上介绍说,这17个干细胞系是利用波士顿一家生育诊所提供的多余冷冻胚胎提取出来的,此项研究由私人资助。科学家们称,这些干细胞功能健全,生长良好,很容易操作,投入使用后有望对美国乃至全球干细胞研究起到促进作用。哈佛大学科学家的做法受到了干细胞研究人员的欢迎。总部设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非赢利组织“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负责人表示,梅尔…  相似文献   

20.
气压变化对地下水位微动态存在影响,而地下水位微动态变化通常携带了大量构造活动和地震异常信息,消除地下水位的气压效应对于有效识别地震异常信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识别地下水位中主要气压影响分波并分析其变化,可以进一步探求地震过程中含水层介质的变化,进而达到预测地震的目的.本文以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为例,利用南溪、巢湖与邛崃井的地下水位与气压观测数据,进行了地下水位的气压效应消除和影响地下水位的主要气压分波识别研究.通过2种回归方法得到了消除气压影响后的校正水位;利用调和分析法结合频谱分析识别了影响水位波动的气压分波;对地震前后影响井水位变化的气压分波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震前后主要气压影响分波发生了改变,各气压分波振幅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减,这可能与气压分波各自周期性变化有关,也可能是地震造成含水层特性发生改变从而使井水位对气压的响应改变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