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娄烦方言之情态动词“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义类型、语义特征和分布特征等方面对娄烦方言“敢”之种种特殊用法进行论述,认为娄烦方言之“敢”还可用来表示说话人对某一命题、某一状态或某一事件的主观确定性。作此种用法时,没有否定形式“不敢”和正反重叠式“敢不敢”。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中“莫”字的用法,基本上分作两大类:一是作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什么人(事物、处所)的意思;一是作否定副词,当表示一般性否定时,是“不”的意思;当表示禁止性否定时,是“不要”的意思。关于“莫”字的词性,语法学界对第二类没有争议,都承认是否定副词,对第一类却曾出现过不同看法。《马氏文通》将其归入指示代词“约指”一类中,杨树达定为无指代词,以后语法学界多采用杨氏的说法(或称无定代词)。1964年《中国语文》第4期,周生亚曾撰文提出异议,认为应是  相似文献   

3.
在英语否定句中,含有半否定词的否定句式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因这些半否定词形式上不是否定,但在意义上却是否定,使对其理解增加了困难。本文拟对英语中常见的几个半否定词在句中的用法及所表达的意义,加以分析与探讨。A.Scarcely1)当“scarcely”表示“almost not”的意思时,有两种情况:(1)句子实际情况是肯定的,但说话者心理上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4.
文言指代词“之”、“其”可以指代人或事物,用在指代人时,除了表示第三人称之外,还可以表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我们称之为自称与对称)。这种用法,古汉语语法书上都说是“第三人称代词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这种说法的本意很清楚,就是认为“之”、“其”用作第三人称是“本用”,而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则是临时用法,因而称之为“活用”。这种说法,在教学上有方便之处,可以了解“之”、“其”在语句中指代不同的人称——这是从句法的角度考虑的。但是有了“吾”、“汝”等人称代词,却又把指代词“之”、“其”作为人称代词中的  相似文献   

5.
英语中双重否定的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重否定这种语言现象在英语中非常普遍。一般来说可表示肯定,但表示否定的时候也并非罕见。本文第一部分系统概述了英语中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构成方法及主要形式,第二部分总结了英语中双重否定表示否定这一用法,第三部分简单说明了在口语中不恰当的双重和多重否定表示否定这种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中,学生经常遇到部分否定句和双重否定句。由于他们对这两类句子结构掌握的不够牢固,因此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本文就针对这两类句子结构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部分否定句 部分否定句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指否定句。但是它的用法特殊,应特别给予重视。其句型是[All、every等总括词…not 谓语动词…]含有全体意义的代词和付词如a11、every(及其派生词)、both,always等统称总括词。它们用于否定结构时不是表示全部被否定,而只表示其中的一部分被否定。汉译不能作“一切…都不”,而应该译作“一切…不都是”或“并非一切…都是”。在汉语习惯上看起来很不合理,但在英语中却非常通行。例如Not every man can do it。“不是每个人都能做这事”。这在英语和汉语的表达方式上是一致的,不会理解错。但英语的习惯,与其将not置于all、every等词的前面,还宁愿将not置于谓语当中,甚至认为这样才是正确的说法。因此上面的句子总是写成“Every man can not do it。”句意仍然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这事”。  相似文献   

7.
话语标记“你敢信”既可以和其他话语单位一同出现,共同组建话轮,也可以单独出现,独立充当话轮。“你敢信”在行域上的反诘体现该话语标记具有邀请推理功能,知域上的否定体现主观评价功能,言域上的求同体现立场交互功能。“你敢信”的形成有其动因和机制,前者包括主观化和语用推理,后者包括词汇化以及对反诘语境的吸收。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的“没有”一般认为有两种用法,一种作为“有”的否定式,充当句子的谓语成分,是实义动词;另一种是副词,否定动作或状态已经发生,经常作状语。本文通过大量语料的研究发现“没有”还有一种用法,由动词虚化为副词,又由副词语法化为语气词,经常出现在疑问句末尾,表示疑问语气。  相似文献   

9.
英语中的否定形式繁杂多样,不能仅仅学会用“not”和“no”来否定。因为英语中有些词语习惯上只能用于肯定句中,有些只能用于否定句中。本就几种特殊否定形式来阐述英语的否定句,以达到较全面的理解和掌握英语否定句。  相似文献   

10.
从逻辑上讲,肯定与否定是两个不容混淆的完全对立的概念。可是,从语言形式上看,否定慨念的表达方式却非常复杂,而且否定概念和否定形式又并非永远一致,再加上我们和英美人民在思维、生活习惯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造成了我们在理解和翻译上的困难。要克服这种困难,就必须对英语中的各种否定形式有一个概括了解,必须弄清英语中否定概念和否定形式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找出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面的异同。本文就如何通过句法手段来表示英语的否定概念作一阐述。 1.局部否定(local negation):否定不是针对谓语动词,而是涉及句子的某个部分,称为“局部否定”。  相似文献   

11.
日语中在表示否定的中顿形,连用形时,有“ないで”“なくて”两种形式,它们在运用当中存在着差异,容易混淆。在某种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在某种情况下却有着严格的区分,不可互换使用。本文将从“ないで”和“なくて”的词性、接续、用法加以论述,通过大量实例对两者的用法分别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两者异同点加以阐述,从而归纳出两者的一般性特点,为日语学习者提供一个相对简易,快捷的区别方法。  相似文献   

12.
情态动词should在虚拟语气句型中有时可以省略,有时不能省略,其用法常常使许多英语学习者感到困惑。将时态理解为“表示动作或状态与说话时刻关系的动作词语形式”,便于我们从全新角度认识现在时态、过去时态和祈使句式。在此基础上,作者从语义及句法结构两方面比较分析了should一词在两种虚拟语气句型中的不同用法,并且探究了该词的用法来源。  相似文献   

13.
在山东省潍坊地区的方言中,“着”的用法跟普通话有相同之处,但不同之处更多。特殊用法表现在,“着”可以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动作的可能;也可以附加在重叠的单音节动词、形容词、名词后边表示状态等。潍坊方言中“着”的分布很广泛,使用频率也相当高。本文以“着”的句法分布为线索,探讨“着”所出现的语义环境,继而概括“着”的语法意义,并讨论相关现象。  相似文献   

14.
日语的否定式看起来好象极简单,只用なぃ、ぬ、ませ、す就可以表示。但实际上日语的否定式相当复杂。从表现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在日译汉时如果稍不注意也会弄出笑话来。日语中除了用否定助动词なぃ,ぬ表示否定外,还有形容词なぃ也表示否定,推量助动词まぃ、终助词な也表示否定和禁止。对存在动词ぁる和形容词进行否定时用形容词なぃ表示。这时なぃ本身有两种汉语意思,对ぁる表示否定时就译成“没有”,对形容词表示否定时就译成“不”,而不译成“没”。例如:  相似文献   

15.
我们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否定词对于句子,正象负号对于代数式一样,能一反原句的意思。同样,如果是否定句而省去否定词,也就成了肯定句了。但是在古汉语中,“敢”、“忍”、“肯”字却例外,例如:①敢有异心。(《左传·昭公三十二年》)②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③肯把菱花扑碎。(刘辰翁《宝鼎现》)这三句的句首尽管没有否定副词,但实际意思都是表示否定的,因此,在理解时应在句首加上“不”字。鲁迅的诗句“忍看朋辈成新鬼”便是大家  相似文献   

16.
在东北师大从于富章先生修“古汉语语法研究”时,先生论及“中心词不出现”用法。笔者欲申述先生之意,试作某些阐发,并将与之有纠缠的几个问题展开讨论。一、偏代正的使用情况及特点这种“中心词不出现”用法,是指古汉语中,词或词组不只表示它本身的意思,而表示为它是定语再加上被修饰或限制的中心词的意思,但在结构上,中心词并没有出现。换言之,它们表达了一个偏正词组(或复杂的偏正词组)的意义,在语法结构上,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一定规模的语料的考察分析,可以发现“‘这么’+动词”格式和“‘这么一’+动词”格式既有相同点,更有不同点。“‘这么’+动词”中出现的动词种类多,有心理动词、行为动词、能愿动词,及物动词后面可以带宾语,“‘这么’+动词”可以单独出现,此格式除了表示已然动作、未然动作,还可以表示正在持续的动作。“‘这么一’+动词”中出现的动词少,仅为行为动词和心理动词“害怕、想”,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这么一’+动词”不能独立单说,不能表示持续动作,由于“一”的存在,此动作都是已然的。  相似文献   

18.
英语中的and是一个常见的连词,用来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并列的(即语法功能相同的)单词、短语或从句,常常可以译成汉语的“和”、“与”、“跟”、“同”、“及”等。有时也可以不译出,以连接部分的相互关系自然体现and的并列连接作用,如:ring out the old(year)and ring in the new(辞旧迎新)。 我们已经非常熟悉连词and的并列连接功能和用法,本文在这里不再赘述,只指出and的这些用法中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巩固和加深对并列连词and的认识理解。现举例一一说明如下: 一、and作为“并列连词”使用时需注意的几种情况 1.and用于三项以上的列举 and在这种用法里一般只出现在列举事物的最后两上词之间,其他列举词之词之前用逗号连接,如:John,Tom,Bill and Ted.(并  相似文献   

19.
1.引言一个句子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理解 ,这种现象被称为歧义现象。歧义现象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这种语言现象中 ,语言的形式与内容不是一一对应 ,而是一种形式与多个内容的对应 ,或相同的表层结构具有不同的深层内容与之对应 ,因此而产生语言形式和意义的矛盾。例如 :这位同志连主席都不认识。对这句子就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既可以说“这位同志不认识主席”,也可以说“主席不认识这位同志”。对于这种形式和意义相矛盾且又不能相互统一的结构或句子 ,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他们特定的语境 ,势必造成歧义或误会。英语中也有这种特…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表示过去和完了的词语,同时随着动作、状态的实现与完成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各种各样的陈述语气。下面分析一下汉语的“了”和日语的“タ”在用法上的一些异同,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两国语言间的这一联系,正确地进行翻译。 汉的语态助动词“了”,大致分为两种用法:表示动作的完成,通常以“了_1”表示,“了_1”一般用在其动词后、宾语前;表示事态发生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用“了_2”表示,用在句末,有一些语法书称其为语气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