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科技人才聚集是区域经济发展及科技创新的基础保障。本研究基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科技人才聚集现状,剖析区域科技人才聚集成功案例,分析中西部地区科技人才聚集主要影响因素,归纳科技人才流动规律。进一步结合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文化发展状况、科技人才发展及创新环境等,系统性提出实现中西部地区科技人才集聚对策,以期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科技人才聚集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柴丹 《科技信息》2013,(15):319-319,393
中西部地区面临发展契机,需要补充一线的具有技能的中职学生,但是中西部地区的中职教育面临着发展瓶颈,难以满足发展需求。本文通过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中职教育发展瓶颈予以分析,寻求原因,探究对策,为中西部地区的中职教育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我国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是在长期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当前我国存在的地区发展差距,应有全面科学的认识。加快缩小这种发展差距,国家应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对中西部地区和民族贫困地区采取大幅度倾斜政策;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等形式,帮助和支持中西部地区与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则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科技动态     
上海与中西部地区 科技情况交流会在沪召开 为了建立更为畅通的信息沟通和技术转移的渠道,加强与中西部地区项目对接,6月5日,在上海召开了上海与中西部地区科技合作情况交流会,邀请中西部地区19个省市的科委进行合作交流和项目对接,上海市科委组织了本市近百家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部分投资机构参加项目对接。中西部各省市区科委的代表带来了1000多项当地即将实施并希望上海科技力量参与的重大工程项目和技术难题,上海市科委也精心准备了400多项适合中西部发展的高新技术项目,除了一批适用技术之外,还重点推出了10大类20多项能够帮助中西部地区实现科技“跨越  相似文献   

5.
柯凯 《华东科技》2001,(4):29-29
为充分发挥上海科技优势,帮助和支持在沪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各类科技企业更好地把参与中西部开发的工作落实到实处,促进科技成果的梯度转移,促进中西部地区在较高的水平上进行开发,提高科技成果与中西部地区对接实施的成功率,最近,上海科学技术委员会出台了中西部开发科技协作项目管理办法(暂行)。  相似文献   

6.
结合我国矿业产业发展走向及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现状,系统研究了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概况及生产开发现状,指出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的重要性及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以及在开发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中西部矿产开发中存在着资源空间格局失衡、浪费现象、环境污染严重以及矿业城市转型升级困难的问题.对此本文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邹慧  朱盛文 《江西科学》2014,32(5):735-739
高层次科技人才是科研院所专业技术队伍中具有代表性和领军作用的核心力量。一直以来,欠发达中西部地区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相对缺乏,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地方科学院,受20世纪末科技体制改革的影响,导致学科带头人流失严重、发展基础薄弱、年轻骨干成长慢,制约了其科技竞争力。对中西部地区地方科学院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消除制约因素、加快中西部地区地方科学院人才队伍建设步伐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明确共富思想,提高对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的认识。具有发展才能缩小地区差距,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1、将投资重点转移到中西部地区;2、实施区域倾斜和产业倾斜相结合的经济政策;3、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4、依靠科技进步;5、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6、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要立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相似文献   

9.
我国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并没有按理论分析那样如期出现大规模转移现象,而是出现的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滞阻作用和中西部地区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有限与争夺产业转移的盲目竞争进而规模偏小、分散转移等现象,经过对两方面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系列应对策略与建议,以推进中西部地区更好地承接东部不同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0.
中西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问题已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首先利用区位商指数对东部10省区需转出的产业进行实证研究;其次利用改进后的梯度系数,对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转出产业的优势进行分析;最后基于AHP分析方法对中西部产业的对接进行分析,提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全国经济增长中具有主要的意义。要制定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可行目标,努力克服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认识障碍和客观因素,必须采取以经济增长有效性指标评价地区经济发展、注意区别对待、分清轻重缓急、加强分类指导等措施,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发展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向中西部倾斜。财政要充当规划、发动、调节中西部开发中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导力量;要在构建中西部大的产业结构框架(如"西气东引"西电东输"等工程)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大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支持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和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同时,要探寻财政资金运作的新方式,引导其他投资及时跟进,最终实现中西部地区的崛起和全国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3.
邹乐 《工程与建设》2006,20(Z1):605-606
目前,物业管理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缓慢,制约其发展滞后的因素来自多方面,因而中西部地区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形势较为严峻.但随着物业管理政策法规的不断健全,它将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论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中西部地区在数量指标,质量指标两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指出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存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并对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西部资源环境及其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我国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生态压力。本文就中西部地区资源环境主要特点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初步探讨资源环境开发与保护对策,以期能促进中西部资源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与整治。  相似文献   

16.
从人口流动差异角度探究其对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并利用全国31个省区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人口流动对东部和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对中西部地区起阻碍作用。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东部地区人口流入规模减小,人口流动对城镇化的影响由促进作用变为阻碍作用;中西部地区人口流出持续扩大,但人口流动对城镇化发展的负面影响减弱;民族地区人口流入规模增大,人口流动对城镇化影响由阻碍作用变为促进作用。文章的政策含义是:区域城镇化均衡发展是中国城镇化持续发展的动力,东部地区依靠人口流入推动其城镇化发展的作用减弱,城镇化建设应更多注重本地区农村居民市民化和城镇化的质量上;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减小人口流出规模有利于提升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持续性;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开放对于提升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晓岩 《甘肃科技》2012,28(24):97-98
技术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实践经验及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西部地区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提供了成熟条件。中西部地区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应在服务的内容、方式、范围、时间上进行延伸,以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果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考察影响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流入的若干个因素,并用以比较中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在利用直接投资上应与东部地区有不同的目标,改善投资环境的一个有效途径是深化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9.
《科技潮》1999,(10)
江泽民总书记前不久在西安举行的西北5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将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快中西部开发,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空前艰难的历史任务。既要有紧迫感,抓紧时间研究方案、步骤和政策措施,又要作好长期奋斗的充分思想准备,同时,鉴于中西部有着与东部地区全然不同的经济社会背景,发展中西部需要有新思路。本刊记者日前就此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金碚。中西部面临的新挑战长期从事发展经济学和工业经济研究、出版了10多部学术专著的金碚分析说。在20世纪的量后20年里,我国东部地区基本上已摆脱低收入状态,进入了中等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对中西部地区典型省份农村女性人口流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口在流动时间、年龄状况、婚姻家庭状况、教育状况、职业分布、经济状况、生活状况等方面呈现出的特点和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