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吕晓华  邓刚等 《河南科学》2001,19(4):363-365
通过活性炭吸附放射性同位素^131Ba,发现活性炭的吸附率与活性炭的粒径、温度、吸附时间和放射性同位素的浓度等有关,而活性炭的脱附率与冲洗液的体积、冲洗时间和不同的冲洗液有关。  相似文献   

2.
以活化硅胶作为固定的载体,采用吸附-交联法研究了脂肪酶的固定化.考察了3种方式对目标酶固定化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了其最优固定条件.结果表明,固定方式的不同对目标酶的固定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活化硅胶先与酶液混合吸附一段时间后加入交联剂戊二醛所获得的酶活回收率最大.优化后的固化条件为:给酶量是3 mg/mL,固化温度30℃...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差热分析(DTA),热重分析测量法(TGA)研究了活性硅胶对甲醇、乙醇、丙烯酸、乙酸、正丁醇、苯酚、氨水,水以及乙烯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吸附特性,并定量地计算了吸附量和吸附热的大小。通过DTA与TGA的实验与计算,从而表明:活性硅胶的吸附量,一般随有机物吸附质的分子量增加而趋于减少,而极性分子的吸附量大于非极性分子,含不饱和键的有机物分子的吸附量大于含饱和键的有机物分子;同时还初步探讨了活性硅胶的吸附特性与吸附质分子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选用3种商用硅胶(A型、B型和C型),利用物理吸附仪详细表征了孔结构参数;在298.15 K下测定了不同浓度甲苯分子在硅胶上的动态吸附穿透曲线,计算了对应的平衡吸附量;并研究了硅胶对甲苯分子的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A型硅胶具有丰富的微孔结构,而B型硅胶和C型硅胶则为典型的介孔材料;对比分析了硅胶孔结构对平衡吸附量的影响,确定了具有1~4 nm孔径分布的A型硅胶为适宜甲苯分子吸附材料。同时,相比于准二阶动力学方程,甲苯分子在硅胶上的吸附行为更符合准一阶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5.
6.
热处理对多微孔活性硅胶吸附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在陶瓷薄片上制备多微孔活性硅胶膜。研究了热处理对活性硅胶表面结构和吸附性能的影响;测定了硅胶膜的比表面积,等温吸附曲线;并进行了热分析及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焙烧温度低于550℃时,热处理对硅胶膜的比表面积无影响;850℃时开始有熔结现象,随着焙烧温度的继续升高,比表面减少较快;硅胶膜的吸附量随焙烧温度的升高而减少。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硅胶负载乙醇胺(SiO2-MEA)和二乙醇胺(SiO2-DEA)螯合吸附剂对Cu^2+的静态饱和吸附量、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动态吸附以及pH值对其吸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SiO2-MEA和SiO2-DEA对Cu^2+的静态饱和吸附量分别为0.2086,0.3082mmol/g;动力学和动态吸附过程符合Boyd方程,即为液膜扩散控制;热力学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即为单分子层吸附.  相似文献   

8.
亲水作用色谱分离表阿霉素时,在中性及弱酸性条件下,样品在硅胶柱上呈现不可逆吸附平衡过程.对影响不可逆吸附的因素如缓冲液的pH值、离子强度、有机溶剂的类型及流动相中水的含量进行了探讨,推断这种现象是由于溶质离子与固定相表面极少数的强活性硅羟基作用所致.不可逆吸附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可通过改变洗脱条件减小。  相似文献   

9.
以陶瓷纤维纸为基材,依次经水玻璃、酸性钛盐溶液浸渍制得新型钛掺杂硅胶吸附材料,反应的适宜条件为:钛盐含量(质量分数)30%,外加硫酸浓度1mol/L,浸渍温度80℃,浸渍时间120min,所得新型吸附材料在954cm^-1处的红外特征吸附峰表明,钛离子掺入硅胶网络形成了Ti-O-Si键,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钛掺杂硅胶较好地分散在陶瓷纤维表面及孔隙中,文中还通过X射线能谱揭示了材料中Ti^4+的存在与含量,多孔介质孔隙分析表明,掺杂材料以中孔为主,与普通硅胶相比,所得新型材料由于钛的掺杂而使比表面积及孔容增大,吸附性能增强,耐热性能也因材料表面形成Ti-O-Si键而提高。  相似文献   

10.
以稀硫酸溶液改性硅胶得到新型CO2吸附剂,探究CO2静态吸附中的硫酸浓度(cs)与吸附温度(ts)对CO2吸附量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制备与吸附条件:cs=0.125 mol·L-1,ts=20℃,此时CO2吸附量可达33.97 mL·g-1.为了揭示吸附剂结构性能,分析吸附机制,对吸附剂进行氮气吸脱附分析,结果表明:硫酸溶液的浸渍具有清理硅胶孔道与扩孔效果,增加硅胶表面羟基数量,对CO2吸附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有效地降低了CO2吸附温度的敏感性.通过对改性吸附剂的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分析,表明改性后吸附剂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在不同吸附温度下,热力学参数保持VH0>0,VS0>0,VG0<0,表明反应是吸热过程,改性后吸附反应正向自发,温度越高自发进程越快.另外吸附剂重复使用10次后仍然保持较高吸附效果,为工业应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1.
通过活性炭吸附放射性同位素 131 Ba ,发现活性炭的吸附率与活性炭的粒径 ,温度、吸附时间和放射性同位素的浓度等有关。而活性炭的脱附率与冲洗液的体积、冲洗时间和不同的冲洗液有关。  相似文献   

12.
用^211At和^131I标记蛋白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砹—211和碘—131标记蛋白质的方法.通过过氧化氢或氯胺T直接氧化制备,使用凝胶色谱从反应产物中分离标记蛋白质,相对法比较放射性计数测定标记产率,过氧化氢适用于~(211)At标记蛋白质,氯胺T有利于~(131)I标记蛋白质.8次实验的结果表明,用过氧化氢氧化标记的~(211)At牛血清白蛋白产率96.4%,氯胺T氧化标记的~(?)I牛血清白蛋白产率66.1%.间接法标记蛋白质,放射性核素~(211)At同对氨基苯甲酸反应获得对—~(211)At—苯甲酸,经乙醚萃取和高效液体色谱分离,然后再偶联到免疫球蛋白或牛血清白蛋白上。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此种结合的标记蛋白质在体内稳定,标记率不低于初始~(211)At放射性活度的40%.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亚铜做催化剂, 研究了131I标记间碘苄胍的方法, 即是沸水浴温度, 标记时间 15 min, 用铜量 2. 5μg和抗坏血酸量5. 0 mg; 纸层析法分析标记物, 标记率大于97%. 此标记方法不需要进一步的分离, 具有简单、快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对A l3 掺杂硅胶除湿轮的传热传质性能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分析了转速、解吸角以及通道尺寸对除湿轮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蜂窝状通道尺寸优化值为1.34 mm×4.35 mm;当轮厚在0.15~0.30 m范围内,最佳转速为10 rph;对0.2 m厚的转轮,10 rph和90°的解吸角有利于强化除湿轮的传热传质性能.  相似文献   

15.
硅胶柱层析法提纯茶多酚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分离精制茶多酚.以粗茶多酚为原料,采用硅胶为吸附剂,乙酸乙酯为洗脱剂,得到的茶多酚儿茶素总含量可达到90%以上,其中酯型儿茶素含量超过75%,EGCG最高接近60%,咖啡因含量可降低至不能检出.该方法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使用成本低.  相似文献   

16.
棉塞和硅胶塞在微生物实验菌种的保存和培养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针对实验室中硅胶塞越来越多的取代的传统的棉塞的现象,为比较棉塞和硅胶塞对好氧性微生物培养及培养基制作过程中的差异,本文从棉塞和硅胶塞对培养基灭菌和干燥过程中差异、以霉菌培养为对象,比较了两种塞子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塞子在灭菌和表面水分干燥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霉菌培养生长差异较大,在棉塞中能更好的生长且孢子形成时间早些。  相似文献   

17.
金属卤化物/硅胶型催化剂在傅克反应的催化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一种以硅胶为载体,负载金属氯化物的新型固体酸催化剂,测试了在烷基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通过对催化剂的XRD,TG-DTG测试表征,结果表明,制备中硅胶的孔径、负载量、活化温度对催化剂结构和活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60MeV/u18O离子与232Th反应产生放射性Ba同位素。通过3次BaCl2沉淀,将Ba从大量的Th和其他反应产物混合物中分离出来。使用离线!谱学方法完成Ba样品!活性的测量。根据各个Ba同位素的特征!射线峰的活度和其他相关数据,得到Ba同位素的产生截面。  相似文献   

19.
Silica gel-supported Fe(ll) (SiOFe) was prepared and used for heterogeneous degradation of sulforhodamine B (SRB) and 2,4-dichlorophenol (DCP) under visible irradiation (λ 〉 420 nm) as an effective catalyst. UV-visible spectra, and infrared Spectrophotometry (IR), fluorescence,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and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 measurements were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photoreaction produc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RB could be efficiently degraded by SiOFe/H2O2 system under visible irradiation with 100% decolorization and 72.3% TOC removal after 180 min illumination. The results of ESR and fluorescence measurements indicated that the oxidative process was predominated mainly by the hydroxyl radical (.OH) generated in the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