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过去100年里.地震已经夺去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现代科技的进步只是稍微减少了灾难中的死亡人数。  相似文献   

2.
老诚 《科学之友》2010,(6):42-43
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7.1级大地震,又造成一场令人震惊的惨痛灾难。2008年汶川大地震对我国的影响不次于唐山大地震。时隔30余年,国人再次被地震的威力所震撼,现代建筑倒塌之多。死亡人数之多,都让人们倍感震撼。  相似文献   

3.
1994年,美国洛杉矶剧烈的大地震后,地震科学家却披露了一个好消息:这次地震造成的损失和死亡人数本来还可以更多。在这次大地震中死亡60多人,与1988年美国发生的同样震级的地震比较起来,损失要小得多。那次地震公布的死亡人数约为  相似文献   

4.
2008年6月14日上午8点43分,日本东北部的岩手县和宫城县等地发生里氏7.2级地震,岩手、宫城、山形、福岛等县共有10人死亡,受伤人数超过260人.日本方面称,他们的地震预警系统提前10秒做了预报,并且在日本部分区域实现了由电视等媒体发布的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5.
里斯本地震(葡萄牙,1755年11月1日,震级8级以上,死亡约7万人)这次地震是迄今为止欧洲最大的地震。地震发生在距离里斯本城几十千米的大西洋海底。里斯本城遭破坏极其严重,约7万人死亡,其中许多人是由于震后引起的海啸致死的。里斯本地震后,  相似文献   

6.
2010年以来,海地、琉球、智利、青海玉树先后发生7级以上地震,特别是2月27日的智利8.8级地震后.3月4日我国台湾高雄发生6.7级,4月14日青海玉树又发生7.1级等地震.地震现象随之再次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网上出现了“关于地震预言”的各种帖子,多个地区出现地震谣言,更有甚者,还将本年度地震活动与电影《2012》所述的科幻情景挂钩,大有“世界末日到来恐慌症”蔓延之势。  相似文献   

7.
地震是危害人类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也是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之一。仅本世纪以来,全世界因地震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100万人,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死亡人数的58%,直接损失不可估量。 由于地震发生在地壳中离地面至少10~20千米,甚至几百千米的岩石深处。目前还没有任何先进  相似文献   

8.
《科学通报》2011,56(27):2352-2352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 全国2/3 以上的地方为地震区, 20 世纪中国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约占全世界死亡人数总和的50%. 与此同时,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腾飞, 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超高层建筑最多的国家, 全世界300 m 以上的超高层建筑中, 近40%位于我国(含香港、台湾地区). 作为地标性的超高层建筑, 内部人员众多、造价高昂, 其抗震安全问题必须得到可靠保障. 超高层建筑抗震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大量研究, 其中运用先进的力学模型和分析方法, 准确预测超高层建筑在地震下可能的倒塌模式和薄弱部位, 是保障和提高超高层建筑抗震安全的重要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
地震大体可分为两类: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指地球自然运动引发的地震,包括构造运动、火山、塌陷、崩塌等引起的地震,灾难性的地震基本上都是构造运动引起的。人工地震指人为激发的地震,包括为探测地球内部而特别设计激发的地震和工业生产军事活动引发的地震。  相似文献   

10.
远离自杀     
作为"世界第十大死亡杀手",自杀在许多国家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一个严重问题。科学认识自杀这种行为有助于我们自己和他人远离自杀。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全世界有数百万人试图自杀,其中有近一百万人自杀身亡,死亡人数高于战争死亡和他杀的总人数,而自杀未遂人数则是自杀死亡人数的10至20倍。自杀还是青少年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中国,自杀已成为15—34岁青壮年的首要死因。世界上自杀人数最多的地区是亚洲,估计占到世界所有自杀人数的60%,其中中国、印度和日本的自杀人数可能占到世界的40%。  相似文献   

11.
进入2010年以来,地震频频发生,截止4月14日青海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全世界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41起,7级以上地震10起,8级以上地震1起.其中海地地震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我国玉树地震导致2 220人遇难,70人失踪,6.7~22.3万人受灾.受灾人口占玉树藏族自治州总人口的62.5%,造成巨大人员损亡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2.
位于亚洲东北部的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世界上里氏6级及其以上的地震大约20%发生在日本,震级在2级、3级的地震日本差不多每月都有。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大地震,致使14.3万人死亡,其中90%的人是被地震引起的大火烧死的。在近几十年中,日本又发生过不少次大规模的强烈地震,例如,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2004年和2007年的新溻地震。  相似文献   

13.
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都发生在龙门山构造带,间隔时间不到五年,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芦山地震是否为汶川地震的余震,汶川地震是否诱导了芦山地震,未来龙门山构造带还有哪里会发生类似的地震等,这些问题都亟待研究解答。五年之内,四川龙门山区域发生两次强地震。地震带来的不只是巨大的创伤,更有对民众心理的冲击、对科学家公信力的质疑,以及对政府应急能力的考验。汶川地震以来的五年,对抗震救灾有许多总结,对地震本身有许多研究,但对灾害何以如此严重,对如此大的地震为什么没能预见到等问题,却很少有深刻的反思。"多难兴邦","难"本身不能兴邦,但"难"可以为我们提供反思与进步的机遇,能从中吸取足够的经验和教训。地震是一个自然现象,但地震带来的不只是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东部处于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边缘.西部地区又被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活动带贯穿。在这世界上最大的两条地震带的影响下,我国成为一个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自古至今,不断有破坏力很强的大地震发生。我们祖先对历次特大地震都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文字记载。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度,各种博物馆就是中国文明的缩影。人们借助博物馆,寻找到久远历史文化的踪迹,接受各种知识的熏陶。但长期以来,我国始终没有正规的地震博物馆,这无疑是个缺憾。但这个缺憾现已不存在,那就是有了“兰州地震博物馆”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谭长谷 《知识就是力量》2007,(5):F0002-F0002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东北部发生里氏7.6级地震。此次地震是巴基斯坦建国以来发生的强度最大的地震,共造成7.3万人死亡,7.7万人受伤,330万人无家可归。  相似文献   

17.
汶川8级地震的形成机制与中国大陆近期地震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万天丰 《自然杂志》2008,30(3):125-127
此文概略介绍了四川汶川8级地震的主要特征和形成机制,介绍了余震的情况,讨论了关于地震预报问题。笔者认为,以历史地震资料为依据的中长期预报是比较可信的,临震预报的难度较大,目前尚未获得满意的成果。根据近百年来中国地震活动周期性的变化规律,探讨了未来几十年内我国大陆强震活动的可能分布特点。根据上千年的历史地震资料,讨论了华北地区未来相当于唐山地震的强震活动可能将在240年以后、300年以前的期间发生。  相似文献   

18.
董鹏  夏开文 《科学通报》2022,(13):1378-1389
地震是最具毁灭性的自然灾害之一,给很多国家带来了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我国是大陆地震最为频繁、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了解地震的发生机理乃至预测地震是地球科学界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近几十年来,基于实验室研究获得了大量类似于天然地震的实验室地震事件,并通过对这些事件的精细观测揭示了震源物理过程的基本规律,加深了人们对于震源物理过程的认识.本文首先阐述实验室地震研究的发展简史,然后系统梳理实验室地震研究在地震前兆、破裂传播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实验室地震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实验室地震研究未来的方向与关键科学问题,以期深化对震源过程的理解,进而促进地震预测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马瑾 《科学通报》2016,(Z1):409-414
是否存在有助于预报的地震先兆?作者认为地震是以突发形式表现的构造变形,它发生前有一个由慢变快的物理过程,地震是应有先兆的.寻找先兆除受观测仪器、测点布局、以及地震先兆与主震之间关系复杂性等的限制外,能否抓住关键时段也十分重要.地震是一个力学过程,断层处于应力峰值强度后的亚失稳阶段时,已进入一个不可逆的变形阶段,标志着地震发生已不可避免.因此这个阶段与地震发生有唯一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地震是一种"地壳雷电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宝盈 《自然杂志》2002,24(3):168-177
本文依据天文地震学所揭示的太阳活动、宇宙线增强与地震活动密切关联、地电学中所揭示的自然电场的存在以及地震前后岩石电阻率显著变化的观测事实和“摩擦带电”的原理 ,提出一种新的地震成因假说 ,即地震是一种“地壳雷电效应” .认为地震实质上是发生在地壳中的雷电现象———由于太阳活动 ,如耀斑爆发、太阳黑子、太阳风等向地球辐射大量带静电荷的高能粒子 ,以及自然电场、板块断层间的挤压、摩擦导致大量静电荷积累、极化 ,从而引起发生在地壳中的雷电现象 .强烈的地壳雷电能够导致地内岩石破裂 ,加剧地震的破坏性 .并尝试性地运用这一观点解释了板间地震、板内地震、水库、注水、采矿诱发地震等现象 .认为由此可以设法对地震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从而指出 ,仅仅从地应力的角度来认识地震现象是远远不够的 ,静电力的存在至少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重要因素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