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唐长安城北半部的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三大苑:即西内苑、东内苑、禁苑内各有池陂。位于其中的东、南、西、北四海,龙首池、太液池、龙池以及鱼藻池等构成了城北地区水源,在唐时的作用有:提供了水产品,成为运输关东物资的通道,调节了长安城局部水气候,对唐王朝的政治也产生了影响,更成为皇室游乐的场所。它们的水源来自清明渠与龙首渠,有水的地方就会出现园林,以供皇帝游乐、打猎之用。  相似文献   

2.
自中世纪起,国王、上院和下院三位一体的议会就是英国的权力中心和国家象征.从议会内部权力结构变迁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管窥英国政治民主化的轨迹.当国家权力从世袭国王手中向"人民"的代表--两院手中转移时,政治民主化开始了;当世袭上院手中的权力转移到"民选"的下院手中而且下院的民主化完成并成为真正的人民代议机关时,政治民主化也就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3.
梳理《全唐诗》中作于大明宫的挽歌,按照祭奠对象分为三类:祭奠皇帝的、祭奠太子的、祭奠皇后皇太后的,三者各有侧重。祭奠皇帝的挽歌突出皇帝的政治意象,重点是皇帝在位的功绩及葬礼情境;祭奠太子的挽歌则用“旌旗”“薤露”等凸显年轻太子去世时人们的伤悲;祭奠皇后皇太后的挽歌重点描述了女性的淑德、宗教信仰甚至生殖崇拜。虽然唐代宫廷挽歌由于祭奠对象的不同而导致侧重点不同,但是其艺术价值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4.
所谓"信仰论政治"中的"信仰",是一种权力关系的建构,即通过权力对神人关系及其神圣性的垄断而展现出来的象征权力,它是经由宗教的、与非宗教的历史事件而逐步建构起来的。从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佛教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来看,佛教在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发展与变迁,充分展现出了佛教信仰之神圣系统是如何进入王权的统治秩序,又如何通过王权的运作机制,成为了统治集团内部权力建构的神圣性基础,从而重新塑造了国家统治及其权力秩序的合法性,具有一种普遍性的公权力之合法性的超越特征。可见,佛教信仰的实践及其表达,一旦与国家权力及其制度紧密整合,便会具有了国家、民族的意识形态之信仰特征。就此而言,南诏大理国时期对于佛教信仰之推崇及其权力运作机制之中对佛教信仰的最大依赖,实际上就是这种"信仰论政治"之意义在佛教信仰中的具体历史实践。  相似文献   

5.
关于疾病史研究,学界多侧重从社会史角度出发,缺乏从地方文化视角的研究。本文以余江血防为研究个案,对血防背景下余江地方文化变迁进行细致分析。横向看,在国家强大政治力推进的血防下,余江地方文化发生了"病态文化"、"激情文化"、"血防文化"三个阶段的演变,这是一个曲折发展、相互交织的过程,是文化的新陈代谢、推陈出新的过程。纵向看,余江地方文化变迁反映出了国家与地方关系的新变化:即民国时地方治理能力弱化与国家权力缺失,到建国初国家权力在地方的全面下移与强化,再到改革开放后,地方元素又重新凸显。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关注焦点。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研究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大学制度的变迁机制,在分析宏观制度因素与路径依赖模式的同时,关键还在于把握历史制度主义近年来的理论反思与发展趋势,探讨制度场域中的权力关系、思想观念和行为互动对于制度渐进性变迁的影响,从而构建更具解释力的制度分析框架。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转型时期我国高校制度变迁主要受外部制度环境的影响与内部动力因素的驱动,表现为渐进型的双重变迁。一方面,制度环境中政治体制改革、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心理是大学制度变迁的外部结构性要素,其推动力主要体现在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变迁。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场域中的权力结构、制度观念和行为者互动是大学制度诱致性变迁的内部动力,在未来将更为深刻地影响大学制度的持续变迁。  相似文献   

7.
丞相是封建国家政权机构中居于中枢地位的官职,其职责是辅助皇帝、总理全国政务。西汉统治者继承了秦的丞相制度。西汉前期,丞相的权力比较大;汉武帝时期,丞相职权开始衰弱;成帝时,统治者置三公官,丞相之权一分为三;哀帝时,丞相被大司徒所代替。西汉丞相制度演变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要在新形势下更有效地进行理性行政。  相似文献   

8.
欧阳修入仕后不久即任馆阁校勘,馆阁清贵娴雅的氛围塑造了他"尚雅"的人格特质,奠定了欧阳修含蓄蕴藉、清丽典雅的词风,促使其形成了"闲人雅歌"的审美理想。"闲"包括生活之闲、政治之闲和情趣之闲,"雅歌"则是将诗的美学要求引入词体,是宋词雅化的重要一环。晏殊、欧阳修等馆阁文人形成了"馆阁气",他们先后进入权力中枢,成为词坛宗主,身体力行,推崇温润典雅的词风,促进了宋词的雅化。  相似文献   

9.
曹魏西晋时期皇帝诏令的非程序化运作主要包括诏令制定的非程序化、执行部门的非程序化及执行过程的非程序化、密诏四种情况。执行部门及执行过程的非程序化,往往是在皇帝正常行使权力即曹魏西晋前期出现的情况,其作用往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诏令制定的非程序化和密诏,则往往是在曹魏西晋后期,即皇帝大权旁落时期出现的情况,其既是皇帝失去权力的表现和后果,又进一步削弱了皇帝和国家正常权力机关的权力。  相似文献   

10.
在最近几年的太极拳研究中,有学者提出太极拳练习者膝关节疼痛的现象,称之为"太极膝".这成为影响太极拳推广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运用文献资料法、质性研究法、归纳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太极膝"的基本概念和产生原因,以及"太极膝"的预防方法进行了质性研究分析.揭开"太极膝"的神秘面纱,以期对"太极膝"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东汉的皇宫宿卫体系是在继承西汉皇宫宿卫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而形成的。东汉皇宫多层宿卫体系非常严密、宿卫军权高度集中,这利于东汉皇权的集中和强化。然而,东汉后期,随着外戚和宦官势力的不断膨胀,他们为把持国政,都争相把控制皇宫宿卫力量作为争夺权势的强力后盾,使东汉皇宫多层宿卫体系成了外戚和宦官削弱和控制皇权的凭借。  相似文献   

12.
康熙八年(1669)《皇城宫殿衙署图》是现知最早的有关古都北京皇城建筑布局的皇家舆图。1934 年刘敦桢先生在国立北平图书馆获见该图,惊叹为推求北京皇城宫苑明清交替之状不可或缺的稀有秘笈。旋因避祸战乱,该图自 1935 年 11 月后历尽坎坷,辗转流徙,直到 2008 年方现身台北故宫博物院展览,学界长期无缘利用,滞碍了相关研究。2013 年天津大学幸获高仿复制版,大量细节得以认知。为裨益学术,便于利用,本文综罗相关文献,谨以发现、流转、诠读、歧见、新识诸项,概略归纳有关该图的研究心得,奉呈并叩教方家。  相似文献   

13.
曹梦 《晋中学院学报》2004,21(3):207-209
《全唐诗》中有一百多首宫怨诗。这些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宫女的生活:极度奢华的生活并不能掩盖精神生活的匮乏,这里有残酷的宫禁斗争,有"望仙楼上望君王"的悲哀,有渴望真情的强烈愿望,也有非人性制度摧残下扭曲的情爱。从中可以看到在浮华背后宫廷制度对妇女人性的摧残。  相似文献   

14.
过年不仅在民间有许多内容丰富的庆祝活动,也是历代宫廷的重要庆典。乾隆帝在圆明园同乐园中特意定时设置买卖街,专供皇室成员新年期间体验老百姓逛街购物的乐趣;此可视为宫中的新年文化活动,也可以反映宫中年俗的特色。透过史料了解清宫春节活动,探讨满清皇帝如何欢度新年,并对买卖街的经营特点及文化内涵加以分析,藉此更深一层地认识清代皇家年节文化。  相似文献   

15.
宋代武举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朝进一步发展了唐朝以来的武举,确立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考试内容中正式加入了程文试,体现出对军事人才的文武并重的趋向;朝廷开办的武学把军事人才的培养纳入到教育系统中,填补了我国古代教育的一项空白.武举制度体现出了种种进步趋向.由于时代所限,其实践操作中如武举人的入仕问题、录取人数方面仍体现出了种种弊端.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宋代社会,辩证地认识武举制度.  相似文献   

16.
归有光以卓越的成就赢得了“明文第一”的至尊地位,但其一生科举之路坎坷,归有光以自身曲折的科举考试经历和深厚的学养,指斥了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有着当时人无法企及的远见卓识;然而穷其一生,却又深陷科场不能自拔,对科举取士,始终缠绵萦系,欲说还休,有着深厚的科举情结。  相似文献   

17.
艮岳是北宋时期在都城东京建造的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充分利用山石、水体、建筑、动植物等造园要素,创造出气势恢宏、构思缜密的皇家自然山水园林,精美而典雅。山石的设计,水体的聚合,建筑的构造,植物的配置,动物的放养,这些方面充分体现出这座皇家园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19.
清末改废科举兴办学堂使中国教育开始向现代转型。经费不足一开始就成为各地兴学的一大困扰。文章通过对科举废除后,科场经费在中央与地方,地方省府厅州县之间的分配,探讨兴学陷入经费困境的原因。除了中古的生产不足于应付现代的教育外,清代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科举制度下国家重视人才的选拔而对育才投入不足的传统等等,都使得清末兴学的筹款困境重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