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问:美苏限制战略武器谈是怎样开始的? 答:美苏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始于1969年11月17日。而对这一谈判的酝酿则要早得多。1964年1月,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逊致函日内瓦18国裁军会议,建议荧苏在1963年缔结核禁试条约之后,对战略进攻与防御武器实行“可核查的冻结”。由于当时美国核力量处于明显优势,“冻结”对苏不利,因而遭到苏联的拒绝。五年之后,苏联的核武器有了长足进展,美苏谈判才得以进行。会谈原定于1968年10月约翰逊访苏时进行,由于当年8月20日发生了苏联出兵捷克斯洛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密特朗提出建立“工艺技术欧洲”的主张(亦称“尤里卡”计划)。它同两年前里根提出的“战略防御倡议”(亦称“星球大战”计划)相并而立。里根计划是为了谋求建立以太空为基地的防御系统,密特朗的建议是为了使欧洲建立“独立于战略防御倡议的太空防务”。法美之间因此形成一种对立的局面。法国何以不赞成里根的计划?又为何另搞一套?法美关系以及欧美关系会不会因此受到大的影响?这都是各方甚为关心的问题。“尤里卡”计划是密特朗总统在4月17日法国政府内阁会议上宣布的,据说事先征求过西德的意见。宣布后的第二天,迪马外长向欧洲共同体10国以及未来的共同体成员西班牙和葡萄牙作了通报。这一计划提出的背景是:美苏恢复日内瓦谈判前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3.
9月底,美国国会技术估价局发表了一份长达320页的研究报告,对里根政府的战略防御倡议提出质疑。它警告说,这项计划将加剧美苏在战略进攻武器方面的军备竞赛,从而增加核战争的风险。目前,各方对该报告褒贬不一,议论纷纷。人们对这份研究报告的理解是明确的。它首先提出,要想建成一套滴水不漏的防御系统,在技术上是不可能做到的。由于一方所拥有的防御系统是不完善的,不能抵御对方的所有导弹,因此它就会产生一种先发制人的强烈冲动。它企图首先击毁敌方的一部分导弹,从而确保自己的防御盾  相似文献   

4.
随着美苏日内瓦核裁军谈判的开始,被称为“星球大战”的美国“战略防御计划”日益成为西欧各国关注的焦点。西欧对此计划采取什么态度,不仅关系到欧美防务战略,也对欧美苏三角关系产生重大影响。西欧朝野人士对美国战略防御计划和者甚寡,反对、质问者居多。各国官方基本上持保留态度。西德、法国的国防部长等军政要员还公开提出批评。1984年6月,法国在日内瓦联合国裁军委员会上又提出限制反导弹武器的建议,显然与美不合拍。为什么支持美国部署中程导弹的西欧对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却顾虑重重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担心激发美苏新的一轮军备竞赛。西欧看  相似文献   

5.
美国正式退出《反导条约》之后,国际核态势和冷战时期相比可以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冷战时期美苏采取的相互确保摧毁战略使得美苏之间没有发生大战,于是核威慑战略成为核国家的普遍战略。现在美国核战略从防御型转为进攻型,国际安全是更加有保障了,还是不如以前确定了?如果核国家采取防御性的相互威慑和进攻性核战略其结果都一样的话,则说明核国家不需要核战略,因为拥有核武器这一事实就足以稳定国际和平。但如果结果不一样的话,那么进攻性核战略从理论上会产生什么结果呢?冷战时当美苏采取相互核威慑政策时,中等核国家的有限报复战略是有效的,但现在美俄相互确保摧毁战略已不存在,中小核国家原有的核战略是否还有效?如果已经无效,这些国家将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也就是说全球的核态势是否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从中国来讲,中国是否有必要调整自己的核战略?如果需要进行调整,又有哪些战略可供选择?今天请几位专家来,就是想请大家就这些问题谈谈看法,以引起各方的关注。美国现在拥有绝对超强的实力,所有的核国家都不想与之对抗,于是在美国退出反导条约后核国家都采取了低调政策。不过这些核国家暗中仍会考虑如何调整自己的核政策。这些国家虽没有与美国在核力量上一争高低的想法,但却会想方设法加强自己的核武库。除了巴基斯坦外,所有中小核国家都会在加强核武器进攻能力的同时研制反导系统。这意味着使用小型核武器的可能性在增长。———阎学通  相似文献   

6.
赵毅 《世界知识》2010,(5):35-35,38,39
在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战争中,战略防御武器和战略进攻武器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一旦需要,战略防御武器可以立即转入战略进攻状态,并成为重要的战略威胁力量。  相似文献   

7.
美苏日内瓦第一轮军备控制谈判以没有解决任何一个问题而告结束。这样的结果并不使人感到意外。这次谈判的内容是太空武器、战略核武器和中程核武器,焦点是太空武器问题,即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太空武器正是美国的王牌,所以美国拚命坚持不放,苏联则坚决要反掉;而战略核武器中的陆基导弹则是苏联优势所在,所以苏联千方百计加以保护,美国则力图打掉它。  相似文献   

8.
美国总统克林顿对中国进行的国事访问取得了圆满成功。除中美两国元首举行了积极的、建设性的和富有成果的会谈外,两国还签订了一系列协定和协议。具体成果有:政治方面:双方同意继续共同努力,向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目标加速迈进。双方决定互不将各自控制下的战略核武器瞄准对方。双方同意中美两国进一步加强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对话与合作。表示将保持和加强中美高层互访和联系。双方认为中美元首直通保密电话的启用,对加强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直接联系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苏联在军控谈判中对太空武器、战略核武器和中导搞了多次“挂钩”和“脱钩”。这次它又提出单独解决欧洲中导问题,美国出于新的需要而对此欣欣然,这使美苏军控谈判出现转机。美苏首脑因此有可能在年内实现第三次会晤。然而,双方在短程导弹和核查问题上仍有戏唱,而且长远来看SDI仍是关健。  相似文献   

10.
4月12日,日本等12国外长在广岛举行“核裁军和核不扩散倡议”(NPDI)全体会议后发表了《广岛宦青》,明确指出,不仅是美国和俄罗斯,还应该举行也括中国等国在内的多边核裁军谈判。该宣言称,增加核武器与国际社会意图背道而驰,对此表示严重关切;该宣言还强调,要增强核武器的透明性。  相似文献   

11.
1954年苏联开始装备核武器后,其军事战略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了核条件下的发展时期。近三十年来,它大体可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中期可称为“火箭核战略”阶段,六十年代末期和七十年代为“积极进攻战略”阶段。火箭核战略 1954年9月,苏军首次举行了在原子弹实爆条件下的大规模军事演习,开始研究使用核武器条件下的  相似文献   

12.
积极防御既是指导战略防御阶段的方针,又是指导战略进攻阶段的方针,这在我国学术界是比较普遍的看法。然而。战争逻辑和战争实际似乎并非如此。从逻辑上讲,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是根本不同的两种作战类型,其指导思想和方针不可能是相同的。从战争实际来看,中国革命经历了漫长的战略防御阶段,也经历过战略进攻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分别起指导作用的是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和战略进攻思想。我们未来面临的战争,可能是防御性的对外反侵略战争,也可能是进攻性的对内反分裂战争,甚或是两者同时并存。所以.既要重视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研究和运用,又要重视毛泽东战略进攻思想的研究和运用。  相似文献   

13.
2023年1月31日,美国和印度签署“关键和新兴技术倡议”(下称“倡议”),提出两国高水平科技合作的构想。美国和印度在科技合作上互补性强,“倡议”的签署,既是美国对华科技竞争的需要,也为印度借力寻求科技水平跨越式跃升提供了可能性。但是,美印间的政治、产业互信仍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倡议”实施的效果仍待观察。  相似文献   

14.
时事点评     
俄美“新型战略关系”5月23日至26日,布什对俄罗斯进行了为期四天的首次正式访问。两国签署了《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条约》和《俄美新型战略关系宣言》。两位总统称此次“历史性”的会晤彻底埋葬了冷战遗物,开创了两国建立新战略伙伴关系的“新纪元”。通过条约,美国在战略核武器方面的绝对优势得以巩固,发展导弹防御系统的障碍得以清除。俄罗斯虽然未获实质性的东西,但毕竟也获得了一份  相似文献   

15.
“热线”是指各国首脑,特别是指美苏两国首脑之间,直接通讯通话的专用线。 1963年6月20日,美苏两国在日内瓦签订两国政府之间的直接通讯联系协议。根据协议,这条通讯线路于1963年9月1日在美国华盛顿的白宫和苏联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之间开设,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热线”。建立这条“热线”起因于1962年古巴危机。当时苏美之间几乎发生直接军事对抗。据说,人们由此感到美苏两国首脑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联系太慢,担心这种联系的缓慢可能促使热核战争爆发。建立“热线”的用意,就在于使美苏两国首脑在一旦发生“核战争  相似文献   

16.
在有关控制核武器的辩论中,人们往往忽视的一点是,它对美苏首脑具有一种教育意义。没有哪一位美国总统在入主白宫时是精通核武器问题的专家,也没有哪一位苏联领导人在进入克里姆林宫时是这方面的行家。但是有了这些谈判,美苏两家的有关人物对这种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了解就具体得多了。  相似文献   

17.
印度领导人认为以色列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以色列是印度的“天然盟友”,是个“在冲突时刻可以充分信赖的朋友”。以色列也把印度视为忠诚的“战略”伙伴,是居美国之后对以色列最友好的国家。今年年初,许多媒体报道,印度和以色列正计划联合制造可携带核武器的战略核潜艇。由于两国目前军事合作紧密,又都属于没有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有核”国家,所以它们的举动引起世人关注。去年9月,以色列总理沙龙率领150人代表团访问印度,掀起印度与以色列军事合作的高潮。其实,印度和以色列关系“正常化”只有12年,印度足有40年拒绝与以色列建立正常关系。可见,两国关系经历了大落与大起。  相似文献   

18.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美苏在第三世界的争夺更趋激烈。显著表现之一是它们都明目张胆地直接使用军事力量。苏联进攻阿富汗,是它首次在第三世界国家进行的军事入侵。美国先后8次对第三世界国家采取侵略性军事行动。美苏的这些军事入侵行动,进一步加剧了世界一些“热点”地区的紧张局势,是第三世界动乱不安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19.
李魏巍 《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473-1476,1480
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强化对中国周边的影响。日本积极配合美国的亚太战略,推出日本版的“繁荣之弧外交”加强了与越南的双边关系。日本与越南都有借助对方力量制衡中国、扩大政治和经济影响力的迫切愿望,双方有许多共同的利益。日本在变动的亚太格局中努力实现其政治大国梦想。然而,我们对日越关系的迅速升温还要理性观察和辩证分析。  相似文献   

20.
杨楠 《世界知识》2023,(12):57-59
<正>去年以来,一些美国学者在探讨当前的中美关系状态时,认为两国对对方的战略既呈现“背水一战”的被动特质,又带有“战略豪赌”的主观意涵。在他们眼中,中美关系已经“跨越卢比孔河”(crossthe Rubicon River),双方均决意与对方开展一场零和博弈,彼此转圜的空间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