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作为美国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阶段的文化寓言式故事,它的结构小巧玲珑,寓意深刻,他的创作手法多种多样,使他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有两方面是现代西方文学的先驱:一是象征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二是对人在精神与道德上的心里分析。在《红字》当中,对Hester Prynn的描写除了巧妙的运用象征手法揭示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以及对Hester Prynn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之外还运用了明暗对比分析法及舞台技巧等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2.
宁皖平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4,25(4):49-52
《史记》在文学上最伟大的成就在于它成功地写出了许多人物传记。其所记载的人物形形色色,众态纷呈;其所刻画的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司马迁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小故事突出人物思想性格;大场面展示人物全貌;精于语言艺术,善于用人物对话去表现人物独特的思想、性格、心理、神态和身份。 相似文献
3.
对话描写是鲁迅小说中塑造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段,鲁迅善于抓住人物有特色的谈话,他还善于运用对话交代情节,进行过渡,推动故事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高春倩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11)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在宗法礼教、鬼神迷信的桎梏下被迫害而死的一个悲剧性人物。小说作者以勾勒轮廓的白描手法,描述祥林嫂一生颠沛坎坷的遭遇,控诉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鬼神迷信吃人的本质,使祥林嫂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5.
《史记》的细节描写非常成功。司马迁善于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 ,刻划人物形象。通过细节描写 ,烘托环境气氛 ,反映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预示人物的结局。通过细节描写 ,阐明深化主题 ,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具体感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7.
8.
鲁迅小说之所以感人,主要由于作者掌握"悲哀的推移"的原则,透过巧妙的组织布局,将小人物一生的悲欢集中浓缩于某个事件或某个象征之中,不仅让读者为之动容,更产生深刻的批判力量。细读《明天》和《祝福》这两篇小说可见,鲁迅始终聚焦在小人物莫大的悲哀上,从容而曲折地叙述人物内心在希望与幻灭之间不断起伏交错,悲哀之感推移变化终至于绝望。另外,从《明天》到《祝福》,亦可看出鲁迅小说创作由简趋繁的发展变化,鲁迅在《祝福》中将知识分子与小人物的题材综合组织起来,既刻画小人物的悲哀,也传达知识分子的困惑与无力感,更为全面而复杂地展现社会文化的困境。这变化显示了鲁迅小说从《吶喊》到《彷徨》的转变,呈现出鲁迅思想焦点转移的轨迹。 相似文献
9.
母系氏族结束以后,随着男权的逐步确立,女性由社会的统治者渐变为男性的征服对象,变为"第二性".对于女性的审美观念也必随着社会文化变迁所带来的新特点,而呈现出不同于原始时期的新的风貌.<诗经>和<楚辞>的创作正处于这个社会文化变迁的时期,其中大量的女性描写,正好体现了对女性审美思想的转变,展示出各自不同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0.
《彷徨》中较多地运用了细节描写。这对于塑造典型形象,揭示主题、泻染气氛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而且这些描写不仅表现了鲁迅卓越的艺术才能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更为现代小说的成熟创造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11.
陈德英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4,25(2):129-132
美术欣赏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作为高校美术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高校美术欣赏课教学目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程序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多媒体组合教学手段,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吴侃民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9(4):49-53
后人评论四灵的诗歌创作,多聚焦于他们师宗姚合、贾岛,此论虽道出了四灵诗歌的主要艺术渊源,但并不全面。除了师宗姚、贾之外,唐代的大历诗人、晚唐诗人及宋初的晚唐体诗人、南宋的杨万里、叶适等人都是四灵学习的对象。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学习,他们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诗风。 相似文献
13.
萍乡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本文从萍乡谚语的创造手法、萍乡谚语的语法结构、萍乡谚语的用词、萍乡谚语的节奏四个方面讨论萍乡谚语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在网络时代,文艺传播环节有了新的变化和新的发展趋势,如文艺生产创作观念上的更新,新的文艺样式的出现;文艺传播采取多种媒介交叉融合传播的模式,文艺传播主体阃界限的模糊化;文艺消费环节的平等化、影像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陈文林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
布依族祭祀文化,与布依族的历史一样悠久。布依族祭祀文化具有独到的民族特色,之所以能够绵延至今,与其本身的社会功能是分不开的。通过考察,了解到布依族祭祀文化具有心理慰藉功能、社会规范功能、生态保护功能和促进布依族社会和谐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朱希祥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6):68-75
性俚俗是体现人自身生产的一种民俗文化,性俚俗的文艺表现与艺术审美则是这种文化复杂性与丰富性的显现与升华。但目前有关的研究较为缺乏,以致成为禁区。因此主要结合中国的文艺创作和审美的实际,论证三项内容:性与审美的关系,性俚俗与美感的关系,性俚俗与文艺表现、文艺审美的关系。较深入地探讨性俚俗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呈现方式,特别是当下文艺的表现和审美形式。 相似文献
17.
刘颖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9)
《红楼梦》中不仅塑造了各具特色、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而且还留下了一座凝固的艺术形象———大观园。其中“潇湘馆“、“蘅芜院“、“怡红院“、“稻香村“、“秋爽斋“等无一不体现着多样统一的形式美,组成了一幅气韵生动的建筑图画。这些建筑的环境描写与人物的性格、情感及其命运的遭际、结局紧紧地统一融合在一起。尤其是对潇湘馆的描写,与主人公命运的发展达到了高度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8.
词实质上是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的结合体,具有其独特的韵律美;词的艺术特质是词人创作个性的集中体现,是其性格、学问、襟怀和经历的一种综合反映;词境的创造,有赖于词各种艺术特质的表现,其中,“灵气”和“含蓄”之美显得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19.
张立勇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7,28(2):51-55
文章从审美和非审美两个方面阐述导游员在旅游过程中对旅游者进行艺术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认为在审美方面,通过导游员实地的有效的讲解可以培养旅游者的审美能力,塑造旅游者的审美境界,陶冶旅游者的性情;在非审美方面,通过导游员的有效引导可以实现传播知识经验、加强道德修养和强健体魄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康华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6(2):89-92
萍乡春锣是流传在江西萍乡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在300多年的流传历史中,凭借其生动的形象、明快的节奏、诙谐的语言、简便灵活的表演形式等特征,从民间报春、穷人谋生手段发展成为了深受群众喜爱的一门曲艺艺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