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史,卷帙浩繁,洋洋大观,名篇巨著令人应接不暇。然而,就真正有特色的小说叙述者来说,老舍恐怕是可算其中一二了。老舍是如此执着地专注于他的小说的营造,他总设法把它写成“故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不相信自己在文艺创作上有伟大的将来;至好也不过能成个过得去的故事制造者。这固然是老舍的谦虚之辞,但我们从中可发现,老舍对小说有他特殊的理解,即他认为写小说就是写故事,而要创作优秀小说,关  相似文献   

2.
老舍早期小说的创作动机是什么?至今,还是一个未被揭开的谜。老舍在一些文章中说,他写小说有的是“写着玩的”,有的是为了给某一刊物“凑字数的”,有的是为了应付编辑朋友的,有的是为了混稿费的。艺术心理学告诉我们,作家的创作动机必然掺入诸多复杂的因素,具有多元性特征。但是,作家对自己创作动机的表白,往往只是选择其比较直接、比较表面的一点.如果我们仅仅囿于老舍自己的表白,显然是狭隘的,甚至是错误的。本文试从老舍早期小说的创作动机作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老舍以小说家、戏剧家著称于世,也许正因为他的小说、戏剧太出名了,以至人们只知道他在小说、戏剧方面的巨大成就,殊不知他的散文不仅有一种新颖的美感力量,更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人格力量。从抗战前的“想北平”、到抗战时期的《吊济南》、《我的母亲》,再到解放后的《我热爱新北京》,无不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你。如果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把老舍的散文作品排列起来,不难发现苦闷、忧郁、昂愤、狂喜的审美意识及发展轨迹,是贯  相似文献   

4.
老舍是一个善于“创造人物”的作家,但在他的小说众多的人物群中,却大多是被讽刺的对像,抨击的目标,虽然老舍也在少数人物身上加一点“理想”,然而这往往是不成功的。可以说,这些被讽刺、抨击的丑陋形象,是老舍小说创作中的重要特征之一。作为老舍早期的三部小说,也就是在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三○年赴伦敦讲学期间写的《老张的哲学》  相似文献   

5.
阅读老舍小说,我们会看到那些卷帙浩繁的小说文本,几乎都有一个广阔的背景空间——北京城市平民社会。同时,我们还能发现,无论老舍的足迹涉及世界哪一个角落,他那支灵动的笔总是忠实地指向他的故土——北京。北京成为老舍小说永远的中心。而这个中心的基点,就是大杂院。“大杂院”所折射出的丰富意蕴,是不是隐藏着老舍精神世界中神秘的一隅?  相似文献   

6.
老舍在很多读者的脑海中往往是一个纯粹的民族传统作家的记忆。部分评论者在老舍语言的研究上也限制了他的杰出成就,但实际上,整个创作生涯,老舍,几乎有半数的时间都用在欧洲地区,写异国情调的小说近1/3。老舍是闻名的“语言艺术大师”,其特别的语言风格在于锻炼口语,老少皆宜,配合了多种流派的语言,创新性地运用它们;揣摩拿捏欧化语法和句子,描述简单明了,专研和掌握这些风格,能让我们得到很多有用的启发。本文着重分析语言艺术大师老舍的语言风格形成因素,从老舍语言口语特点、审美特点、幽默特点、兼容特点和欧化特点五部分分析其语言形成因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老舍的小说可以被概括为"京味"小说.这种小说不仅以北京市民及其文化作为题材对象,而且着力于从文化心理视角对北京市民生活进行审美开拓,从而将他小说特有的喜剧性幽默与悲剧性、抒情性、世俗性等多种因素融合起来,并以"原味儿"的北京市民白话表现出来,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当然,"京味"小说在老舍小说中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老舍先生在小说创作上颇有造诣,在写小说的道路上经历了一系列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他在小说创作上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方法,即既重视现实主义,又在现实主义中融入多种创作方法。他在艺术形式上也具有颇丰的创新成果,如在语言上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简明""俗白""幽默"风格。基于这样的背景,该文首先探讨了老舍小说的创作方法,然后讨论了老舍在艺术形式方面所做出的创新,以供相关人士交流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老舍观察、感触事物非常精细。他认为:“写家们要心细如发,象女人那样精细”。“心细如发”,大抵是艺术家们感触事物的共同特点。但是,老舍的“精细”又大不同于别的作家,他有独特的艺术感觉。本文欲从老舍感觉事物的方式,感觉力的表现形式,以及知觉能力发展演变等方面,探讨他小说中感觉世界的构造形态。一“感觉是将环境刺激的信息传入脑的手段”。②老舍的艺术感觉不单单是“环境刺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执着于剖析和批判国民奴隶心理性格的现代作家,老舍在抗战时期的小说和话剧创作中塑造了众多汉奸人物,既是其在市民形象上的新发掘,也成为其笔下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系列。老舍细致刻画了不同类型的汉奸,客观上呈现了这个阶层所代表的民族劣根性。并且,老舍抗战文学中的汉奸书写对于其笔下的异国形象塑造也具有重要意义。老舍对汉奸形象的充分关注和表现,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开拓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浸润中西文化的作家,西方现代思潮不能不对老舍先生的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而这一点又往往被其小说中浓郁的“京味”所冲淡和遮蔽。站在现代非理性的哲学高度细细品味老舍的小说,可以发现其作品中包含着强烈的存在主义因素,这是形成其创作“笑中含泪”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杨亚芳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1):47-48,66
老舍对两性的抒写,是考察其抒写重心和创作心态的一个难能可贵的窗口。通过这个特殊的窗口能把中国人的思想、道德、行为揭示得相当清楚,使研究老舍笔下的两性抒写极有意义极有必要。通过系统地阅读老舍的小说,概括出老舍小说两性抒写独特的特色,根据传统道德观念与老舍的情感倾向对其小说的两性抒写进行分类,探究和挖掘两性抒写在老舍小说中的具体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纵观老舍先生的小说创作,可以看到一个似断实续的基本主题,那就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批判.他笔下诸多人物形象丰富了现代文学史的人物长廊,也揭示了传统文化孕育的国民性的种种弊端.  相似文献   

14.
趣味老舍     
2009年2月3日,是老舍先生110周年诞辰。这位素有"人民艺术家"之称的老先生,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那些读之令人唇齿留香、"京味儿"十足的文字作品。当我们忆及老舍先生,他仿佛离开并未太久,仿佛仍旧活在北京城的丰盛胡同里,活在他的"丹柿小院"里。他活得实在、鲜明、有情趣、有韵味,他活在每一个细节里。想起"老舍"两个字,就如同听见了咿咿呀呀的胡琴声,就如同品尝了一口浓郁的花茶,这就是老舍先生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力求把老舍的戏剧创作和小说创作“打通”了来研究,找出老舍戏剧与其小说在现实主义、幽默、京味、史诗性等美学层面上的联系和沟通,从跨文体创作角度更加深入地把握和理解老舍戏剧的风格特点,同时也利于全面地了解老舍整个创作的流变.  相似文献   

16.
唐结玲 《科技信息》2007,(24):112-114
本文认为老舍的《月牙儿》在其小说创作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老舍前期小说创作与后期创作的转折点。笔者以此为基点对《月牙儿》、《骆驼祥子》进行了比较,从作品的社会性、文学意蕴、人物的设置等方面重新做了综合性的分析和探讨,论证了《月牙儿》是老舍在创作发生转折时,具有先兆性、带头性的作品,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孙浩芹 《科技信息》2012,(4):202-203
老舍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文学大师,其语言的炉火纯青与艺术内涵让许多评论家和非评论家敬赞有佳,众说纷纭。本文结合老舍先生的一些作品,简论他的小说语言艺术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老舍在他早期所写的长篇《二马》中,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几个中国人在伦敦约一年的生活经历。但《二马》不是一般的域外小说,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以华人域外生活来表现作者文化思考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老舍通过一个老中国国民马则仁与英国人相处的描写,比较了中英两国的国民性,暴露了老一代中国国民的精神弱点。作品又通过两个年轻的中国国民马威和李子荣在英国留学生活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博采中英伦理之长以重建中国伦理文化的理想。  相似文献   

19.
老舍在一生的文学生涯中 ,除去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剧本、散文以及曲艺作品外 ,还曾经先后加入过许多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团体和组织 ,也相继担任过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职务。它们从不同的侧面记载着老舍在各个历史时期所留下的人生足迹 ,也构成了老舍一生中社会活动的缩影。因此 ,将老舍与这些团体和组织的关系及其所担任的职务情况理顺清楚 ,就构成了老舍研究领域里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是对老舍在抗战前结社及任职情况的考证 ,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四世同堂》的家族景观和胡同世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篇巨著《四世同堂》中,老舍先生携带他浓郁的文化意识,通过解剖沦陷区的一个小胡同,并刻划以祁家为中心的一系列胡同居民,来展现八年抗战时期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小说中"家族"生活与"小胡同"的世情民生,是作家进行文化思考的窗口和载体。认真解析小说的文化讯息,从中可以窥见老舍对传统民族文化、国民性弱点进行反省批判,探索民族生存方式改造重建之路的深层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