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抚仙湖现代浊流沉积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顺才 《科学通报》1981,26(11):678-678
浊流沉积是沉积学研究中新兴的研究领域,近一、二十年来,国外曾进行了大量深海和湖泊浊流沉积的研究,提出了浊流沉积理论。近几年来在进行我国陆相油田沉积相研究中,曾发现有深水浊流沉积体系。为结合我国东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及陆相油田沉积特征,我们选择了我国已知的深水湖泊——云南抚仙湖,进行了现代沉积的研究,并采用了重力取样管在湖区  相似文献   

2.
探秘抚仙湖     
云南省玉溪市有一个湖,叫抚仙湖.自古以来,当地民间就有抚仙湖里有飞马、湖怪、古城的传言,甚至还有人说,那些入湖里的人至今生活在水下城市,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还依稀可见他们在水下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身影.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湖泊众多,是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湖泊作为地表下垫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通过陆-气之间的水汽和能量交换影响区域气候(如降水、气温),而且通过沉积物记录了过去的气候变化信息。湖泊的水量和水质是制约湖泊与大气水分能量交换和湖泊沉积过程的基本要素,对青藏高原湖泊水量、水质的基础调查工作是准确认识青藏高原对气候响应与影响的关键。基于最近5年在青藏高原地区开展的湖泊基础调查工作,明晰了过去对青藏高原重要湖泊基础资料的模糊认识,阐述了湖泊面积、水量变化的时空差异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探讨了基于遥感水色开展大范围长、时间湖泊水质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93,自引:4,他引:89  
王苏民  张振克 《科学通报》1999,44(6):579-587
综合分析了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新进展,着重对湖泊沉积记录与亚洲古季风变迁,青藏高原隆升的湖泊沉积记录,高分辨率湖泊钻探研究,盐湖沉积与环境演变,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湖泊响应,现代湖泊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扼要综述,指出今后中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湖泊沉积环境指标与气候要素关系的定量研究,高分辨率环境演化时间序列与空间分异规律,现代湖泊沉积动态过程与环境  相似文献   

5.
熊雄  吴辰熙 《自然杂志》2021,43(4):243-25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内陆水体的微塑料污染状况。湖泊由于其独特的水文水动力特征,可能成为流域内微塑料的重要汇,因此湖泊也是内陆水体微塑料污染研究重点关注的区域。目前,对北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和南美洲大中型湖泊的相关研究发现了丰度较高的微塑料污染。流域内人类活动产生的塑料垃圾是湖泊微塑料污染的主要来源,并且对湖泊中微塑料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人类活动密集的湖泊和水库区域微塑料丰度也较高。风力和湖流作用下微塑料在湖泊内水平迁移;而在相对静稳的湖泊中,水动力条件、生物膜和颗粒物的协同作用、水生生物的摄食,使得微塑料从水表层到沉积物表层垂向迁移。未来,湖泊微塑料污染还需要采用标准化调查方法,进一步解析微塑料污染的来源,并从生态系统角度评估湖泊微塑料污染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分布的众多封闭湖泊是"亚洲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几十年,青藏高原的升温速率是全球平均升温速率的2倍,并且呈现了明显的降水增长.作为中低纬度分布的最大冰冻圈系统,青藏高原的气温和降水变化对湖泊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湖泊水量和盐度变化是气候变化下湖泊水量平衡形成的结果,是定量反映气候变化影响程度的重要指标,而变化的时空特征可能反映了西风季风环流对地表水循环的影响.湖泊水体的物理化学参数是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其在气候变化下的改变深刻地影响着湖泊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变化趋势.本文基于大量的青藏高原湖泊面积、水位、水量、水体物理化学参数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的分析,梳理了青藏高原湖泊变化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中湖泊考察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不同类型湖泊温度季节性变化及其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的湖泊是研究高原气候变化及其与全球气候系统相互关系的理想载体,但是目前对于高原湖泊现代过程研究仍然比较缺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对过去气候环境变化记录的指标意义和湖泊生态系统演替的深入理解.本研究对青藏高原西部淡水湖泊班公错和中部咸水湖泊达则错开展了为期1年的湖水温度监测,讨论其湖水分层、翻转等水文物理过程.数据显示班公错属于典型的双季对流混合型湖泊(dimictic lake),而达则错属于半对流湖泊(meromictic lake),可能与达则错深部湖水盐度较高有关.利用湖泊模型Lake Analyzer进一步确认达则错不完全混合是由湖水盐度梯度所致.现代湖泊温度监测为高原湖泊分类提供有效数据,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过去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演替提供了水文物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楊錫臣 《科学通报》1960,5(1):11-11
我国湖泊資源极为丰富,由于旧中国的反动統治,长期以来处于被人忽視的境地。解放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迅速发展的形势,湖泊資源的开发利用,已受到党和国家的极大关怀与重視。1958年建立了許多从事湖泊研究的专門組織,进行了对湖泊的調查研究。1959年我們曾对素称“水乡泽国”的江苏苏南地区进行了較普遍的資源綜合調查,完成調查面积462平方公里,調查內容包括了湖泊水文、地理、水生生物、水化学四个部分,取得了一定的成  相似文献   

9.
雅鲁藏布江流域冰川正在强烈退缩并对湖泊过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过对雅鲁藏布江流域内冰川分布和大陆型冰川与海洋型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的研究, 指出近期流域内冰川物质平衡呈强烈亏损状态. 结合纳木错湖和然乌湖地区冰川湖泊变化研究, 发现冰川物质平衡强烈亏损特征对湖泊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主要表现为冰川融水对于近期湖泊面积扩大和湖泊水位上升的补给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经过多年的争论之后,现在科学家们对酸雨能酸化湖泊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并且还确认了决定个别湖泊或河流对酸雨是否敏感的一些主要因素。美国国家科学院酸雨研究小组的主要研究人员认为:在空气中以二氧化硫的形态或在雪、雨中以硫酸盐离子出现的硫沉积作用是造成美国东北部地区湖泊、河流酸化的主要原因;同时还认为即使硫沉积作用保持恒定不变或开始下降,水质仍会继续恶化,并影响动植物的生存。许多酸雨研究人员对这项研究的一致意见,反映出目前研究的重点已从酸雨是否会酸化湖泊转向  相似文献   

11.
正湖泊及其流域是相对独立的自然综合体,是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陆地水圈和冰冻圈相互作用的连接点,青藏高原分布着中国一半以上面积的湖泊,青藏高原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是地表过程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自2003年建所伊始就将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作为重点研究方向。目前该学科由朱立平研究员作为学术带头人,团队  相似文献   

12.
《中国晚第四纪湖泊数据库》完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革  薛滨 《科学通报》2001,46(15):1320-1320
最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得到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成功地完成了《中国晚第四纪湖泊数据库》,填补了全球数据库在该地区的空白. 由于水资源短缺对人类生存的直接威胁,降水及相应的水循环演变的研究已成为全球变化领域中核心课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剑桥大学D.Grove和A.Street教授从研究非洲内陆封闭湖泊开始,建立了全球《牛津古湖泊数据库》.随后对外流湖泊与气候变化的基础理论研究,推动了外流湖泊作为重要的气候变化记录研究的开展,于20世纪90年代先后完成了《欧洲…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下游典型湖泊富营养化演变过程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成小英  李世杰 《科学通报》2006,51(7):848-855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典型湖泊水环境资料的分析得出, 湖泊富营养化是指湖泊由于营养元素的富集导致湖泊生态系统的退化进而使水质恶化的过程, 湖泊生态系统的演变、水质类别的变化均与湖泊营养水平的演化耦合良好, 进而提出湖泊富营养化概念模型, 并将湖泊状态分为10类, 据此对长江中下游典型湖泊富营养化过程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以鄱阳湖为代表的大型过水吞吐型湖泊是由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湖泊状态1演化到80年代以后的湖泊状态2, 以太湖为代表的大中型浅水湖泊是由60年代的湖泊状态1~2演化到80年代的湖泊状态8再演化到90年代的湖泊状态9, 以洪湖为代表的中小型浅水湖泊是由60年代的湖泊状态1演化到80年代以后的湖泊状态2, 以东湖为代表的城市(郊)小型湖泊是由60年代的湖泊状态2演化到70年代以后的湖泊状态9, 其中以鄱阳湖、洪湖和太湖为代表的不同类型湖泊进入中营养水平的关键转型期是80年代, 太湖进入富营养水平的关键转型期是90年代, 以东湖为代表的城市(郊)小型湖泊进入富营养水平的关键转型期则是70年代. 因而, 不同典型湖泊的营养演化序列是类似的, 然而营养演化过程并不是同步的, 这与湖泊流域不同的人文和自然条件驱动机制有关. 其中, 经济的发展引起了一定的水环境的负效应,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保护湖泊水生态环境, 才可实现可持续发展. 湖泊富营养化概念模型的研究还可为长江中下游湖泊的生态修复提供相应的生物目标与化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卫星遥感监测近30年来青藏高原湖泊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湖泊是揭示全球气候变化与区域响应的重要信息载体.以青海省、西藏自治区2005~2006年的408景CBERS CCD影像和5景Landsat E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1975年前后的1177幅1:10万地形图和82幅1:5万地形图的支持下,完成青藏高原1 km2以上湖泊的卫星遥感调查,并将其结果与20世纪60~80年代第一次全国湖泊调查进行比较,对青藏高原湖泊数量、面积、空间分布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确定截至2005~2006年,青藏高原共有1 km2以上湖泊1055个,占同期全国湖泊总数量的30%以上,其中青海省222个,西藏自治区833个;青藏高原湖泊总面积为41831.72 km2,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50%以上.发现面积大于1 km2的新生湖泊共30个,原面积大于1 km2的湖泊消失5个.13个面积大于500 km2的大湖中,羊卓雍错在调查期内萎缩严重且目前仍在继续萎缩;青海湖在调查期内总体呈萎缩状态,但另有研究表明自2004年后呈扩张趋势.色林错、纳木错和赤布张错的面积也有较大的扩张.新生湖泊按照成因可归纳为河道扩展、沼泽转化等6种类型,消亡湖泊则多是由于自然条件变化导致的干涸.在3个典型的气候与生态环境敏感区中,那曲地区和可可西里地区的湖泊总体呈扩张趋势,而黄河源区的湖泊则总体呈萎缩状态.区域湖泊变化特征是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升高、冰川融化、冻土消融、雪线退缩等现象的显著响应.调查和分析结论可为青藏高原湖泊变化及其对气候波动的响应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湖泊沉积物磁学性质的环境意义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胡守云  邓成龙  E.Appel  K.Verosub 《科学通报》2001,46(17):1491-1494
对湖泊沉积物磁性矿物的来源及其鉴别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分析,发现不同湖泊沉积物的磁学参数具有不同的气候响应过程,提出为了恢复古气候和古环境的变化过程,详细的岩石磁学和土壤磁学研究是认识湖泊沉积物磁学性质及其环境意义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传统湖泊面积制图一般选取一年中某一天的湖泊状态代表某段时间的湖泊面积状况, 无法反映湖泊面积的变化信息. 利用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8天500 m分辨率的合成数据, 通过样本自动选取与支持向量机(SVM)水体识别相结合, 获得了中国2000~2010年629个主要湖泊每8天的湖水分布范围. 比较2000年湖泊制图结果与同期30 m分辨率湿地解译湖泊分布图, 发现MODIS湖泊水体制图具有较高的精度(生产者精度91.06%, 用户精度89.81%). 基于该多时相数据库分析了629个湖泊的面积变化、波动性、淹没程度以及丰水期. 中国主要湖泊总面积呈增加趋势, 主要来自青藏高原湖泊面积扩张. 2000~2010年最大面积大于1000 km2的湖泊有12个, 其中6个在萎缩. 鄱阳湖萎缩速率最大, 为-54.76 km2 a?1, 洞庭湖萎缩速率为-25.08 km2 a?1. 青藏高原、新疆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和东北地区湖泊面积波动性小, 长江中下游、内蒙古南部、新疆中部湖泊波动性大. 青藏高原、新疆北部、黑龙江、吉林湖泊淹没强度增加, 而新疆中部、西藏南部、内蒙古南部、四川、长江中下游湖泊淹没强度减少. 湖泊面积的高时间频率制图是从通用地表覆盖制图向高频率专一地表覆盖类型制图的尝试, 对湖泊水文研究将是一种重要的数据补充, 同时基于更准确的湖泊水淹等动态地表覆盖状况, 将有可能开发更准确的新一代陆面过程模式, 从而提高模式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17.
湖泊富营养化发生机制与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61,自引:0,他引:61  
从湖泊富营养化的自然演化、湖泊沉积物中营养盐的释放及其内源污染机制、湖泊蓝藻水华暴发机理和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等方面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特别是围绕占中国淡水湖泊总数达70%左右的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机制与控制进行了探讨. 研究表明, 自然条件下湖泊也有可能富营养化, 特别是浅水湖泊更容易富营养化. 推断其原因可能与洪水有关. 浅水湖泊中的沉积物在风浪作用下发生悬浮, 致使沉积物中大量的营养盐释放出来并进入上覆水, 为生物生长所利用, 这是浅水湖泊内源污染负荷较深水湖泊重的原因所在. 蓝藻水华暴发是湖泊富营养化之后生态系统的一种异常响应, 其发生的原因与湖泊物理环境如光照(或透明度)、温度和适宜的水动力条件有关, 也与湖泊化学环境, 如氮、磷浓度及其氮、磷比值等有关, 还有形成水华的蓝藻本身的某些生理特性有关, 如伪空泡及抗拒紫外伤害的能力, 从而在对光照和营养盐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等特性, 这种竞争优势在浅水湖泊中尤为明显. 而浅水湖泊“水浅”的特性, 也使得营养盐负荷和蓝藻水华的控制难度加大. 对于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与控制应该遵循控源、湖泊生态修复和流域管理的原则. 对于湖泊沉积物中营养盐释放导致的内源污染控制, 既可以采用物理化学的方法、机械的方法和生物的办法, 甚至是仿水生植物的方法. 实施湖泊生态修复, 就是把富营养化的藻型湖泊生态系统转化为草型生态系统. 要实现这样的改变, 必须首先改善环境条件. 在现阶段, 把生态修复的重点放在水生植物种植上是有盲目性的, 而应该放在环境改善上. 由于各个湖泊类型不同, 因此, 各种治理的技术应该结合具体的情况来实施.  相似文献   

18.
<正>湖泊的数量与面积变化及其丰度和大小分布对区域及全球水资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气候变化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Landsat数据,对青藏高原过去40年大于1 km2的湖泊数量与面积变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同时,利用Landsat mosaic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4.25 m),对青藏高原2000年面积大于0.001 km2的湖泊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图1).结果表明,在1970s,1990,2000和2010年,面积大  相似文献   

19.
岱海、红碱淖、囫囵淖和对口淖108个湖泊表层沉积物样品花粉组合和花粉浓度特征研究表明, 4个湖泊花粉组合均以蒿属、藜科、禾本科和菊科等草本植物花粉为主, 松、桦、栎、榆、杨、虎榛子、胡颓子等花粉类型经常出现, 较好地反映了地带性植被和湖泊周围植被特征. 同一湖泊各采样点花粉组合有较好的一致性(平均相似系数分别为0.66 ± 0.17, 0.71 ± 0.11, 0.73 ± 0.12和0.67 ± 0.12), 表明湖泊花粉沉积前受到湖水的搅匀作用, 但也存在一定差异, 其中岱海湖泊表层沉积物花粉组合差异明显, 其次为对口淖、囫囵淖、红碱淖(平均欧氏距离分别为20.09 ± 11.11, 11.22 ± 4.51, 10.67 ± 4.03和8.44 ± 3.64). 4个湖泊湖水搅匀作用、花粉来源途径、流域面积及流域内植被等的差异可能是湖泊内各样点花粉组合差异性不同的原因. 湖水深度大于5 m的岱海和红碱淖, 近岸和浅水区湖水对花粉的再悬浮作用较强, 花粉浓度较低, 深水区再悬浮作用较弱, 汇集作用较强, 花粉浓度较高. 湖水深度小于5 m的囫囵淖和对口淖, 湖水对整个湖泊花粉再悬浮和搅匀作用均较强, 各样点花粉组合和花粉浓度一致性较好. 湖泊样品和入湖河流样品花粉组合对比表明, 红碱淖湖泊花粉以风力传播为主. 花粉以风力搬运为主的湖泊花粉组合差异较小, 河流搬运为主的湖泊花粉组合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0.
长链烯酮不饱和度受控于温度变化,因此烯酮温度指标被广泛应用于海洋及湖泊环境古温度重建研究.海洋中的烯酮指标与温度的关系较为一致,而不同湖泊中温度关系方程差异较大.从在欧洲、北美和中国不同类型湖泊中已开展的研究看,可产生烯酮物质的藻种差异及不同的湖泊条件可能导致不同的烯酮温度关系.因此,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