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何其芳诗歌理论批评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其芳的诗歌理论批评延续了自五四以下中国新诗学的学术传统,在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转型时期具有桥梁的作用,在诗歌本质上,何其芳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的深化研究和完善,现代格律诗理论是何其芳对中国新诗学的独特贡献,但尚未解决节奏理论的关键问题;同时,他把新诗的出路仅归于形式本身,具有明显的弱点,在的诗的批评实践中,何其芳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诗歌批评的基本规范,即遵从诗歌艺术的基本规律,客观,兼容,提介学术批评风落和独立批评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2.
历来中国新诗被视为受西方诗歌影响而远离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新体。其实这只是一种表象。本文从本体角度阐明了中国古典诗歌对新诗的诸多影响,认为正是古典诗学的滋育和制约才造就了新诗特定的价值观念和诗美流向。因此新诗变革的各种优劣现象都可以在古典诗学中找到其根源。  相似文献   

3.
食指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是一位具有分野性的诗人,他的创作分开了“失去自我”与“表达自我”的两个时代。他的诗歌既具有时代性,也具有传统性,散发出一种革命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紧密结合的气息,体现出狂热激进的思想与理性节制的形式并行不悖的诗学特征。思想情感上的先锋性、反叛性与艺术形式上的传统性、保守性构成了他的诗学悖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西方诗歌文化与中国诗歌文化交错运动的视野 ,分析文化全球化语境的建构对中国诗学文化的影响与现代诗创作的转型。作为中国诗歌文化现代化运动的必然结果 ,全球化语境把中国现代诗学及其写作带入了一个新的时空维度 ;这个新的维度对于诗歌文化比较研究的根本意义是承受反抗一种“在世界中存在”的虚无 ;并成为全球化语境中的个体自我认同和诗歌文化比较研究的基本动机和主题  相似文献   

5.
苏轼是北宋时期最大的文学家。苏诗闪耀着某种民主自由精神的光芒,表现出鲜明的主体意识,也发展了诗歌的艺术手法。其思想站在“时代前沿”,其诗歌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6.
地下诗歌的研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侧重于对于地下诗歌精神向度的探讨,忽视了地下诗歌自身的诗学特质。地下诗歌中所彰显出来的"新摩罗诗人"这一诗学特质,展示了地下诗歌的"诗人观":即"诗人"是建立一个自我世界的诗人,实践着对自我的启蒙,绽放出了启蒙的宏大主题;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诗人,挺立起现代诗人强健的生命之力;是一个丰富生命的诗人,一种对于人性的全面呈现、人性全面复归的热情期望。并且,这一地下诗歌中的"新摩罗诗人"精神特征,初步奠定了中国1980年代诗歌大潮的气场。  相似文献   

7.
彭南丰  贾德江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2):178-179,182
意境论是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典范形态,是最具东方民族特色的诗学理论之一.在古诗英译中,只有如实地再现诗歌的意境,译作才能称为上乘之作.这就要求译者在诗歌的翻译中遵循一定的意境再现原则.  相似文献   

8.
"性情"与"学问"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两大命题,如果说中国文学强大的抒情传统决定了"性情"是古典诗歌占据主流地位的诗学主题,那么"学问"则是古典诗歌创作与批评史中静默潜流的另一支。与诗歌性情化课题的蔚然成风不同的是,迄今为止,学界对古典诗歌学问化问题的研究还处于一个片段、不  相似文献   

9.
青年时代的宗白华用《流云》小诗的清新勃发来表达自己对少年中国的幢憬和向往。他诗歌的魅力虽然与其自身的诗性品格有关,但更多地是时代和社会环境使然。在宗白华的诗歌及其诗学理论中,同样也包含着他早期的唯美主义倾向与对黑暗的研究。而对小诗这一诗体的选择,反映了他的诗性品格和早年对哲理情思的追求。《流云》小诗奠定了宗白华一生美学著作的基本音调。  相似文献   

10.
“新古典主义”诗歌运动倡导者蓝海文,是香港资深诗人。他在创作中采用深具禅宗意识的思维方式,字里行间,禅意盎然。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到禅宗与中国诗学在观念和表现形式上有许多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1.
“体以代变”、“格以代降”是胡应麟在其诗学专著《诗薮》中提出的诗学发展观,所谓“体以代变”,是指中国诗歌的发展变化受时代的制约与影响,“格以代降”,是指诗格“一代不如一代”。这是一种精辟的文学史观,虽然承认诗文以代而变的必然趋势,但同时又深深地打上了崇古卑今的烙印。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的意义是由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起点位置决定的,这就决定了后来的诗人和诗学者必然不同程度地经历“回到闻一多”的过程。从根本上说,闻一多这位辩证处理古今中外诗学关系的诗人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回到闻一多”的过程,这具体体现在他的诗歌转向方面。  相似文献   

13.
从语言学、诗学、美学等角度,分析叙述在诗歌表达中的必要性,并就诗歌语言叙述功能的多样性展开重点论述,指出诗歌语言的多样性取决于诗人叙述的角度与思维方式、叙述的技巧——结构与解构、叙述的趣味性与意味性,以及叙述的想象力与表现力等。同时对现代汉语诗歌写作中语言推进的几种可能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针对达州诗人龙克诗歌创作的“疼痛”现象和倡导的“疼痛诗学”,指出龙克以“疼痛”为词根或关键词,不仅由此出发去理解、拷问诗歌,雄心勃勃地建构他的“疼痛诗学”;而且,疼痛也像一道血迹斑斑、永难愈合的伤口。无休止地到处撕咬着他的诗歌。阐述了在经历、穷尽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花样繁多的革命性语言方式和文本样态之后,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的标举“疼痛”既是龙克个人新的写作生长点的突破口,也是当下中国诗歌新的写作生长,最。  相似文献   

15.
在鲁迅诗歌作品中,除了他那一贯的充满着战斗精神的创作个性特征之外,他的诗还具有口语化特征,表现在:他的诗具有意象朴素、主题单纯、指代明确、表达方式简洁等特点,从这些口语化的特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鲁迅诗歌的内在风格特征和审美特征,还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诗学观念。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文学一直是以性别对抗的姿态存在文坛,而女性诗歌作为女性心灵的直接展示,在性别对抗与文化解构方面显得十分大胆、突出。且其写作意义都是指向对女性自我生命体验的真实书写,并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属于她自己的女性经验世界——"黑夜",从而逐渐形成一种有别于一般文学叙事的女性诗学存在。本文试图从女性诗歌的历史发展,探入剖析新时期女性诗歌中性别抗争意识存在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文革"地下诗歌的研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侧重于对地下诗歌精神向度的探讨,而忽视了地下诗歌自身的诗歌特质。地下诗人对于"诗歌"的定位和思考,展示了地下诗歌特有的诗歌质态,而且也灌注了地下诗人特有的生命体验。其中,"血诗"是对血腥的世界、血淋淋的世界的血意象的展示,是对权力暴行、迫害、杀戮等罪恶的全面揭露和展示;"野诗"凸显自我野性、原始力量,是对于生活、命运、世界的抗争和挑战;"无言之诗"是对诗歌自身、诗意、诗性力量的呼喊,是对人的赞美,由此绽放出来的是对生命的呼喊。由此,地下诗歌中对于"诗歌"本体的思考,为中国现代诗歌贡献出了特有的诗歌质态,开拓了现代诗歌演进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8.
叶燮是清代初期重要诗论家之一,其《原诗》是一部阐述诗歌原理与发展变化的专论。本文拟对叶氏《原诗》中几个重要诗学理论观点的阐释和剖析,肯定叶燮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及其贡献,同时也指出其诗学理论观念上的矛盾、疏漏及其局限,最后得出结论:叶燮诗学理论的核心在于变,即自主创新,而其所云“变又不能背离正”,即自主创新不能违背思想上的儒家道统和诗歌审美上的风雅传统。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现代诗歌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的接受和融汇方面看,4O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发生乃是20-30年代象征派诗歌一个自然而然的新发展,是在新的诗学背景下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一次新的接受和融汇;从4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所拥有的现实关怀和生命关怀的双重主题看,1937年抗战爆发所带来的全面战争状态又是使4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主题较之20-30年代象征主义诗歌发生重大变化和转移的关键契机.,  相似文献   

20.
夏荥 《科技信息》2011,(18):I0132-I0132
王维(701-761),唐代伟大诗人,诗歌、音乐、绘画兼擅,笃信佛教禅宗。因其绘画造诣,被誉为“南宗画派之祖”;因其以禅入诗被誉为“诗佛”;因其音乐造诣,初为官时为太乐丞。其诗歌因其以画入诗、以禅入诗、以音乐入诗闻名。MarshaL.Wagner曾说,“近几十年来,王维的诗歌翻译数量比其他任何一个中国诗人都要多。”(1981:i)从王维在我国文坛的地位及其庞大的英译数量来看,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进程中,王维的诗歌英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王维诗歌英译数量庞大,而学者对其诗歌英译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旨在梳理国内外对王维诗歌的英译状况及对其诗歌的英译研究情况,以为更多的学者在此领域进一步的研究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