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世纪之交,音乐理论界对如何评估 20世纪中国音乐所走过的道路,如何看待中国传统音乐和传统音乐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音乐文化中的作用与地位、以及如何对待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及音乐现代化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梳理其中一些观点的是非曲直,对中国音乐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姜又元 《科技资讯》2014,12(17):208-208
随着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目前,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西方的现代性音乐在体制上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形成了很大的制约,传统音乐以西方音乐体系为系统存在于高校中,极大的遏制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自我衍义能力。如何在高校中发展中国传统音乐在传统音乐传承中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维吾尔族城市音乐文化也有了发展及变化。在乌鲁木齐,有一系列与城市音乐人类学研究范畴相关的问题:木卡姆等民族音乐传统在城市得以延续,而麦西来甫之类的音乐传统在城市空间变化重组;城市音乐与西方音乐体系碰撞与结合,面临西方化与现代化问题;随着各类音乐风格在城市音乐中的融合,维吾尔流行音乐成为自身变迁和各种音乐风格混合的焦点。对城市维吾尔族音乐文化的关注与研究有待于开展与深入。  相似文献   

4.
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看中西音乐之纷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抛弃音乐思想上狭隘的民族主义心理,学习西方音乐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学习西方文化中的批判精神,学习它们不断反思自身的态度,连接和加深我们被时代中断了许多年的音乐文化交流。应用西方文化思想传统中这一良性的批判态度去审视时下音乐学界中出现的中国音乐高明论、中国音乐普适论以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盲目自大心态。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近代华人著述中关于英国音乐的史料梳理,力求真实地展现中国人走出国门,亲历英国并置身于英国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对英国音乐的体味,以及对英国音乐在社会文明中的作用和地位等所引发的感触。这些体味和感触不仅再现了中英音乐交流的历史面貌,而且为我们研究当时中国人接受英国等西方音乐的一般心态提供了难得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6.
刘洁 《科技信息》2007,(12):189-190
在中国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教育出现了断裂现象:音乐课程设置与传统断裂,一味揣摩西方音乐规范渐失自我传统音乐的主体性,受西方音乐教育及价值观影响,音乐发展的评判标准近似西方.因此,有必要对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对传统音乐教学进行正确的规制和保护。  相似文献   

7.
女性音乐是近年来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专用词汇,表演者以女性为主,既具有功能性,又表现了女性群体的内心观照。立足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的女性音乐,相关文章总体涉猎不多。关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书籍,近年来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状态,总论式的以田联韬先生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一书为最优,以此书为切入点,浅谈该书中的女性音乐,试以窥见其全貌。  相似文献   

8.
“快餐音乐”是当代特有的音乐现象,它产生于西方,流传到中国发展迅速并且被中国化;其存在于中国有其一定合理性,但却并不可能取代传统音乐成为中国音乐根基,因此我们应该有规律地“导”其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自古就有音乐鉴赏的传统,在西方音乐批评学的影响下,中国的音乐评论学科在改革开放尤其在近年来获得了快速发展,这些为其学科化建构奠定了基础。对中国音乐评论学科的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认为其发展中不能离开历史学的全景纵向角度。  相似文献   

10.
“乐歌运动”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现象.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影响到了中国近现代的音乐教育,使其走上了接轨西方的专业音乐教育的道路。为中国的专业音乐创作打下良好基础。它所带来的一些西方音乐的形式与体裁及西方乐理和音乐知识都给中国音乐注入了新的血液。在这种冲击与影响下中国传统音乐的主导地住不断下降。此时,中国近现化的音乐家们。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音乐”之路。  相似文献   

11.
采拮并梳理了第七届全国音乐美学会议上音乐美学界专家学者的精彩论述,对音乐美学面对风起云涌的当代音乐实践思潮,音乐美学学科应该如何在此风头浪尖巩固和发展自己,拥有自己的话语权,从对象、方法、学科自身、美育等4方面提出了叩问,揭示音乐美学学科在当今面对的困窘,引起对音乐美学学科的关注及促进对其问题的最终解决。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中的"和"有其特有的内涵,即整体和谐。当这种"和"文化作为一种音乐美学思想在社会中存在的时候,它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态和形式又有其独特性。这不仅可以从传统音乐中的声乐、器乐中体现,还可以从音乐的整体结构中发现。  相似文献   

13.
陶瓷乐器作为我国的传统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研制出了近一个民乐队编制的瓷系列乐器。为了大力培养青少年的民族传统文化情结,让瓷乐走进音乐课堂,不仅能弘扬民族音乐,而且还能加强青少年的音乐基础教育。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校的器乐教学刚刚起步,对大部分教师来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新课题,关于瓷乐教学,更是音乐教学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义不容辞,必须千方百计的克服困难,创造性的开展民族器乐教学工作,从而提高瓷都青少年一代民族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  相似文献   

14.
高师普通音乐教育如何将中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渗透到教学中 ,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这是历史赋予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也是关系到我们的民族音乐能否融入世界文化大家庭的重要问题 ,必须引起重视 ;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明确其目的和意义 ,探索其内容和途径 ,并具体实施到高校艺术教育课堂。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以利玛窦为首的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揭开了西乐东传和中乐西传的序幕。西方的乐器,乐曲等被介绍到了中国。同时中国的民歌也通过他们带回了西方,出现了中西方相互交融的新局面,并推动了中西双方音乐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钢琴为代表的西方音乐的介入使中国现代音乐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钢琴逐渐得到了普及,很多人开始认识钢琴、学习钢琴、了解钢琴,出现了"钢琴热";中国音乐家结合中国听众喜好和审美,在钢琴音乐创作时融合中国传统审美意境、韵味,注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使之带有中国音乐文化审美特征,同时中国民族音乐题材、民族传统的音乐创作手法与钢琴的融合让中国钢琴音乐更加独具魅力。但现今中国元素钢琴音乐作品仍然缺少足够分量,这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满足中国钢琴的发展与需求。  相似文献   

17.
雅乐--特定时代和文化的象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曾书写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难忘的一页。深入分析和探究它的历史和文化特征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当前国内的音乐教育,或走向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操作化训练,或沦为赶潮流开发智能的功利性工具,忽视了通过音乐体验激发青少年的情趣想象、活化他们的认知资源、强化其意志品格和锐化其好奇童心与诗意直觉等奠基性核心素质的关键作用。音乐教育应当注重强化对青少年音乐体验的深广引导,以激发他们的情景想象-角色移位-概象建构-时空超越-意象创新为根本目标;彻底纠正音乐教育的误区和偏向,真正使音乐教育回归人性化、感性化和诗意化的本来坐标。  相似文献   

19.
西安鼓乐(长安古乐)是脱胎于唐代燕乐并多方面继承唐宋音乐传统,在发展中不断吸收元明清历代音乐艺术及各地民间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至今仍存活在我国民间的以成套乐器再现千年古乐曲的传统音乐形式。作为历史悠久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西安鼓乐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与其历史以来生存的环境有密切关系。从西安鼓乐生存的自然环境、历史环境、文化环境、音乐环境等几个方面探讨西安鼓乐生存环境,对于消费时代语境下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审美活动所面临的新的现实问题,从理论研究与现实保护的视域继续传承西安鼓乐,以期实现西安鼓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据史料记载,回回国曾向元朝进贡过兴隆笙、火不思、胡琴等乐器。兴隆笙用于演奏宫廷宴饷之乐,元朝曾仿制过与其大体相同的殿庭笙,但当时对这种键盘乐器的先驱——阿拉伯管风琴的机械性能似乎还不具备接受的能力.元以后已不见其使用记载。而火不思和胡琴在流人中国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并在戏曲音乐中被广泛使用。受其影响,还出现了戏曲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三弦。三弦后经琉球传至日本,成为近世日本音乐的大宗三味线。不仅乐器,在元代,伊斯兰乐人、音乐也传人中国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见,伊斯兰音乐的东流,像一条纽带似的将伊斯兰音乐与我国乃至东方音乐连接了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