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主成分分析法、标准差、变异系数、对数偏差均值指数等对甘肃省近20年来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空间格局上讲,定西、平凉、庆阳3市经济处于上升趋势,武威、临夏、甘南3州市经济处于下降趋势,其他地区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而且经济水平基本呈西北高、东南低,并形成了以兰州和嘉峪关为中心的经济圈雏形;②从总体变化趋势上看,甘肃省的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在拉大,且速度呈阶梯式变化;③区域经济差异在高-低城镇化方向上变化复杂;④区域经济差异在河西-河东方向上主要表现为河西-河东内部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适当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有利于推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业的空间转移,但过大的区域经济差异则会弱化已经形成的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严重的还会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以辽宁省县域为研究单元,并以全省85个县域自2001~2010年人均GDP标准差、变异系数作为衡量经济差异的测度指标,揭示辽宁省县域经济绝对差异随时间变化而逐步扩大、相对差异却逐步缩小的演变特征.运用SPSS17.0软件对2010年全省85个县域的10项经济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认为一般发达型县域和欠发达型县域呈环状且不规则地分布于各经济发达型和较发达型县域的外围区域,各类型之间差异是自然环境、地理区位和政府策略等几个主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运用熵值法对2010—2019年甘肃省14个市(州)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将14个市(州)分为四类区域,并运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以及泰尔指数从市级视角和区域视角分别对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农业保险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且区域差异显著;第一类区域的差异最大,第三、四类区域的差异相对较小,均呈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略高于区域间差异.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能够缩小甘肃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区域差异,实现各地区农业保险协调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重庆区域经济梯度差异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重庆40个区(市)县为单元,运用定量方法分析了重庆区域经济差异.分析表明,重庆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梯度差异,并可以划分为4种梯度区,梯度性差异的成因主要在于自然环境与区位,社会文化与科教水平,历史经济基础及政策方面,可为制定重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区域创新能力形成条件与区域创新网络构成要素的讨论,以河南黄淮四市为例,剖析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存在的主要问题,发现创新主体总体上缺位、创新资源匮乏、关系通道不足等制约了其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认为欠发达地区只有积极完善创新主体职能,努力丰富网络创新资源,主动开展创新主体间的合作等,才能加快区域创新网络的发育速度,最大限度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南省近年来的统计数据,通过对标准差、变异系数、离差、比率、相对发展速度等参数的计算,分析了河南省内各地区间的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特征和空间特征.进一步从自然地理环境和区位、产业结构、投资政策以及各地区人口素质和人口数量的差异四个方面分析了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形成和演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南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厘清区域经济间空间组合关系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界定区域经济空间极化、集极、孤极、次集极、次孤极、外围等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以江苏省为例,运用半变异函数、空间间隔自相关图、"三指标"方法等对发达地区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模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具有结构性(规律性)属性,呈现多核心结构形态,全局空间极化结构形成"集极-孤极-外围"模式,沿江地区呈较为成熟的"集极-孤极-次集极-次孤极-外围"模式,沿海地区和沿京杭运河(江北段)地区呈不成熟的"孤极-次孤极-外围"模式,沿东陇海铁路线地区呈发育程度低的"次孤极-外围"模式.  相似文献   

8.
以石家庄都市圈为研究对象,运用断裂点理论识别城市吸引范围,划定石家庄都市圈空间范围并进行空间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计算石家庄市与周围城市的经济距离、引力和场强,划定石家庄都市圈,即以石家庄市区为中心,共包含26个县(区、市);石家庄都市圈可划分为核心区、紧密区、外围区3个圈层,核心区辐射带动作用强,紧密区对核心区的依附性较高,外围区应不断提高自身实力,提升都市圈内部联系的密切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加权变异系数分解方法的河南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到2007年,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在逐步拉大.使用加权变异系数分解人均CDP的方法来研究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认为造成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三次产业的地区差异.在对三次产业进行分解后研究其对地区差异的影响时,发现第一产业对河南省经济差异几乎不起作用,造成地区差异的关键因素是工业和新兴第三产业的差异,其中工业的年平均贡献率将近40%,是导致河南地区差异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缩小河南省地区经济差异的关键在工业和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上.  相似文献   

10.
以广东省21地市为研究对象,基于1999—2009年数据,利用标准差、变异系数、集中指数、重心法、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广东省白1999年以来入境旅游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情况.结果表明:1)广东省入境旅游发展的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仇变幅较小,且入境旅游发展差异主要表现为珠三角内部地市之间的差异;2)广东省入境旅游发展差异的空间极化效应明显,发展极不平衡,集中度高,在空间上形成了明显的“双核四区(广州、深圳双核,珠三角、东翼、西翼、山区四区)”格局;3)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定量地揭示了广东省入境旅游发展地市差异与旅游资源分布的地市差异关联度不大,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交通条件等是影响广东省各地市入境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依据中原城市群2000—2013年县域单元城镇居民收入统计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和空间统计分析法对中原城市群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区域差异的时空变化态势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中原城市群城镇居民收入总体差异明显,在空间上表现出集聚分布态势,整体上呈现出"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特征;(2)2000—2013年间中原城市群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对差异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2008年达到最大值,而绝对差异则持续增大;(3)居民收入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以郑州和洛阳为中心的区域,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于中原城市群北部、东部、南部等外围区域,两极差异日益增强.最后,从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区位优势、人口素质以及政策机制5个方面对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区域差异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动态外部性理论,分析产业结构的专业化、多样性以及市场结构对于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选取中国2000~2008年5个高新技术产业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区域产业结构的专业化有利于提高创新绩效,而多样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非常有限,竞争不利于提高区域创新绩效.将我国分为核心区和外围区进一步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中心-外围区域产业结构与创新绩效关系:核心区产业结构的专业化、多样化有利于提高区域创新绩效;外围区产业结构的多样化不利于提高区域创新绩效,而竞争有利于提高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3.
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为基本研究单元,分解为中原城市群、豫北、黄淮、豫西豫西南四个区域进行分析,引入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及地理集中指数等分析方法分析了2000-2010年河南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2000-2010年河南省入境旅游发展迅速,但总体差异依然很大;市际总差异波动较大且明显,具有时段特征;地带内差异和地带间差异对市际总差异的贡献总体持平;中原城市群内部差异对市际差异的贡献最为显著,远远高于其他地带;入境旅游空间极化程度高,人文资源导向性明显;入境旅游发达区主要分布在"三点一线"地带,落后地区在四大区域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14.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经济发展可持续性遭遇挑战,增强经济韧性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对于增强经济韧性具有重要作用。以TOE框架为基础建构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测度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增强经济韧性的理论架构。以中国30个省(区、市)为案例样本,通过NCA和fsQCA分析发现:第一,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条件因素对增强经济韧性都非常重要,但单一因素不构成高水平经济韧性的显著性必要条件;第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增强经济韧性有传统型技术创新驱动和现代型技术创新驱动两条路径;第三,创新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整体性缺失是一个区域出现低水平经济韧性的主要原因,较高水平的财务资源和创新主体投入也不足以突破低水平创新环境和人力资源不足带来的瓶颈性约束;第四,人力资源是各区域实现强经济韧性的核心条件,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增强经济韧性的路径差异体现在前者更多强调开放环境建设,而后者更为重视知识创新主体建设。研究成果为发展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和经济韧性理论做出了贡献,能够为地方政府优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和增强经济韧性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安徽省17个地市1999-2007年国内旅游收入为基础数据,分析了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时间变化态势及空间变化特征,并对旅游产品与旅游经济差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安徽省各地市间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在波动中缩小,在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差异.虽然区域间旅游经济差异在逐步缩小,但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旅游产品开发水平是影响旅游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各地区应通过大力开发旅游产品来促进旅游经济水平的提高,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应进行适度的非均衡发展,以实现旅游经济的整体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浙江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围绕区域特色经济,立足支柱产业,坚持企业化运作,积极创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省已有30多个县(市、区)创建了40多个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7家。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在发展中自身实力明显得到增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逐渐步入良性循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企业化运作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前身是生产力促进中心。由于认识上的差…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中国沿海对外开放较早的省份之一的福建省,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日趋突出.研究目的:借助于加权变异系数和Theil系数2种分析方法,以人均GDP为指标,从部门和空间上探讨福建省1995年~2005年的经济差距变化.结果表明:从三次产业上看,第二产业是主要引起福建省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因素,而第三产业起次要作用,其对区域总体差距的贡献呈下降趋势,第一产业对全省差距扩大的作用微乎其微;从空间上看,设区市之间的差距正成为福建省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因素,东南沿海地区与闽西北内陆地区的差距也呈扩大的趋势.最后探讨了引起福建省区域经济差距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通过极差、标准差、极值比率和变异系数,分析2001年至2010年湖北省国内旅游收入的变动态势,来反映湖北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时间演变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通过构建指标体系,研究湖北省旅游经济区域空间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湖北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在时间演变上,是不断扩大的,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极度的不平衡性.最后,讨论了湖北省旅游区域差异成因及协调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优化区域空间结构与发展大连北三市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空间结构这一复杂的研究领域一直是地理学界和经济学界的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所在 .实现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主要标志 .通过对特定区域的空间结构进行时空分析 ,可以较为精确地反映出这一地区各种人文、社会、经济要素的综合发展历程 ,从这一角度出发 ,将大连划分为中心城市和北三市两个子系统 ,在具体分析大连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的基础上 ,指出当前大连大力发展北三市经济是优化区域空间结构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相对发达,块状特色经济明显,技术市场发育较早,中小企业量大面广,这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近几年,我省提出了“多模式创建,多层次推进”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在区域特色经济明显的市县建立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发展区域特色科技,以特色科技改造提升特色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省已有33个县(市、区)建立了36家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其中绍兴县纺织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永康市五金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内容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富有创新的成功做法,为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