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首先我们制备了结构为:ITO/SiO2/ZnS:Cu/SiO2/Al的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其电致发光为绿色的宽带发射.然后将发光材料换成Zn1-xSrxS:Cu,制备同样结构的薄膜电致发光器件.结果发现电致发光光谱由原来的550nm单个峰的宽带发射变成了双峰发射.峰值位置分别为430nm和530nm左右,而且随Sr浓度的变化而不同.该体系Cu离子的蓝光发射主要是由于Sr的掺入使ZnS基质的禁带变宽以及蓝色发光中心能级上的电子不易被离化到导带所致.  相似文献   

2.
该文研究了Cu(Ⅱ)、Co(Ⅱ)、Ni(Ⅱ)、Zn(Ⅱ)的乙酸盐与甘氨酸在微波辐射及室温条件下的固——固相配位化学反应,通过固相反应一步合成了Cu(Ⅱ)、Co(Ⅱ)、Ni(Ⅱ)、Zn(Ⅱ)与甘氨酸的配合物,经电导率、IR、UV及元素分析表征了产物,并用微波产物进行了植物助长试验。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Zn(NO3)2·6H2O,Co(NO3)2·6H2O,Cu(NO3)2·3H2O为原料,与适量的柠檬酸配制成溶液,采用溶胶—凝胶法(sol-gel)合成前驱体,将前驱体在氩气气氛中选择不同温度进行烧结得到Zn0.98Cu0.01Co0.01O稀磁半导体样品,利用X射线衍射(XRD)、光致发光谱仪(PL)、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所制备样品的结构、光学性能及磁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样品为单一的纤锌矿结构,烧结温度改善了样品的光学性质及磁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紫外光谱测定方法,分析比较了Fe3+,Cu2+,Ni2+,Co2+4种金属离子在0.5~2.5mmol·L-1的浓度范围内对LDH活性的影响,其抑制作用程度次序为Fe3+Cu2+Ni2+≈Co2+.研究了在Fe3+,Cu2+,Ni2+,Co2+作抑制剂时,丙酮酸钠和NADH对酶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丙酮酸钠对LDH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NADH则没有体现类似的保护作用.Cu2+对LDH的抑制作用有不可逆抑制成分,Fe3+对酶的抑制机制可能是可逆抑制.  相似文献   

5.
采用高压力下的原位阻抗谱测量技术,研究了晶界对粉末ZnS电阻的影响.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11 GPa处,ZnS粉末的电阻主要是由于晶界引起的.对于岩盐相的ZnS,其残余电阻也是来自于晶界的影响.在14 GPa处,阻抗谱由双半弧变成一个椭圆型半弧对应于ZnS粉末的高压相转变.  相似文献   

6.
以醋酸锌(Zn(Ac)_2·2H_2O)、硫化钠(Na_2S·9H_2O)和油酸等为主要原料,去离子水为溶剂,采用水热法成功制备了ZnS量子点,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TEM)对所制备样品的物相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同时研究了不同合成温度下ZnS量子点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纤锌矿结构的ZnS量子点材料,ZnS量子点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在紫外光照射下对有机染物料罗丹明B有明显的降解性能.  相似文献   

7.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Gd(1-x)2(MoO4)3:Eu3+(x=0.05,0.1,0.2,0.4,0.6,0.8)荧光粉,通过对样品的X射线衍射谱(XRD)分析,对样品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对各样品的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Gd2(MoO4)3:Eu3+荧光粉有潜力成为高效的近紫外(蓝光)激发白光LED用红色荧光粉材料.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真空浸渍法,结合多元溶剂自组装制备高活性、高寿命的介孔复合催化剂Cu Co/Zr O2-Si O2。同时,考察其在生物质基合成气制备低碳醇中的催化性能,研究不同Cu/Co比对合成气制备低碳醇的反应活性及产物的影响,在加压固定床反应器上完成对催化剂寿命的考察。结果表明,此催化剂具备良好的CO加氢活性、低碳醇选择性,而且寿命高,能够满足工业化应用。  相似文献   

9.
微量元素可分为必需微量元素、非必需微量元素和有害微量元素。目前公认的必需微量元素有:铁(Fe)、铜(Cu)、锌(Zn)、钴(Co)、锰(Mn)、铬(Cr)、钼(Mo)、镍(Ni)、钒(V)、锡(Sn)、硅(Si)、硒(Se)、碘(I)、氟(F),共14种。可能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锶(Sr)、铷(Rb)、砷(As)及硼(B)。  相似文献   

10.
低温水浴法制备不同掺杂浓度(摩尔百分比1%~7%)的ZnS:Eu纳米颗粒.采用X射线衍射仪对制备的样品进行物相分析,通过吸收和光致发光光谱对其进行了发光性能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样品均为立方相的ZnS:Eu,Eu3+占据了晶格的非对称反演中心,红光发射来源于Eu3+的5 D0→7 F2的跃迁.掺杂量为6%、热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明了ZnS型晶体中<110>沟道坑的不对称性这一新的实验现象,定性地证明了这种不对称性起因于原子排列的几何分布的不对称性.利用这个新的实验现象作为晶格定位手段,测定了离子注入的杂质原子Sn在GaAs晶体中占Ga位,其<110>方向的替位率为88%左右.通过与常规的沟道定位技术相比较,新的定位技术其主要优点在于:(1)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用较少的束流剂量就能完成定位实验;(2)对于由质量数相近的两类基质原子构成的ZnS型晶体,新的定位技术克服了常规沟道定位技术的困难;(3)这种新技术能测定ZnS型晶体<111>方向的堆垒次序(stacking order).  相似文献   

12.
硫化锌(ZnS)是非常重要的II-VI族稀磁性半导体材料,具有非常优异的光电特性。采用水热法制备ZnS∶Mn纳米颗粒,研究不同掺杂量Mn离子对ZnS∶Mn纳米颗粒磁学性质的影响,样品的形态和微结构分别用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进行检测。结果表明,ZnS∶Mn纳米颗粒的晶体结构为球形六方结构,晶粒大小均匀,粒径在15~18nm之间。室温下,磁测量表明,施加相同的外磁场,样品磁化强度随着Mn离子掺杂量的增加先增强后减弱,更多的Mn离子会占用间隙位置,并生成顺磁性物质,这将导致硫空位含量降低,使剩余磁化强度和矫顽力减弱。  相似文献   

13.
通过高温退火处理获得了具有在原子尺度范围内平坦化表面的Gd3Ga5O12(111)基片。在此基片上生长的Y3Fe5O12薄膜的表面光滑度有明显提高。与商品的Gd3Ga5O12(111)基片相比,超平坦化的Gd3Ga5O12(111)基片在生长石榴石结构材料薄膜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我们利用溶剂热的方法,合成了ZnS以及ZnS:Mn2+纳米粒子.并利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光致发光等测试手段对样品的结构和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n2+以替代Zn2+的方式进入到了ZnS晶格当中,并且随着Mn2+掺杂量的增加,样品的晶粒尺寸明显减小.从PL谱图可以清楚看到黄光的发射光谱,其伴随着Mn2+离子3d壳层内部的4T1-6A1转变.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水溶液浸渍法制备一系列无机氧化物(SiO2、α-Al2O3、γ-Al2O3、ZrO2)担载的Ⅷ族金属(Fe、Co、Ni、Cu)催化剂.研究了它们在CO2甲烷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催化剂性能与金属本性有关.Ni在各种载体上均具有较高活性,Fe的活性较低,而Cu基本上无活性.Mn作为双金属成分添加在Ni基催化剂中可提高CO2的转化率.而且,3%Ce-6%Ni-6%Mn/α-Al2O3催化剂在反应中表现出很高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Gd(1-x)2(MoO4)3∶Eu3+(x=0.05,0.1,0.2,0.4,0.6,0.8)荧光粉,通过对样品的X射线衍射谱(XRD)分析,对样品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对各样品的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Gd2(MoO4)3∶Eu3+荧光粉有潜力成为高效的近紫外(蓝光)激发白光LED用红色荧光粉材料.  相似文献   

17.
精准评估不同土壤重金属来源的环境风险是保障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重要前提.选取济南市郊圣井镇为研究区,分别测试表层土壤(0~20 cm)样本中As,Cd,Co,Cr,Cu,Hg,Mn,Ni,Pb和Zn 10种重金属含量,运用重金属含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来揭示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富集状态,采用受体模型正定矩阵分解法(Posit...  相似文献   

18.
利用水热技术合成了以Si2W18型杂多硅钨酸盐为基本建筑单元、过渡金属铜化合物修饰的新型多金属氧酸盐,通过元素分析和TG分析,确定其化学式为:[{CuⅠ(imi)2(H2O)Cu0.5Ⅱ(imi)2}{CuⅠ(imi)2}{Cu0.5Ⅱ(imi)2}(H2Si2W18O62)]·4H2O(1),利用IR和X-射线单晶衍...  相似文献   

19.
利用自组装法以配位作用作为驱动力制备了ZnS@ SiO2荧光杂化纳米微粒.将合成的含8-羟基喹啉的双官能团有机硅烷( SiNHQ)接枝到SiO2纳米微粒表面,然后通过8-羟基喹啉与ZnS纳米晶表面的Zn原子的配位作用,将ZnS纳米晶通过配位键组装到SiO2纳米微粒表面上.得到的杂化纳米材料在460 nm呈现出蓝色荧光发...  相似文献   

20.
过渡金属香兰素配合物的固相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温下,由过渡金属醋酸盐与香兰素(HL,C8H8O3)直接进行一步固相反应合成了5种配合物[ML2(H2O)2](M=Mn,Co,Ni,Cu,Zn)1~5,用XRD、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热分析方法进行表征.中心金属离子M(II)与2个香兰素基中的酚羟基氧和甲氧基氧的4个氧原子以及2个水分子中的2个氧原子发生配位,形成分子配合物,配位数为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