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楼梦》把封建社会的元德"孝道"放置在特殊人物、特殊场合以及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表现,使正统孝道与具体人物、事件之间形成一种张力,充满了强烈的讽刺意味,意蕴深厚而回味无穷。涉及的具体事件有:孝与省亲,孝与丧礼,孝与庶出,孝与尽忠。  相似文献   

2.
在家庭尊长和社会顽固势力的双重压迫之下,吴虞以中西方理论为资源,提出了“非孝”思想.他指出,孝在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在伦理上有利于长上而不利于幼下,同时还揭露了孝的诸种危害.吴虞认识到了破除封建家庭制度的迫切性,主张以“和”代“孝”.虽然当时学界对吴虞的“非孝”思想褒贬不一,但吴虞的“非孝”思想无疑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非孝”思潮的重要力量.当代中国正掀起“弘孝”思潮,然而当代中国家庭的亲子关系却不容乐观.立足于社会现实,吴虞“非孝”思想中的基本价值以及吴虞所提出的理论模式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五四“非孝”思潮的实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思想,是“人的觉醒”后的自然要求,而孝道规范本身存在着许多内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性,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也因此显示出鲜明的时代性与主体情感的复杂性特征,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时代主潮的变迁,也是造成中国现代作家书写孝道时在“决绝”与“犹疑”之间徘徊的重要因素。五四时代是个性解放、反抗传统的狂歌猛进时代,“非孝”成为当时作家书写孝道时的主流化选择,而到40年代,随着抗战的深入,民族解放成为时代的主潮,传统文化的命运与现代国家、现代民族的命运复杂地纠结在一起,因而具备了崭新的救亡意义,孝道的积极性意义得到重新张扬。  相似文献   

4.
沂蒙精神的形成,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孝文化的卓越继承;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进群体意识的结晶,也是沂蒙人民对民族精神的系统总结.在新时代如何传承革命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沂蒙精神,需要对沂蒙精神的形成与地域文化尤其是沂蒙地区孝文化的关系进行梳理与解析.以"天人感应"、"至德要道"、"扬名显亲"为主体的孝文化理论对沂蒙精神的涵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祭祀祖先——孝文化实践的最突出表现形式、身体力行——孝文化实践形成的社会风尚、树立榜样——孝文化中孝子孝女的孝道实践夯实了孝文化实践根基,为沂蒙精神的形成提供孝文化鲜活且系统的实践总结与实践支撑;沂蒙精神的形成实现了对传统孝文化的继承、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完成对传统孝文化的重塑并在新时代引领传统孝文化的发展,体现了开拓创新的新时代沂蒙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5.
"孝"的起源和归宿问题成了学术界一个被遮蔽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去蔽和澄明有助于孝道主体实践的能动性与选择性."孝"的起源和归宿正是"孝道"中的"道","孝"源于"道"的异化并最终归于"道".老子的<道德经>很好地解决了"孝慈"等伦理道德的本体论问题.从精神的发展史与内在逻辑看,"道"在客观现"象"的过程中经历了伦理、教化、道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孝"随着"道"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功能.伦理阶段的"孝"与"道"合一,教化阶段的"道"异化为"孝"与"不孝",道德阶段的"孝"最终又复归于"道".  相似文献   

6.
传统孝观念在当代农村依然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绝大多数农村居民对它的精华都能有所继承。对于糟粕一般也都能做出合乎理性的分析与判断,并且他们在长期的孝道实践过程中赋予封建孝道以时代的内涵,形成了体现时代特色的新的孝道观念。传统孝道在当代农村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但是要想使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必须实现传统孝文化向现代的创造性转化以及多种手段相互配合,确保新的孝道模式在全社会的实施与推广。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孝文化的建设对于维系家庭与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但因各种原因新农村孝文化的建设却步履阑珊。对此必须通过扬弃传统孝道观念,构建农村孝德培养,加强农村现代家庭道德建设,制定孝的监督管理法规,努力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来解决农村孝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     
本期共发四篇文章。《儒家孝道的美学意蕴探析》一文很有新意,很少看到从美学角度来研究孝道的。该文提出崇高是孝道主体的重要审美形象,礼是孝道的行为艺术表达,孝道也表现了道德主体的审美价值倾向,和谐之美是孝道追求的社会终极目标,这些观点不仅有学术新见,而且对于弘扬实践孝道也具有重要实践意义。《论"五四"前后的"孝"与"非孝"——以文化史"大传统"的视域为主要考察》一文文献扎实,对五四前后各种弘孝、非孝的学说观点进行了较为详实的论述,以往人们多注意对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9.
逢年过节:继承与传播孝文化的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道的内涵主要表现为“报恩”与“亲亲”,尽孝的行为态度主要源自“报恩”与“亲亲”两种感情取向,并由两者互构而成,由此可以演延出以亲子孝道体验作为基础而推己及人的“仁道”设想。由于许多节日传统以孝道作为核心价值,并且拥有周而复始的特征,因此,节日作为孝文化的载体,足以强化学习孝文化与社会化孝文化的氛围。当代人在提倡节日文化的同时,若能友善地为老弱者设计无障碍环境,也会有利于解放老龄人生产力以及增加老龄者活动能量,更有助于打造孝亲敬老的大环境。  相似文献   

10.
"介休寒食清明习俗"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考证介休古谚语,以冬至日为始,依次过寒食、一百五、清明三个节日,符合介休人尊天命、信鬼神、祀祖先、做农事的民俗习惯。考证早期甲骨文"孝"和"家"字形字义都和生育有关,说明孝道中的"无后为大",而且宗法制下的地名大量嵌有姓氏和"家"字。随着金文和篆文"孝"字形字义的演变,"善事父母"成为"孝文化"的核心内容,介休民谚俗语凝聚着感恩、家规、敬老、善事的"孝道文化"。  相似文献   

11.
"孝"的起源问题可以有形而上与形而下两种途径的追问。从形而下的视角看,"孝"源于长幼之间的自然天伦,这种自然伦常情感在意识中逐渐形式化就积淀为"理","理"的践履就是人们所遵循的"道",行之有"道"就有"得",并体现为"德",这种"德"在长幼关系的处理上的体现就是"孝"。"孝"源于"伦",经历"伦"→"理"→"道"→"德"的发展演进,最终成就孝行与孝道,它起源于自然的天伦关系,经过形式化的价值抽象,最后在主体的践履中复归于现实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新型孝文化包含敬爱、平等、共享、和谐等理念,体现时代性与文明性,民主性与平等性,科学性与和谐性等特征。要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社会主义新型孝文化,应坚持普适性和民族性相结合,基础性与先进性并重,理论性与实践性并进,传统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等原则,赋予孝文化以时代精神,重建孝文化的现代价值,加强孝意识的教育和培养,营造孝文化的社会氛围,制定孝道法律规范,促使孝道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为构建孝文化提供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出现了孝道的提倡与不孝行为并存的局面。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在于孝道研究偏重阐发孝道的现代价值,而忽视了孝道实践理论的研究。孝道实践理论研究的难点在于揭示孝对子女的必要性。孔子的人性论和董仲舒的宇宙论在现代社会逐渐失去了效力,唐君毅从形上学角度论证了孝道对现代人的必要性,虽然他的观点偏于孝的绝对性而忽视了孝道中权力与责任的对等性,但对孝在现代社会的调适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关于孝,早在商周时期就有详备论述,其敬爱父母等基本内涵,数千年来为国人所恪守不渝。在老龄化提前到来的今天,为构建和谐社会,传统的孝道仍应发扬光大,其相关理论大有进一步研究、阐释之必要,未可轻言糟粕而废弃。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出现了孝道的提倡与不孝行为并存的局面。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在于孝道研究偏重阐发孝道的现代价值,而忽视了孝道实践理论的研究。孝道实践理论研究的难点在于揭示孝对子女的必要性。孔子的人性论和董仲舒的宇宙论在现代社会逐渐失去了效力,唐君毅从形上学角度论证了孝道对现代人的必要性,虽然他的观点偏于孝的绝对性而忽视了孝道中权力与责任的对等性,但对孝在现代社会的调适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儒道的对立表现在许多方面,忠孝仁义是儒家倡导的重要伦理范畴,道家反对仁义忠信,却又阐论孝道观念,认为孝是人类本然状态的自然情感,所以在孝与仁的关系上儒道两家显然是相对立的.道家崇尚自然本真状态的孝观念,这在"二十四孝"的老莱子"戏彩娱亲"中可以得到佐证.  相似文献   

17.
五四“非孝”思潮的实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思想,是“人的觉醒”后的自然要求,而孝道规范本身存在着许多内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性,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也因此显示出鲜明的时代性与主体情感的复杂性特征,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时代主潮的变迁,也是造成中国现代作家书写孝道时在“决绝”与“犹疑”之间徘徊的重要因素。五四时代是个性解放、反抗传统的狂歌猛进时代,“非孝”成为当时作家书写孝道时的主流化选择,而到40年代,随着抗战的深入,民族解放成为时代的主潮,传统文化的命运与现代国家、现代民族的命运复杂地纠结在一起,因而具备了崭新的救亡意义,孝道的积极性意义得到重新张扬。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在他的巨作《聊斋志异》中充分体现了他对"百善孝为先"思想观念的推重。《聊斋志异》以孝开宗明义,对孝道进行了反复弘扬,甚至通过描写因果报应来宣扬孝道。为了弘孝他还总结了十二种行孝的方式。蒲松龄之所以如此大力宣扬孝道,其原因有二:第一,蒲松龄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第二,现实生活中蒲松龄本人就是个行孝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浅议孝的演进与文明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孝”、“孝悌”、“孝忠”、“孝廉”的分析,可进一步探索孝的概念与演进的过程.窥视中国特有孝道文明的历史轨迹,从而揭示孝文化的内涵,展示孝文化的无穷魅力,利用孝文化资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0.
两汉时代,孝道成为家庭伦理的核心、社会道德规范,深刻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因此,两汉孝子辈出、孝行兴盛.作为"孝"的实践主体之一的妇女,分别以女儿、儿媳的身份尊敬、赡养长辈,在孝伦理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两汉女孝,形式多样.就其行为的发生机制来看,既有内在的精神动因,又有外在的社会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