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中需要破解的难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新型城镇化,作为省一级行动2006年发源于浙江省.2010年,河南发展高层论坛第31次会议专题讨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引起省委书记卢展工高度重视,并对会议纪要作出重要批示.2011年8月1日,省委书记卢展工在舞钢市调研时提出,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新观点,并全面推动了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经调查研究认为,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中需要破解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与传统城镇化整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筹措、居民就业、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等七个难题,并通过确立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新理念、确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新型城镇化中的特殊作用、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因地制宜、确实通过新型城镇化推动"三化"协调发展等对策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结论认为,要全面理解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新型城镇化具有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相关政策持续创新,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奠定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基础.  相似文献   

2.
王剑波 《今日科技》2011,(10):55-56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不断释放城镇化在扩大内需中的巨大潜力,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城镇化率将从47.5%提高到51.5%。推进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有19处提到了"城镇化"。但仔细研究有关政策和专家论述,对具体如何走城镇化道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推进城镇化表述甚少。  相似文献   

3.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基础上,分析科技创新与"工业化、城镇化"协同发展,通过资料研究与调查分析,深入研究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具体问题,从工业化、城镇化各个不同角度分别对科技创新的价值与其相互间的相关关系展开研究,得出科学结论,通过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提出科技创新与工业化、城镇化协同机制,建设发展模型,有效促进彼此协同与统一。  相似文献   

4.
基于1991—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面板协整分析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城镇化水平与第三产业发展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与第三产业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二者互相促进;而短期来看,城镇化水平与第三产业发展之间互为格兰杰原因,但是波动呈现反向关系,表明城镇化水平提升以及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被城镇化"和"房价抑制"现象。  相似文献   

5.
河南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保粮任务重,"三农"问题突出,城镇化发展滞后、水平较低。近年来,河南省创新城镇化发展思路和路径提出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本文试图对河南新型城镇化"新"的特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原因"、新型城镇化引领"什么"、新型城镇化"如何"引领等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6.
从十八大看今后信息化工作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下称"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即"新四化"。同步发展的"新四化"中,信息化是新增的内容,这表明信息化已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王瑛 《创新科技》2013,(5):23-24
2011年底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中原崛起夯实了的根基。中原经济区建设其核心理念是以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优位的区域新型城镇化的有机发展。要从虚化的理念转为切实的行动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区域城镇化的引领作用。"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演化的写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反映。"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连,国内城镇化已经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城市群,这些早期区域的城镇化大力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在早期城镇化的理念中,只单纯片面地追求自身的发展建设、没有有效地把城镇化发展与城乡统筹发展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我国已经从乡村社会迈入城市社会.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际,正确认识我国城镇化的特殊性,从理论上揭示我国城镇化的内涵,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模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1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内涵对于"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应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在中国是使用"城镇化"概念好,还是"城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正处于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期,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将更加突出.在推进城镇化战略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进而实现二者的协调共赢是当前甘肃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环境管理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环境保护保障城镇化质量"为目标,从环境管理的角度探讨甘肃省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从降低城乡差距、加大环保投入以及提高政府环境管理水平等三方面提出合理优化的思路与对策,以协调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黔中经济区在"四化"进程中,特别是在城镇化进程中,超前城镇化的种种弊端都显露出来。建议在今后的发展当中要考虑省域内产业布局和城镇体系规划调整,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开创贵州多山地、多民族、民生型、生态型的特色生态化城镇化道路。慎重考虑将城市与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重点提出打破城镇生态化发展过程中的"分割"状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新常态"背景下,对城镇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2000—2014年海南省及其各市县城镇化率和产业城镇化率作为人口和产业城镇化扩张指标,通过运用相关软件和构建离差系数模型,对海南省及其各市县的"人口-产业"城镇化的时空演化进行系统研究.研究显示:1)海南省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水平虽整体呈逐年上升的发展态势,但其增长速度仍明显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国;2)海南省各市县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其各市县间差异特征依然存在;3)海南省各市县"人口-产业"城镇化的离差系数整体呈好转趋势.在空间布局上其失调等级总体呈现"马蹄形"的分布态势.  相似文献   

12.
新疆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两方面分析2000-2013年的新疆人口、经济发展数据,应用变异系数赋权法构建新疆城镇化水平测度体系,最后基于时间变化计算新疆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人口城镇化滞后程度,利用空间分布图直观表征新疆城镇化发展的水平和速度.结果表明,新疆的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发展不协调,且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性,整体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地理分布特征.而新疆南部由于其独特的区位,与北部和东部地区相比在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上的落后性值得深思.该研究或对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镇化趋势不可避免 "城镇化"一词是中国学者近年来创造的一个新词汇,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与城市化的概念一样,"城镇化"概念也是一片百家争鸣的景象,至今尚无统一的概念.笔者以为,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又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第三,城镇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第四,城镇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以张家界为例,构建旅游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脉冲响应分析、动力贡献度模型、GIS空间分析等方法,从时空角度对旅游城镇化"驱动-响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从时序角度看,张家界旅游城镇化过程中,驱动力和响应力均成正向影响,城镇化响应力大于旅游化驱动力,并且其内部各影响因素的推动作用强度呈阶段性变化特征;从空间角度看,张家界旅游城镇化"驱动-响应"过程主要是旅游业在"集聚-扩散"经济效应推动下,促进城市规模扩张、功能完善、质量提高而实现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当前,河南省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城镇化水平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对河南省和各地市常住总人口的变化、城镇总人口变化和城镇人口增长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重点研究了城镇人口增长与非农就业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发挥服务业对城镇化的快速提升力,强化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持续拉动力,促进产城融合,形成对城镇化的聚合力等加快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确立村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对华北山区、华东和中南平原区、江南水乡等不同地域的10个著名经济强村的"三化"实现程度进行评估,探讨了村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理论和经验。著名经济强村的"三化"实践,在传统工业化、城市化道路之外,开辟了农民就地工业化、城镇化和市民化的新路,丰富了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理论,为发展中国家的村域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借鉴工业化国家战后城镇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特点和暴露出的问题,指出城镇化模式因城镇化水平而变,忽视农业和乡村发展如何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伴而进的城镇化,代表的是一种"工业文明"而非"生态文明"的城镇化模式.结合河南省城乡发展情况指出,新型的城镇化发展需要投入相当数量的公共财政资金建设和发展乡村,并要以城乡统筹发展的开放性思维,从要素重组和功能提升的角度,重新寻找城镇化的动力和发展路径.在将"区域"视为一种在更大尺度上协调城乡不同建设活动的背景的情况下,提出把城乡社区一起,建设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整体——"区域城镇"的初步思维框架,并针对河南省不同地区的情况,提出"区域城镇"的3种表现形式.最后,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编制模式转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选取我国31个省市及东、中和西部各省市,利用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对2006年至2015年的面板数据,分析省域城镇化动力因素空间差异问题。研究结果发现,我国省域城镇化水平呈现空间依赖性,但指数值近年来呈现递减态势,表明相关性有降低趋势;空间滞后模型系数在各模型中显著为正,表明各省域城镇化水平存在正的扩散效应;在内源动力各指标中,我们增加了建筑业增加值指标,结果表明是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已有的研究都忽略了这一重要因素;省域城镇化各因素系数估计值,东部比中部、西部及全国更显著,其中显著性最差的为西部,中部省域城镇化各动力因素系数估计结果也明显弱于东部,但好于西部。这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仍然沿着东、中、西部呈梯度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运用墒权灰色关联模型对2003-2013年河南省健康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借此分析河南省健康城镇化的空间演变特征。结果发现:河南省健康城镇化空间格局总体变动不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中西高—东南低"的特点;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及资源环境子系统对健康城镇化发展影响较大,人口城镇化子系统对健康城镇化的影响在逐步减小,城乡统筹子系统则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20.
应用GM(1,1)模型对张掖市甘州区城镇化进程中耕地数量进行预测,采用回归、相关分析对结果进行了检验,发现2002—2006年甘州区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呈线性正相关,耕地面积在数量上并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但园地、林地的面积却在减少.应用GM(1,1)模型研究甘州区近几年的耕地数量变化和社会驱动力的关系,得出了比较显著的预测结果,验证了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和社会经济系统呈现"U"形曲线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