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解庙岛群岛西部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现状,2021年11月采集该区域32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运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单因子指数(EF)法、富集因子法、地累积指数(Igeo)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法等方法,综合分析评价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富集性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Cu、Cr、Cd、Zn、Pb、As和Hg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6.56、61.58、0.120、50.51、16.19、7.41和0.021 mg·kg-1。Cr、As和Pb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南长山岛西南部;Cu、Zn和Hg高值区在大黑山岛西南部大体呈东西向条带状展布;Cd高值区在大黑山岛以西大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各元素空间分布不均。除HB90站位Cr和As浓度超过标准外,其他各站位重金属元素浓度均低于国家标准中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从富集程度来看,除HB90站位的Cr为中等富集水平外,其他各重金属元素均处在无-轻微富集水平。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的Cd主要为清洁-轻污染状态;HB90站位的Cr为偏中度污染状态,As为轻度污染。潜...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在天台县耕地范围土壤中系统采集3 588件表层土壤样品,分析As、Cd、Cr、Cu、Hg、Ni、Pb、Zn和Mn等9种元素质量比特征,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确定重金属之间的相关性,并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土壤重金属元素生态环境潜在危害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进行评价。研究区范围重金属具有从中到高的变异系数,且分布极不均匀,As、Cd、Hg、Pb和Zn等土壤重金属空间异常主要受人为活动影响,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发现Cr-Ni-Cu、Cd-Pb-Zn分别具有同源组合特征。土壤污染评价结果发现,研究区主要污染元素为Cd和Ni。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各元素潜在生态环境危害以低风险为主,Cd、Hg和Ni元素存在少量中度及以上的潜在生态环境危害风险;然而,在重金属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方面,As和Pb的影响最大,且儿童受影响风险超过成人。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解安徽省宿州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情况,对宿州市朱仙庄矿及铁路公路周边耕地土壤中重金属元素进行测试分析。[方法]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探究宿州耕地土壤重金属含量污染特征及其风险评价。[结果]采样区内Cd元素平均质量分数为0.4 mg/kg,是安徽省土壤元素背景值的4倍,其他重金属元素均未超过安徽省土壤元素背景值。采样区按照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由大到小排序是:朱仙庄矿铁路=省道303洪河路。朱仙庄矿中有一个Cu元素点位轻微污染外,其他3个采样区的所有采样点都处于安全范围内。利用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计算出单项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指数Eri由大到小排列为CdCuNiCrPbZn。与RI≤150属于轻微污染相比,RI指数为21.0~27.0,4个采样区均处在轻微污染的状态。[结论]采样区内Cd元素超标问题较为严重,整体处于轻微污染状态,相关部门应提高警惕,加强监管和治理。 相似文献
4.
以渝北区农村表层土壤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土壤重金属元素空间变异特征,并采用地累积指数和生态风险指数等方法对土壤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渝北区土壤中Cd, Hg, As, Pb, Zn, Cr, Ni, Cu平均含量均小于《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15618-2018)规定的筛选值,但Cd, Hg, Zn, Cr, Cu含量平均值和中位值均超过重庆市土壤背景值,表层土壤污染最严重的是Hg,其次是Zn和Cu;渝北区土壤生态风险轻微、中等和强的比例分别为70.42%,28.17%,1.41%,贡献率最高的元素为Hg和Cd(分别为52.66%和34.78%);渝北区农村表层土壤重金属主要来源于人类日常生活、自然本底、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 相似文献
5.
为清晰了解金沙江攀枝花河段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以丰、平、枯不同水期下金沙江攀枝花河段岸边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以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金沙江攀枝花河段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以及可能存在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并提出了相关风险管控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丰、平、枯不同水期下V,Cd, Cu, Ni等重金属质量含量均值超过四川省表层土壤背景值;丰水期与枯水期下重金属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均值分别为3.10,3.14,综合污染等级达到Ⅴ级重度污染,平水期下重金属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均值为2.94,综合污染等级达到Ⅳ级中度污染,土壤中Cd, V污染值得进一步关注;丰、平、枯不同水期下金沙江攀枝花河段岸边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均值分别为144.04,110.88和147.15,总体呈现轻微生态风险,重金属Cd存在的危害较为严重,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分别为103.92,84.81和111.71,呈现强生态风险,Cd存在的生态风险值得进一步去关注.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淮北平原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空间分布特征、生态风险及污染来源,采集淮北平原表层农田土壤(0~20cm)48个,测定土壤中8种重金属含量(Cr、Ni、Cu、Zn、As、Cd、Pb、Hg),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用于可视化土壤污染指数的空间变化,使用污染负荷指数(PLI)、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和生态风险预警指数(IER)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与环境风险进行评价,最后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土壤中Cr、Ni、Cu和Pb的平均含量与安徽省土壤环境背景值基本一致,但As、Hg、Zn、Cd四种重金属含量富集,与安徽省土壤环境背景值相比,其富集系数分别达到1.21、1.39、2.12和4.94倍;各重金属污染指数和生态风险评价空间分布结果显示,重金属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淮北平原中部区域,主要贡献元素为Cd、Hg和Zn,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整体区域为轻微预警水平;多元统计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Cr和Ni的富集主要来源于土壤母质,Cd、Hg和Pb主要来自人类工农业活动和交通运输产生的污染,Zn和Cu主要受人类过度农业施肥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豫西某钼矿尾矿库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估研究区域土壤的潜在生态风险,于2022年3月针对研究区域12个采样点进行土壤取样,对土样中Mo、W、As、Hg、Cu、Zn、Cr、Ni、Pb、Cd等10种重金属污染物实施监测,采用SPSS25.0软件对土壤样品的检测值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进行生态风险分析.结果表明:某钼矿尾矿库区域土壤所监测的10种污染物均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相关标准;污染物的潜在生态风险危害指数大小关系为:Cd>Mo>Hg>Pb>As>Cu>W>Ni>Zn>Cr,存在轻微—中等—强—很强—极强的生态危害,所研究不同监测点的多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值分布范围为73.6~1 599.0,中等生态危害、强生态危害、很强生态危害的采样点分别占36.4%、27.3%和27.3%;所研究钼矿尾矿库区有一定的潜在生态风险.本研究为区域土壤全面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研究针对汾河太原段的沉积物进行采样,对重金属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汾河太原段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很高,4种重金属之间、12个采样点之间含量差别较大;含量反映了工业排放是造成汾河太原段重金属含量高的主要原因。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表明:所研究的4种重金属都处于中等以上污染水平,污染程度排行为:PbCrCuNi;对采样点进行综合污染状况评价表明,所有采样点均处于一个较高或很高的污染水平,污染最严重的是胜利桥和涧河。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表明:Cu处于较高的潜在生态风险,Pb、Cr和Ni处于中、低的潜在风险;采样点的潜在风险评价表明:胜利桥、涧河和南沙河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9.
鄱阳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鄱阳湖表层沉积物5种重金属(Cd、Pb、Cu、Zn和Cr)含量特征进行分析,并应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Cu、Pb、Zn、Cd、Cr含量范围和均值分别为20.33~160.67、61.53;24~87.61、48.17;64.83~409.28、194.11;0.33~4.39、1.54和11.06~67.83、28.05 mg/kg;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较高,Cu是主要的污染因子.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显示:该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的平均值为151.81,属中等生态危害,5种重金属潜在生物毒性风险大小依次为Cu>Cd>Pb>Zn>Cr.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铜陵市杨山冲尾矿库及周边农田土壤实地采集的52个样品,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质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研究区土壤污染现状以及潜在风险进行研究评价.应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揭示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元素As、Pb、Cu、Ni、Zn均超过土壤背景值,存在一定程度富集;尾矿库土壤污染程度要较农田土壤更严重,土壤As、Ni和Pb元素为主要污染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尾矿库土壤呈中度风险,周边农田土壤呈轻度风险;元素As、Pb、Cr、Ni主要来源于人为活动,元素Cu、Zn受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6年荣成爱莲湾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7种重金属含量的调查资料,分析了重金属含量和空间分布以及基于Hkanson指数的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各重金属的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Cu、Pb、Zn、Cr、Cd和As的空间分布较为均匀,Hg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表明,研究海域沉积物重金属综合生态风险程度为中等,各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由高到低依次为CdHgAsPbCuCrZn,所有的站位Cd为中潜在生态风险,50%的站位Hg为中潜在生态风险,Cd和Hg为主要潜在生态风险因子。应加强该海域沉积物中Cd和Hg含量的监测,重点关注Cd高值区的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2.
李荣茂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5):403-411
2020-2022年在三沙湾,采集了 11个站位的贝类、沉积物样品,以及14个站位的表层海水样品,利用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生物体、沉积物和海水中重金属元素Cu、Pb、Zn、Cd、Cr、Co、Ni等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1)三沙湾海水中Cu、Pb、Zn、Cd、Cr、Co、Ni 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 0.48、0.87、27.11、0.22、0.15、0.03、1.93 μg/L,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海水中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RI)为1.33~3.66,处于轻微潜在生态风险等级.2)沉积物中 Cu、Pb、Zn、Cd、Cr、Hg、As 的平均质量比分别为 24.75、42.41、115.89、0.11、65.50、0.055、9.45 mg/kg,大部分站位的重金属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3)生物体内Cu、Pb、Zn、Cd、Cr、Hg、As的平均质量比分别为 41.20、0.42、170.80、0.26、0.64、0.015、0.50 mg/kg.其中,4 个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调查站位的重金属生物-沉积物累积指数(BSAF)均小于1,表明7种重金属在缢蛏体内均无明显累积;7个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调查站位中Cu、Zn和Cd的生物累积指数范围分别为1.35~8.92、0.44~6.38和2.35~6.25,表明这3种重金属在福建牡蛎体内均有一定程度的累积. 相似文献
13.
沈抚污灌区农田土壤生态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抚污灌区农田土壤生态健康风险评价 《山东科学》2017,30(2):95-105
本文以沈抚污灌区农田土壤中6种污染重金属Cd、Hg、As、Pb、Cu和Cr的实测含量作为基础数据进行研究,利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与美国环保署(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法对污灌区农田土壤进行生态及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Cd、Hg、Pb、Cu、Cr含量均超过了辽宁土壤背景值,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Hg和Cd污染较严重,超过了国家土壤环境二级标准;虽然土壤样品中90%多因子潜在生态风险处于中度危害水平,但是不同污灌方式对风险指数也有一定影响,以污灌至采样年地区风险值较高;单因子潜在风险中,以Cd和Hg危害程度较为严重,且也表现出由于污灌而使重金属浓度增加的趋势,土壤样品中分别有60%和100%生态风险指数处于较重危害水平以上。健康风险评价中,研究区域各点6种重金属HQ和HI值均小于1,理论上不存在非致癌健康风险;Cr、Cd和As的CR值和TCR值均超过了USEPA提出的土壤治理标准,存在较高的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14.
祝国军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1993,(2)
运用生态学原理来研究煤矿塌陷区的综合开发问题,提出了土地复垦的一种新模式——生态工程复垦,阐明了其基本思想与基本原理,还针对煤矿塌陷区探计了生态工程复垦设计的内容并作了示例。 相似文献
15.
重金属在铅锌冶炼厂内的空间分布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陕西省西部某铅锌冶炼厂界内土壤及杂草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土壤及杂草中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土壤已受到Pb,Zn,Cu,As,Cd和Hg的严重污染,冶炼厂区内杂草的Pb,Zn,Cu,Cr,As,Cd和Hg含量都远远超过蔬菜中重金属食品卫生标准限值,土壤中重金属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局部富集现象。从水平分布上看,土壤中重金属主要集中在铅锌冶炼企业的核心生产岗位,其最大富集系数高达111.8;从垂直分布上看,方差分析表明,土层深度对土壤重金属含量影响显著,土壤中重金属在土壤表层、中层、深层均可实现累积,主要富集在土壤表层,其厂区内重金属Pb,Zn,Cd和Hg富集系数平均值已高达98.8,61.3,334.1,55.9。利用重金属富集系数研究厂区内杂草对重金属富集程度,说明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迁移的规律。最后,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土壤铅的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在土壤中重金属大量富集的区域,存在强生态风险,这意味着铅锌冶炼企业厂界内土壤中重金属因局部富集而引起的生态风险必须引起高度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防城港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水平,于2021年9月在防城港海域采集表层沉积物21件、柱状沉积物1件,对重金属和有机质的时空分布特征、相关性以及污染程度进行分析,并对重金属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分析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防城港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r、Cd、As和Hg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8.78、34.86、78.90、61.55、0.06、9.27、0.05 mg·kg-1,7种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国家海洋沉积物一类标准。通过C/N值对柱状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海域重金属沉积过程中有机质来源以陆源有机质为主。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组成和分布主要受地质背景、近岸工业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次为船舶和海水养殖等。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存在轻微及以上污染的元素主要为Pb和Hg。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为Hg>Cd>As>Pb>Cu>Cr>Z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相对高值区分布在白龙半岛和企沙半岛南部,Hg是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贡献因子。研究海域沉积物重金...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3年3月份和10月份连云港南海域11个站位沉积物重金属(Cu,Zn,Pb,As,Cd,Hg)的调查数据,重点分析了重金属含量时空分布特征,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来看,3月份6种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总体趋势均为河口区>倾倒区>养殖区,10月份Cu,Zn,Pb,As的分布规律一致,即倾倒区>河口区>养殖区,倾倒区Cu,Zn,Pb,As,Cd 5种重金属分布均有由倾倒区中心向外含量逐渐降低的规律,说明倾倒的疏浚物是该海区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来源;从时间上看,多数站位重金属含量3月份数值高于10月份;调查区内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小于40,表明该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风险低;3月份各重金属对该海域潜在生态危害顺序为Hg>Cd>As>Cu>Pb>Zn,10月份为Hg>As>Cd>Cu>Pb>Zn;养殖区重金属生态风险指数均较低,这对该区海水养殖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12和2013年嵊泗枸杞贻贝养殖区的调查资料,着重对水体、沉积物以及养殖贝体内重金属分布特征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嵊泗枸杞贻贝养殖区海水中的重金属含量水平总体较低,全部小于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和《渔业水质标准》限值,水体环境良好,适合贝类养殖。(2)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150,处于轻微污染水平,适合贝类养殖,但Hg潜在生态风险参数局部激增的特点需重点关注。(3)养殖贝类体内重金属残留量低于《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食用安全良好,但Cd含量超过《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限值,值得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