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郭媛贞  黄强  林海峰  林华煌 《科技信息》2010,(17):J0363-J0363
本文总结了福建省莆田地区苦瓜小拱棚双重膜早熟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措施,生产的鲜苦瓜采收上市时间比春季露地栽培提早一个月.采收时间持续60天以上,平均每亩产量3500公斤以上,产值1万元左右。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拓宽农民增收途径,庄浪县通化乡通过试验研究和探索新型绿色环保型集雨保墒栽培技术——秸秆粉碎覆盖垄作集雨保墒技术,试验结果分析表明:秸秆覆盖量12000 kg/hm2时,平均产量达到35200.0 kg/hm2,居第一位;覆盖量10500 kg/hm2时,平均产量33200.0 kg/h...  相似文献   

3.
张培云 《遵义科技》2007,35(1):28-30
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蔬菜栽培面积逐年扩大,为了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值,儿菜-西瓜-大头菜是遵义县新舟镇农民经济效益较好的栽培模式之一,一般儿菜产量3000kg/667m^2,单价0.4元/kg,产值1200元/667m^2:西瓜产量3500kg/667m^2,单价0.7元/kg,产值2450元/667m^2;大头菜产量4000kg/667m^2(连叶子整株称重),单价0.24元/kg,产值960元/667m^2,共计年产值4610元/667m^2。现将搭配方式及关键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石榴矮化密植早果丰产栽培配套技术的研究,为攀西地区石榴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配套栽培技术措施。研究结果表明,三年生矮化密植石榴园每666.7m~2产量达535kg,实现了石榴矮化密植早果丰产栽培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西瓜电热育苗特早熟高产栽培技术,是平湖市科技人员近年来大胆探索实践,突破了传统栽培方法而创造的一套系统、完整、实践性强的新技术。全市已种植的1234.8亩特早熟西瓜,平均亩产2185.5千克,平均亩产值1172.17元。该成果已通过鉴定。  相似文献   

6.
无籽西瓜是我们当地群众普遍喜欢吃的瓜类作物,且市场价格比一般西瓜价格高。笔者于2000年和2001年两年进行了无籽西瓜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其每亩产量达4100kg,产值6000元左右,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与惠民县农业局良种棉加工厂协作,于1991~1995年开展了盐碱地棉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选用中杂028F_1棉花进行小区对比试验,设露地直播(CK)、地膜覆盖和地膜加小拱棚覆盖(简称双膜覆盖)三种栽培方式.结果双膜覆盖平均亩产皮棉145.3公斤,比地膜覆盖增产4.5%.比CK增产42.5%;其中霜前花平均  相似文献   

8.
1994年-1996年在榆中县和平乡示范区进行温室蔬菜生产高效益栽培模式的探索,总结出了秋延后番茄和冬春茬黄瓜高效益栽培模式及相应的栽培技术。该模式使番茄平均产量达到5723kg/km^2,产值137354.6元/hm^2;冬春茬黄瓜平均产量达到130689kg/hm^2,产值245143.5元/hm^2,两茬实现产量187920kg/hm^2,产值达到382498.1元/hm^2。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应用“高巧”种子包衣剂在张易镇种植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选用当地推广种植面积最大的庄薯3号为供试品种。试验设3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三次,小区面积10m×6m=60m2,等行距排列,排距80cm,行距60cm,株距0.28cm,667m2播种4000株,每小区播种10行,360株马铃薯。根据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采用高巧包衣剂拌种平均产量达到1581.6kg/666.7m2,比不拌种增产19.8%,比常规拌种剂增产11.7%,产值达到1518.3元/666.7m2,净产值达到813.7元/666.7m2,比不拌种净增产值17.07元/666.7m2,投产比达到1:2.1,增产、增收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江苏省滨海县坎南乡友好、东堆等村的瓜农利用塑料大棚栽培早熟西瓜,获得亩产3000多公斤的高效益.现将他们大棚西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品种选择 为使大棚西瓜抢在中、小棚西瓜采收之前上市,应选择早熟、品质好的适宜品种,如抗病苏蜜、丰乐1号、郑杂9号等.  相似文献   

11.
金美人礼品西瓜作为一种时兴的西瓜,果皮金黄色,夏秋收获,外观十分秀丽,果重2.5公斤左右,肉红、质嫩、汁多,糖度高达14~16度.近年来,广西沿海地区选择在夏秋季节种植金美人,通过应用膜下滴灌等规范化的栽培管理,解决了以往因秋旱种瓜不靓、产量不高和病虫害发生严重的难题,每667m2商品瓜产量达到1500~2500kg,在中秋、国庆两大黄金周期间上市,产地收购价2.4~3.4元/kg,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现将有关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农技推广基金会、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农业厅作物局联合组织实施“水稻双优双抛双千斤技术”,在奉化市江口镇王溆浦村的16.67hm~2示范田中试验研究和生产.1998年经宁波市农业局测产验收,15.97hm~2抛栽早稻,平均每666.7m~2(亩)产 487kg,其中1.8hm~2嘉早935平均单产492kg,1666.75m~2攻关田单产558kg;16.4hm~2抛栽晚稻,平均单产524kg,其中1.8hm~2丙 93—390平均单产541kg,1666.75m~2攻关田单产593kg;全年  相似文献   

13.
无公害花生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浦县地处美丽的北部湾畔,是广西第一个经产地认定的无公害油料生产基地,常年种植花生1万公顷以上.本县是广西重点的花生集散地,一是成熟时间早,每年5月下旬起就有大量的早食鲜花生销往全国各地;二是加工量大,汇聚了周边地区的花生,花生果、花生仁、花生油等花生制品十分畅销.近年来,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通过规范化的无公害栽培管理,有效地促进了花生大面积持续、稳定增产,良种花生大面积平均每667m2产量达到270kg,高产田块达到450kg以上,每667m2产值达到1100元以上.现将有关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甘蜜1号是兰州市农科所选育的杂交一代厚皮甜瓜,肉质酥脆,清香爽口,折光糖含量14%~16%,单瓜重2kg.每666.7m2产2000~2500kg.栽培方式为砂田和水旱塘栽植,砂田栽培为宽窄行种植,水旱塘栽培为双、单蔓整枝.  相似文献   

15.
小麦套种花生双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国小麦花生两熟制栽培历史悠久,但70年代以前,基本处于经验种植时期,产量水平很低。进入70年代后,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粮油争地矛盾突出,麦油两熟制高产栽培逐渐受到重视。我国北方一些省先后开展了小麦花生两熟制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至80年代末,每667m2小麦花生两熟制双300~400kg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基本形成。90年代,小面积高产攻关田每667m2又  相似文献   

16.
147团通过建立健全棉田病虫害绿色防控组织体系,科学合理组装示范推广应用棉田绿色防控技术措施,使棉田生态系统趋于合理,确保了每年8月底0.67万公顷未出现一块红叶连片面积达0.5m2的棉田,棉田棉铃虫蛀铃率为0,棉田油叶率为0,达到了8月底绿叶托白絮,拾花不粘手的目标。使棉花生产使用农药费用6年平均比2005年前6年平均每666.7m2减少了40元左右,累计节约生产成本2400万元;6年平均每666.7m2比2005年前6年平均每666.7m2增加籽棉产量100kg,累计增加籽棉产量6万吨,累计团场增收3亿元;实际累计增收3.24亿元。  相似文献   

17.
要提高西瓜种植的经济效益,早熟是关键,高产是基础,增甜是保证.要想使西瓜早熟、高产和增甜,必须采用综合措施,即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措施才有保证.1 早熟 除选用早熟品种、西瓜成熟前8天用800倍乙烯利液涂抹瓜面外,更主要的是改进栽培方法.早熟常用的栽培措施是由露地直播改保护地栽培,即地膜覆盖;小拱棚育苗、小拱棚栽培;大棚火炕育苗.大棚栽培等.更进一步实现了西瓜早熟10天到一个多月,从而经济效益比露  相似文献   

18.
茭白原产我国,已有200多年的栽培史,栽培面积达30多万亩,主产于江、浙、沪一带.近年来我县栽培面积不断扩大,1998年将达1万亩.分布于壶镇、前路、三溪、大源、大洋、南溪、木栗及东渡等乡镇,大都种植于海拔230m~850m之间.上市期从6月下旬初至10月下旬,长达4个多月.今年于处暑前上市的收购价,每公斤高达2.8元至3.6元,亩产值可达五六千元;白露后降至每公斤七八角.同样产量的产值,早收比迟收增加2倍~3倍,因而早熟高产栽培技术尤为重要.栽培茭白首先防治雄茭,其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9.
台耳即中国台湾白背木耳,其栽培技术要求不高,生产设备简单,不仅适宜家庭栽培,更适合利用空闲的仓库、学校、厂房进行工厂化规模生产.本所每年工厂化栽培台耳20万袋,每万袋原材料、菌种成本4000元,投资比黑木耳节省50%,产鲜耳1万kg,晒成干品为2t ,产量是黑木耳的3倍,收入4万元,投入产出比1:(9~  相似文献   

20.
以西南山区主推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原种为材料,采取4因素5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种植密度,氮、磷、钾施用量对青薯9号产量、单株重与株高之间的综合效应,通过数学模型分析表明:种植密度、氮、磷、钾施用量单因子对产量的影响排序为:氮肥种植密度磷肥钾肥;对单株重的影响排序为:氮肥钾肥种植密度磷肥;对株高的影响排序为:种植密度氮肥钾肥磷肥。计算机频数分析表明:当种植密度为4 543~4 691株/666.7 m~2,尿素施用量为11.85~12.54 kg/666.7 m~2,过磷酸钙施用量为32.2~32.85 kg/666.7 m~2,硫酸钾施用量为37.415~42.08 kg/666.7 m~2时,青薯9号产量在1 900 kg/666.7 m~2以上,单株重在0.51 kg/株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