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离骚》、《九歌》难读,原因在于作者在诗赋中以草木喻人和事,而读《骚》的人忽略草木的喻意、属性,总是围绕草木植物本性表述内容,因此,无法通读。其实,《离骚》、《九歌》中的草木均指人或指人涉及的事和物。先秦时代草木尚未有植物定名分类学,一般只用一个学音字来表示草木的意义,屈原却在《离骚》、《九歌》中以草木拟人,就使这个单音字变成多义的字了,才出现在表人或事字的上面或左边加上“艹”、“木”,以此表示人的属性或人的动作,因此扔出现《离骚》、《九歌》中至今无法认识的草木了。我们在复原《离骚》、《九歌》的草木含义时,特附加在草木字上面的或在面的“艹”、“木”去掉,便寻得到这种草木的喻意了。《离骚》、《九歌》也就神奇般地能通读了。  相似文献   

2.
本文指出屈子《离骚》暗合《周易》离卦,为楚民族——太阳神家族濒临灭亡的浑厚悲歌,指出屈子饰演巫企求与先祖亡君神交未遂,在祖国实现美政理想之伟大抱负落空,乃决心自沉汩罗,身殉祖国,灵赴巫郡,此即《离骚》这一千古奇文之真相。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屈原的《离骚》进行精神分析。从香草与飞天的症候出发,探察诗人的焦虑轨迹,从而分析出掩藏于史籍的一场“《离骚》诗祸”,并通过对《惜诵》的精神分析作了印证。文章认为,“《离骚》诗祸”是中国第一大诗祸,《离骚》是屈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他的创作的分水岭。《离骚》写出了中国文人最痛苦的灵魂,却成了最动人心魄、最具个性的中国和世界最伟大的抒情诗。  相似文献   

4.
《九歌》的意旨基本上是巫术宗教的,《离骚》则是屈原作为一个尘世诗人的自述。但巫文化同样是我们进一步理解《离骚》浪漫主义特征的关键。《离骚》里所表现的大胆夸张、丰富想象、奇诡幽深的意境及宏伟气势,实际上都根植于巫文化传统之中。因此,《离骚》浪漫主义艺术具有亚文化的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5.
初读《离骚》者,只觉它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反反复复,曲曲折折,读来如坠万里云雾不辨津涯。这种感觉,虽然是因没读懂《离骚》而产生的错觉,但它确实也说明了《离骚》难读。其难,就难在它的篇章结构与构思不好把握上。因此,历来治《骚》者,都把分析《离骚》的构思,疏理《离骚》的脉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然而,关于《离骚》的结构与构思,历来理解不同,众说纷纭。仅据姜亮夫先生的统计,就有九十五家之多。目前影响较大的,是清人王邦采的说法。他将《离骚》分为三大段(自篇首至“岂余心之可  相似文献   

6.
“离骚”一词,向来解说纷坛。本文突破传统的单纯从训估学角度训释方法,采用了以现代心理学、词汇学和训诂学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手段,诉求于《离骚》的命意构成和命题选择上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基于对屈原所有作品的整体心理学把握,从内驱力和外驱力两个方面加以辅助性论证,最后得出《离骚》题意应为“明骚”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楚辞”是屈原所开创的一种新文体。如《离骚》、《九歌》、《九章》,都是这种文体的典范。这种文体,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源远流长,蔚为大观。试分论之。  相似文献   

8.
一、释“降” 《离骚》:“摄提贞子孟(阝最)兮,惟庚寅吾以降。”王逸注:“降,下也……庚寅之曰,下母体而生。”后世学者多因之。按此说虽通,然未尽其义。“降”见于屈赋者凡十次,皆与神灵相关,“百神翳共备降”(《离骚》)、“灵皇皇兮既降”(《九歌·云中君》)、“帝乃降观”,(《天问》)是其明证。“降”字的神秘意味甲骨文中早已屡屡出现,如“帝降食受又”(《殷虚文字乙编》5296),“帝降不若”(《卜辞通篡》367)等,帝即神也。先秦典籍更不乏其例。故钱澄之《屈诂》云:“原自序其生  相似文献   

9.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是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比兴手法的一个源头,其影响至深且远。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说:“自汉至魏四百余年,文体三变。相如工为形似之言,班固长于情理之作,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是以一世之士,各相慕习,源其飙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知识分子是把《诗经》和《离骚》作为文学的最高典范来学习的。《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司马迁称赞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相似文献   

10.
在对《离骚》的接受过程中,司马迁的悲其志历来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但在理解这句话时,人们多从司马迁与屈原的悲剧性人生理解,这并不能达到十分准确的理解目的。结合《离骚》和《屈原列传》,可知司马迁的悲其志与《离骚》的内在情感是一致的。屈原之志主要指其高洁人格、忠君爱国理想和怀才不遇的经历,而司马迁的悲其志表现的正是对屈原高洁人格和忠君爱国理想的赞美以及对其怀才不遇的哀伤。  相似文献   

11.
船山词以嗣响离骚、忠爱缠绵的词情崛起于风起云涌的明末词坛,况周颐以"含婀娜于刚健"评价船山词的艺术表现。文章以船山的咏物词为例,分析其接近《离骚》"芳草美人"传统的寓刚健之情于婀娜多姿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2.
《离骚》作于何时,或曰作于怀王时期,或曰作于顷囊王时期,或曰作于怀王末期到顷囊王初年之间,长期以来争论不休,悬而未决。本文从当时时局、诗中透露的年龄、《离骚》的感情等方面作了论述,认为《离骚》是屈原在怀王客死于秦到顷囊王初年几年之中创作的。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以对屈原人格精神的强烈认同感而作《屈原列传》,对屈原美好的政治理想,伟大的人格精神,坚贞的意志品格作了极高的评价,高度赞赏屈原的伟大文学成就,并继承屈原“发愤抒情”的传统而“发愤著书”。司马迁“发愤著书”有一个价值前提,即追求生命价值之不朽。鲁迅说司马迁《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道出在文化精神上司马迁与屈原的一脉相承之处。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都是以浪漫主义诗风开启者的面貌植根于人们心底的。他的作品,尤其是《离骚》,更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和杰作。但是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离骚》只是浪漫主义之作。事实上,它是把表现内容上的现实主义和创作方式上的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5.
屈原作品中烙有楚国礼仪文化的深刻印记。结合《离骚》文本及相关文献,至少可以考知楚人在认祖归宗("高阳苗裔")、始生取名("锡余嘉名")、陈辞神明("就重华而陈辞")、占卜降神("灵氛占之""巫咸夕降")、颂神祭祖("奏《九歌》而舞韶兮")等方面的礼仪习俗。  相似文献   

16.
一曲《离骚》震撼古今,引无数仁人志士、文人骚客悲吟不绝。太史公云:“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流涕想见其人”。由此可以看出屈原的作品多么感人。屈原的诗作,特别是他的代表作《离骚》为什么这样激动人心、感人肺腑呢?我们知道,叙事性作品可以以其情节的生动曲折而引人入胜,而长篇抒情作品只能以其作者情感的波澜起伏而引读者渐入佳境。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读《离骚》的一点体会,对《离骚》中诗人情感的波动作点粗浅的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在把握作品中诗人情感的波动之前,首先要弄清楚作品中作者抒发的是怎样的一种感情。《离骚》中诗人抒发的是怎样一种性质的感情呢?  相似文献   

17.
纵观古今诗歌,几名诗、好诗,有如下特点:首先,好诗常合怨忿。孔子说:“诗可以怨”。其实诗不只“可以”怨,但凡对人生体验有深度的作品,都或浓或淡地含有某种对人生的怨艾与慨叹.屈原的《离骚》,是理想不得实现的怨愤之作。曹操的古诗,是感叹人生沧桑的悲怨之作。乐府民歌,除了歌颂生活的美好,也饱含对人生的诸多哀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一腔怨愤,难与世人陈说,表达一种旷世孤独之感。李白的《蜀道难入白居易的《琵琶行》、《卖炭翁》等等,都是对于人生的怨忿之作。怨,往往使诗歌负载了巨大的人生重量,具有较强的审美…  相似文献   

18.
分析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宋洪兴祖《楚辞补注》、赵逵夫先生《离骚正读》的《离骚》注体例内容,探究三家注的特色:王注重对诗意作整体阐解;洪补注体例完善,详于名物的补释征引;而赵注则将诗歌的宏观把握和微观详释紧密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9.
《科利奥兰纳斯》是莎士比亚生前所写的最后一部悲剧。同样的,《离骚》是屈原怀才不遇后的一部悲情力作。对比《科利奥兰纳斯》与《离骚》,我们不难发现这两大文学巨著在思想上存在着许许多多异同点。这些异同点具体表现在爱国情结,直謇之失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一部作品阐释的空间越广,对社会的影响也就越大。同时阐释的过程也是从简单的认识论上升到本体论的过程。古往今来,人们对《离骚》的阐释已超出它本身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以现代阐释学的观点来梳理《离骚》的解读情况,我们会发现《离骚》的题名、结构层次、主要意象和文本内涵的能动性理解等几个方面都有继续阐释的空间,里面有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