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时东陆 《科学》2008,60(2):2-4
为会么是纳米 科学发展到21世纪,出现了崭新的研究课题--纳米科学.纳米科学的产生并不偶然.事实上,科学家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纳米现象,只不过那时候没有形成一种巨大的科研浪潮.那么,现在为什么需要研究纳米?它到底有何独特的意义呢?  相似文献   

2.
正时光荏苒,从2003年12月获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成立,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纳米中心")已经走过了整整15个年头.纳米科技是化学、物理、生物材料等多学科高度交叉融合的领域,从创立之初,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体制机制创新和领域发展上被赋予了融合发展和高度交叉的学科基因.纳米中心是由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共同建设,历任领导集体都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  相似文献   

3.
<正>DNA分子是生物体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的载体,具有进化产生的高效性和稳定性. DNA分子互补配对的可预测性和可编程性使其成为极具潜力的纳米构筑材料.特别地,近年来DNA纳米技术的发展为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带来了新的生长点,为构筑新型纳米组装体、超分子结构和分子机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有力工具.早期DNA纳米技术集中于DNA结构的设计和构建.从最初发展的利用交叉结模块自下而上的层次构筑方案,到基于一条长单链DNA折叠的DNA折纸术的  相似文献   

4.
石锦霞  李恒  何平笙 《科学通报》2004,49(14):1345-1350
高分子微/纳米图案在纳米科学和技术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单个大分子本身就是纳米微粒, 又有多层次的结构和构型、可调控的结构单元和链长、共聚和共混等, 这些都可导致内容丰富的微/纳米图案; 聚合物特有的物理性能不仅可使多种现成的微制造技术更易实现, 也可用来开发新的图案化技术.  相似文献   

5.
“50年前,我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50年后,我又在天安门广场观礼。短短50年,我国已成红色巨龙。壮国威,振人心,令人难以平静。”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北大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吴全德激动地说:“社会的发展靠科技和文化艺术,掌握方向靠方针政策。我国的发展可以用人力车来比喻:拉车的是各族人民,坐车的是国家,一个轮子是科技,另一个轮子是文化艺术。独轮车跑不快,双轮车可以快速前进。”这番振聋发聩的言语,道出了吴全德院士发自内心的深切感受和独特见解,也说出了他为迅速改变祖国面貌,振兴中华,奋力…  相似文献   

6.
纳米材料是当今新材料研究领域中最富有活力、对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具有影响力的研究对象,是纳米科技中最活跃、最接近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纳米科学,是研究纳米尺度范围内物质所具有的特异现象和特异功能的科学.  相似文献   

7.
迈向21世纪的纳米科技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系统阐述了近年来在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中取得的一些主要进展。这些领域包括单原子操纵与原子搬迁技术、纳米电子学与纳米电子技术、纳米生物学、纳米摩擦学、微米/纳米技术、原子团簇科学和纳米材料科学,其中又着重介绍了原子团簇科学和纳米磁性功能材料的研究新进展及其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及国防现代化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自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科技刊物及新闻报导中不断接触“纳米科学”,“纳米技术”,“纳米加工”等新鲜名词。对于这些由科学家与工程师们发明的新名词和它们所代表的新领域,大多数读者一定是充满了生疏感与好奇感。 什么是纳米科学与技术?它们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这一技术已取得什么成就并且会应用在哪些方面呢?本文将简要地回答这几个问题。 随着人们对物质结构向更深层次的了解,科学工作者将目光逐步缩小到微观世界。以我们熟知的半导体晶  相似文献   

9.
随着纳米科学与技术的长足进步,利用纳米材料的独特性能,开发出了大量具各种功能的纳米器件,有纳米生物传感器、场效应管、实时体内医疗监控器、癌细胞检测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但是这些纳米器件均需外部能源的供给才能工作,而现有的能源尺寸都较大,这就使得发展纳米能源成为当务之急.最终需要实现将纳米能源与纳米器件集成到同一个芯片上,成为一个集纳米功能单元、  相似文献   

10.
纳米伦理: 研究现状、问题与挑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国豫  龚超  张灿 《科学通报》2011,56(2):96-107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伴随着纳米科学与技术的蓬勃发展, 有关纳米技术的社会和伦理问题的研究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本文主要从纳米伦理研究的兴起、纳米伦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纳米伦理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等三个方面评述纳米伦理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