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秦岭造山带元古宙陆内裂谷作用的沉积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高山 《科学通报》1990,35(19):1494-1494
根据对构成秦岭群主体的变杂砂岩(黑云斜长片麻岩)主量和微量元素的研究,利用两源混合模型,本文论证了秦岭群形成于陆内裂谷环境,其中的变杂砂岩是大陆裂谷碱性双峰基性-酸性火成物质大致按1:1的比例混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李曙光 《科学通报》1993,38(19):1773-1773
已有研究表明,苏鲁地体是扬子与华北陆-陆碰撞造山带的一部分(东段)。其主要变质岩系,胶南群,是扬子陆块北缘俯冲陆壳的基底。在已有的文献中,人们均将胶南群划为早、中元古代(>18亿年)地体。组成胶南群的主要岩石是长英质片麻岩。在它中间包含有少量斜长角闪岩、大理岩、超镁铁岩和榴辉岩。  相似文献   

3.
孙荣圭 《科学通报》1986,31(22):1725-1725
冀东太古代岩石分为下部迁西群(含上川组和三屯营组)和上部八道河群(含王厂组、湾杖子组和三门店组)。上川组以辉石麻粒岩为主;三屯营组为斜长片麻岩,含斜长角闪岩包体;王  相似文献   

4.
苏犁  宋述光  宋彪  周鼎武  郝建荣 《科学通报》2004,49(12):1209-1211
位于商丹断裂以北松树沟一带的“秦岭群(?)”主要由(石榴)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片麻岩组成并保留少量石榴辉石岩透镜体,著名的松树沟纯橄岩体呈透镜状产于其中研究表明石榴辉石岩是早期高压麻粒岩相变质的代表岩石,而(石榴)斜长角闪岩是其退化变质的产物,由于其构造位置的重要性,长期以来,该套岩石的形成环境和时代一直受到普遍关注,李曙光等人报道石榴辉石岩退化变质的石  相似文献   

5.
豫西晚太古代含铁建造的变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柏林 《科学通报》1978,23(7):432-432
豫西晚太古代含铁建造,虽然普受中压型角闪岩相变质作用,但因生成环境不同仍显示出变质程度的差异,下面以午阳和许昌为例加以说明。 午阳晚太古代含铁建造可分为下部赵案庄组和上部铁山庙组,前者由斜长角闪岩和片麻岩类岩石组成;而后者除有上述岩类外,下部有大量的大理岩,上部有多量的云母片岩。两组  相似文献   

6.
北大别榴辉岩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近年来很多学者把大别造山带分成南北两部分,南部为碰撞杂岩,以出现榴辉岩和副片麻岩系为特征,北部为岛弧杂岩,以长英质片麻岩为主,不含有榴辉岩块体;其间的分界线为华北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基底变质岩与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采自鄂尔多斯盆地基底西部石榴夕线黑云斜长片麻岩与东部片麻状二云母花岗岩的钻孔样品进行SHRIMP锆石U-Pb定年,分别获得了203110和203510Ma的207Pb/206Pb年龄.两件样品的锆石都显示清楚的韵律环带,具岩浆锆石特征.其中石榴夕线黑云斜长片麻岩中的部分锆石具有较薄的变质增生边,由3个增生边获得的年龄范围约为1850~1630Ma.该岩石的矿物组合显示原岩为泥质-长英质岩石,但其锆石主体为岩浆成因,可能说明其源区为单一的花岗质岩体或火山沉积岩区.因此,鄂尔多斯基底与邻近剥露区域一样,在古元古代2035~2030Ma左右曾有大规模的花岗岩浆侵位,表明存在古元古代活动构造带,这对揭示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的性质和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志诚  郭召杰  刘树文  郑海飞 《科学通报》1998,43(19):2092-2095
新疆库鲁克塔格南部阔克苏地区出露较多的斜长角闪岩类,这些岩石呈包体状产于花岗闪长质片麻岩中,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类斜长角闪岩为正斜长角闪岩,原岩为弱碱性玄武岩类。这表明本区可能存在太古宙的镁铁质地壳,大约820Ma构造-热事件,可使得本区的变质杂岩Sm-Nd同位素发生了均一化,这一事件可能与广泛的塔里木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高喜马拉雅块状黑云斜长片麻岩进行高温高压实验-T = 770-1028℃, P = 1.0-1.4 GPa, 无外加自由水), 初步研究了脱水熔融过程和熔体结构; 模拟了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形成. 实验结果表明: (1) 即便在初熔状态下-熔融程度<5%), 熔体也主要以熔体薄膜的形式分布于矿物的相边界上, 熔体的连通性不仅取决于熔体结构, 还受到熔融程度的控制; (2) “脱水熔融” 实际包含了亚固相脱水作用、流体迁移、含水和缺水熔融等一系列子过程; (3) 实验产生出过铝的花岗质熔体, 其成分与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成分相似, 残留相矿物组合为Pl + Qz + Gat + Bio + Opx ± Cpx + Ilm(Rut) ± (Kfs), 化学成分为中偏基性, 可与在喜马拉雅地区发现的麻粒岩对比. 实验证实黑云斜长片麻岩是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源岩之一, 脱水熔融是形成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和下地壳麻粒岩的重要方式, 并为确定源区的温压条件提供了实验约束.  相似文献   

10.
一个典型环状分带的基性-超基性杂岩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上越 《科学通报》1989,34(1):47-47
一、基性-超基性杂岩体地质 四川盐边基性-超基性杂岩体位于川滇SN向构造带中段的西缘,侵入在太古代康定杂岩与前震旦系盐边群不整合面上。围岩为混合岩和区域变质岩。岩体呈NW向展布,形态为不规则椭圆,南北长9km,东西宽7.5km,面积约60km~2,岩体自中心向周围形成明显的同  相似文献   

11.
扬子克拉通黄陵地区崆岭杂岩Sm-Nd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凌文黎 《科学通报》1998,43(1):86-89
系统的地质 及Sm-Nd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扬子克拉通黄陵地区崆岭杂岩中斜长角闪岩和TTG片麻岩的成岩年龄分别为2742和2728Ma。TTG片麻岩具较老的TDM值和负的εNd(T)值,暗示在其形成之前。扬子克拉通可能已存在更古老的地壳物质。  相似文献   

12.
白云鄂博超大型REE-Fe-Nb矿床基底杂岩的锆石U-Pb年龄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王凯怡  范宏瑞  谢奕汉  李惠民 《科学通报》2001,46(16):1390-1393
对白云鄂博REE-Fe-Nb矿床矿区基底杂岩进行了锆石U-Pb年龄测定,3个不同岩性样品的锆石测定数据点拟合直线与谐和线的上交点年龄为1948-1917Ma,表明白云鄂博矿区基底岩石为早元古代。这些基底岩石并未构成某一特定沉积环境中的连续地层剖面,而岩性包括了英云闪长岩和正长岩以及少量副片麻岩等岩石,建议用白去鄂博早元古代基底杂岩代替原先的“群”。  相似文献   

13.
东秦岭商南松树沟高压基性麻粒岩的发现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刘良 《科学通报》1994,39(17):1599-1599
北秦岭松树沟发育的超镁铁质岩体以构造关系就位于中、晚元古宙斜长角闪片岩之中(图1),二者共同组成一外来的无根蛇绿岩片.它于(983±140)Ma期间就位.区内斜长角闪岩中,断续出露一些呈透镜体状的透辉榴闪岩等,即前人通称的“榴闪岩”.本文所述的高压基性  相似文献   

14.
兴蒙造山带东段小兴安岭西北部出露的新开岭-科洛杂岩主要由变质岩、构造片岩和花岗岩类组成. 前人依据变质程度将该杂岩划归为前寒武纪变质岩. 本文报道了科洛杂岩(黑云斜长片麻岩)、新开岭群构造片岩、新开岭杂岩中的门鹿河顶子含黑云二长花岗岩和冷川花岗闪长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 研究表明: (1) 科洛杂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的变质年龄为216±3 Ma(2σ), 原岩年龄为337±7 Ma(2σ). (2) 新开岭群构造片岩的原岩为中酸性火山岩, 喷发年龄为292±6 Ma(2σ); (3) 门鹿河顶子含黑云二长花岗岩侵位于167±4 Ma(2σ); (4) 冷川花岗闪长岩164±4 Ma(2σ). 这表明新开岭-科洛变质岩并不是前寒武纪变质岩, 以前认为的本区古陆块可能并不存在. 结合研究区及区域资料, 新开岭-科洛杂岩可能代表了与印支期碰撞有关的变质杂岩, 在碰撞造山后或非造山伸展背景下, 新开岭-科洛杂岩中的主要花岗岩类于中侏罗世侵位.  相似文献   

15.
张儒瑗 《科学通报》1981,26(4):233-233
一、前言斜方辉石是最主要的造岩矿物(铁镁硅酸盐)之一。它们经常产在基性和超基性火成岩、高级热力和区域变质岩,特别是产在苏长岩和紫苏花岗岩中。另外,斜方辉石可能是上地幔最重要的成分之一。一般认为上地幔主要由二辉橄榄岩组成。  相似文献   

16.
应育浦 《科学通报》1981,26(1):36-36
1976年在我国辽宁省太古代变质铁矿中首次发现了一种新的铁硅酸盐,被命名为莱河矿。许多作者对它进行过研究。本文作者在河北省变质岩中发现了另一种在化学成分上与莱河矿有差异的高铁铁橄榄石,它产在一种特殊的石英铁榴易溶岩中,后者主要由易溶石和铁铝榴石组成,还含有少量石英、磁铁矿和单斜辉石,局部富含高铁铁橄榄石、石墨和黑云母。这种岩石作为夹层产在太古代迁西群变质岩中,上下围岩分别为蓝晶石石榴子石斜长片麻岩和二辉石麻粒岩。  相似文献   

17.
仝来喜 《科学通报》1996,41(13):1205-1208
本文报道了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首次发现的含假蓝宝石紫苏辉石石英岩,对其中假蓝宝石矿物进行了岩相学、矿物学及变质作用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形成的地质意义。 1 地质背景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主要由米洛、布洛克尼斯和斯托尼斯三大半岛及众多岛礁组成(图1),面积约60km~2,属于东南极广泛分布的晚元古高级变质地体的一部分。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的变泥质岩、变砂岩、石英岩、混合岩化副片麻岩、长英质正片麻岩及镁铁质麻粒岩构成该区主要露头。  相似文献   

18.
<正>宝音图群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霍各乞、狼山和图古日格一带,主要由云母片岩、石英岩、大理岩夹(石榴石)斜长角闪岩组成,其中云母片岩中出现有石榴石、十字石、蓝晶石等特征中压型变质矿物.前人研究认为宝音图群的原岩形成于中元古代(1426Ma),属于华北克拉通的一部分,代表被动大陆边缘的裂谷环境.本文选择其中石榴石斜长角闪岩进行变质作用和年代学研究.石榴石斜长角闪岩样品13LS08含角闪石63%(vol.)、斜长石11%、石榴  相似文献   

19.
第五春荣  孙勇  林慈銮  王洪亮 《科学通报》2010,55(21):2112-2123
太华杂岩广泛分布在华北克拉通南缘, 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 在河南省鲁山地区, 大致以荡泽河为界, 可将鲁山地区的太华杂岩分为北部以TTG质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为主的片麻岩系以及南部的表壳岩系. 前人以及此次定年结果表明, 鲁山地区太华杂岩的形成时间跨度较大, 是由新太古代早期和古元古代早期两个不同阶段形成的地质体组成的. 其中, TTG质片麻岩及斜长角闪岩形成于新太古代早期(2794~2752 Ma), 且在斜长角闪岩中存在2.9 Ga乃至3.1 Ga的残留锆石. 目前所知, 2.8~2.7 Ga的岩石仅在河南鲁山、山东西部和胶东地区广泛出露. 此外, 在怀安、阜平、五台等地区以及山东蒙阴和辽宁复县早古生代金伯利岩中也发现2.8~2.7 Ga的碎屑锆石或继承锆石, 暗示华北克拉通2.8~2.7 Ga的构造岩浆事件分布可能比现存范围更为广泛. 锆石Hf同位素及全岩Nd同位素显示, 2.8~2.7 Ga的地质事件是以新太古代地壳形成为主, 伴有少量古老地壳物质的再循环, 是华北克拉通一期重要的构造-热事件. 鲁山地区太华杂岩中的表壳岩系的形成年龄可进一步限定为2.2~2.0 Ga, 其形成时代应为古元古代, 而不是之前所认为的新太古代. 结合华北克拉通北部以及中部富铝沉积变质岩的年代学资料, 可以推测, 新太古代华北克拉通形成之后, 在华北克拉通南缘以及相邻地区曾经广泛发育古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相沉积.  相似文献   

20.
华北克拉通东南缘的蚌埠隆起结晶基底的初始陆壳形成时限及其演化过程的标定,以及郯庐断裂的初始启动时间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存在较多的争议.为此,本文对安徽北部郯庐断裂两侧的蚌埠隆起和池河魏岗山的花岗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展开了细致的锆石U-Pb定年分析,估算了变质作用的温度与压力条件.分析样品总计4个,其中样品WS055-1(钠长花岗片麻岩)、WS055-3(斜长角闪岩)和WS021-1(花岗片麻岩)来自蚌埠隆起区,普遍经历了中-高级变质作用;样品FD019-1(花岗片麻岩)来自张八岭群西侧的池河地区.锆石U-Pb定年显示,样品WS021-1中17颗岩浆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2886±28 Ma,代表了初始陆壳的形成时限;样品WS055-1中锆石均为变质锆石,记录了3组变质年龄2440±28 Ma(21颗),2163±55 Ma(1颗)和1944±89 Ma(1颗);样品WS055-3仅具有1组变质锆石年龄2481±18 Ma(23颗).样品FD019-1中的锆石具有明显的核、幔和边结构,分别显示了3组年龄:271~667 Ma(10个点)、228±3 Ma(17个点)和211±2 Ma(23个点).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分析,可以确定前3个样品明显归属于华北克拉通,样品FD019-1源于扬子板块上的大别造山带,据此可以限定郯庐断裂(安徽段)西界的主断裂为朱顶-石门山断裂,并确证了郯庐断裂的初始启动时间应于晚侏罗世.另外,对蚌埠隆起的3个样品的锆石年龄研究,不仅揭示了蚌埠隆起目前最为古老的、中太古代晚期的初始陆壳(2.89 Ga)的存在,同时也反映了该隆起所记录的地质过程与华北克拉通的演化具有很好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