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一生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工作,他注重吸收外来文化,并以此为武器向中国传统文化发起全方位的攻击。从医学救国到精神救国,从进化论到马克思主义,他的思想历程几乎反映了中国文化革命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
出于对国民性改造范式的认识局限,学界对建国后的国民性改造状况的研究出现盲区,而事实上由于不同的国家,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面临不同的现代化的任务,国民性改造的范式也不尽相同。通过历史考察,对建国后国民性改造的主体、客体、内容等的范式转换进行了初步梳理,提出应重视建国后国民性改造的研究与评价。  相似文献   

3.
乔典运在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源于他对生活、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他在探索极“左”路线盛行的原因时,捕捉到了国民性批判的主题。继鲁迅之后,他再次提出了改造国民灵魂,重塑民族性格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乔典运在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源于他对生活、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他在探索极“左”路线盛行的原因时,捕捉到了国民性批判的主题。继鲁迅之后,他再次 提出了改造国民灵魂,重塑民族性格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真正系统、完整地提出新民思想的第一人。20世纪初,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在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对比中西文化巨大差异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进行反思,提出了改造国民性,提高国民素质,重塑新型国民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它批判地继承了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修养思想,同时也是对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知识分子所主张的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历史性总结。  相似文献   

7.
从一定意义上说,严复的国民性改造思想是对传统道德的颠覆,它促使社会价值观念从“群体本位”向“个人本位”转换。然而,严复又认为传统道德对国民具有教化作用,这是国家保持“国性”的关键,它使严复陷入了自相矛盾,也是他国民性改造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初的十几年时间中。鲁迅国民性思想的最初形成与发展有着明显的思想理论上的渊源,分别表现为:国内国民性改造思潮的影响、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及20世纪初日本的国民性思潮对鲁迅早期人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鲁迅进行文学写作的目的在于改造国民性,就像他在许广平的信中说的:"最要紧的是改造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而改造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核心是反奴性,其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中启蒙思想家改造中国国民性思想的分析,认识新文化运动的立足点,并揭示其历史意义,认为启蒙思想家批判陈旧的国民性,呼吁国民思想的更新,力图改变国民性的思想,时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仍旧有着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1.
鲁迅毕生专注于中国国民性研究,其围绕国民性问题所论述的各个方面和观点,己伸展到该命题的各个重要领域,从其对国民性这一命题思考的深度、幅度及广度来看,在理论和实践上己构建了独特的自我思想体系,其思想体系中论及的国民性形成的特殊时代背景、国民性批判的理论武器、国民劣根性的根源、理想的国民性、如何改造国民性等方面无不具有超越时代的前瞻性,对当代中国人思想的建构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青年毛泽东深受近代“新民”思想的影响,在探寻改造中国社会途经的过程中深切关注和严肃思考着“改造国民性”的问题,他认为我国的国民存在着迷信盲从、缺乏自主性、急功近利、虚伪相崇、思想狭隘、门户相争的弱点,这是我国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民主和科学思想不发达的结果。他主张把国民改造成具有自主性和主体性,坚持真理,立真志和顽强的意志力的新型的国民。  相似文献   

13.
鞠思敏是民国时期山东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总体上包括教育观和办学观两部分。在他看来,教育的作用是改造国民性,实现国家强盛与谋取竞争生存。他提倡民主办学和规范办学。他的教育思想对今天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具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从一定意义上说,严复的国民性改造思想是对传统道德的颠覆,它促使社会价值观念从“群体本位”向“个人本位”转换。然而,严复又认为传统道德对国民具有教化作用,这是国家保持“国性”的关键,它使严复陷入了自相矛盾,也是他国民性改造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在近现代的历史上,一直在探讨走向进步和民族复兴的道路。首先是学西方的船坚炮利,再试图学其制度文明,然后引进科学与民主的思想观念。但这一切似乎还未能遂其所愿,因此,先贤们又把眼光盯到了国民性改造上。实际上,不仅中国人自己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国民性,此前,当西方人发现东方后,也在不断地研究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国民性,形成了很多成果。《十八世纪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研究》是陈丛兰在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基础上经过修改完善而形成的。本书将十九世纪前西方关于中国国民性的论述分为三个阶段:思想发轫时期的旅行家时代,思想演进时期的传教士时代和思想深化时期的思想家时代,梳理了西方思想家关于"国民性"的内涵,回溯了十三至十九世纪间的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的研究成果,以伦理学的视角,重点阐述分析了启蒙思想家关于中国国民性的价值取向、理想人格与群体人格特征等内容,拓展了伦理学研究视角和领域,在经史合一、伦理文化分析等研究方法上也有所探索。  相似文献   

16.
鲁迅对日本文化和日本国民性的关注更多的是从中国国民性批判的角度来进行的,他的日本认识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作为国民性改造过程中的一个参照物的日本,他过多地强调日本民族的优点而少谈日本民族的缺点,就在于他是以日本民族的优点作为救治本民族缺点的"药",日本民族的优点的选择是出于本民族现实需要的目的;二是作为独立民族文化的日本,他摆脱了中日冲突背景下的激进和狭隘的民族主义,以冷静的态度进行中日文化的交流,以期促成民族间的理解和友好。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历史上,苏东坡是受人崇敬和喜爱的人物之一。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既取决了东坡多方面的卓越的文化才能,更取决于东坡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文化性格.这自然又与东坡一生之所为学和经历有关.东坡一生涉猎广泛,儒道佛三家思想对他都有着程度不同的影响,中国传统义化的历史积淀在他身上都有着程度不同的反映.这一复杂和思想渊源与东坡生平理想抱负和现实经历境遇的巨大反差相结合,就形成了东坡人生道路的多元价值取向,从而也就决定了他情感性格的多重层次.但是,正如在一首宏伟的交响曲中必然有其高亢的主旋律回响一样,在东坡人生…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百年历史上产生的最大规模的思想启蒙运动,全面而深刻地改造国民性成为这一运动的主要精神特征。鲁迅和胡适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一方面全面地抨击窒息人类生命力的封建伦理道德体系,一方面在不自觉中亲身践行着封建礼教下的旧婚约,他们的婚姻都是吃人礼教下的血淋淋的祭品。这种二律背反的特殊组合决不仅仅是他们的个人命运悲剧,而是新旧交替时期传统文化在倡导新文化的巨人心中的外在彰显,他们在围城内外的表现所折射出来的与其自身思想的矛盾和悖谬,在一个侧面证实了国民心态的惰性和中国国民性改造的艰难。  相似文献   

19.
国民性改造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般重要的思潮,陈独秀国民性改造思想在这股思潮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股思潮,本文试图从对国民劣根性表现的揭示、国民劣根性形成的原因、国民性改造途径等几个层面,对陈独秀国民性改造思想进行一些个案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丰村不为抗战小说一时的喧嚣与沸腾所左右。他始终把关注的视点集中在民族解放战争中农民种种封建意识的揭示上,并发掘其根源:封建宗法制度,从而在其精神上继承了鲁迅开创的中国新文学改造国民性,进行精神启蒙的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