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诗歌是创作主体的情感情绪“显然外化”的文学样式,也是较其它文学样式更贴近时代情感、时代情绪的文学样式,对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创作时代背景的梳理,可以看出他由“热血青年”到“追求荒诞美”的生命历程、其诗歌“社会情绪化”的过程,以及“否定”、“逃遁”的社会情绪特点。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福庆的西域”诗歌为研究对象,再现其西域经历及在西域期间的情感历程。通过其西域诗中有关风物的描绘,对民生的关注、赠别友人的酬酢之作、怀古幽思的感情宣泄等几个方面内容的考察,来展现西域这一特殊地域与其诗歌创作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辛笛:从低吟内心情感到歌唱人民苦难的布谷鸟游友基从30年代到40年代末期,辛笛的诗歌创作经历了从现代派的“纯诗”到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有机结合的“现代诗”发展阶段。经历了从内向外、从个人走向人民大众的曲折历程,经历了从低吟个人内心情感到歌唱人民苦难的布...  相似文献   

4.
在《七里香》这部诗集里,席慕蓉以清新的笔调、低语式自白,回首青春年华,回溯生命历程,回望乡土乡愁,文本中充满着热烈的欣喜、深深的眷恋、淡淡的哀愁和超然的豁达等丰富多样而又清晰凝重的情感线条。席慕蓉在《七里香》中表现出的题材偏好和情感趋向,使其诗歌创作呈现出"回首之美"的独特艺术韵致,从而在中国诗坛引发"席慕蓉现象"。席慕蓉以"诗歌之力",唤起人们重铸爱情信仰、重新张扬理想风帆的人类崇高信念。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穆旦晚年对诗及诗歌创作中的准自虐现象中探析其享虐心态的成因,以透视当代知识分子隐秘的内心和精神历程。  相似文献   

6.
如何理解把握诗歌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诗歌鉴赏过程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通过结合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和诗歌的内容,体会并把握诗歌的情感,分析诗句的含蓄义或理趣义以及辨析诗词用典等方法,可以比较完整、准确地体会和把握诗歌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相似文献   

7.
在清代诗人和瑛的诗歌创作中,表现有关西藏的诗篇占其全部诗作的将近一半,足以证明西藏对和瑛诗歌创作的影响。文章以和瑛创作的有关西藏的诗歌为研究对象,试图再现其出入西藏的活动情况,通过其对西藏历史风云的追述、西藏具体风物的描绘,探究这些因素对诗人诗歌作品内容、情感和诗人心态的影响,从而论证西藏这一特殊地域与和瑛诗歌创作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意象派的情感表现观是建立在对浪漫主义表现说积极扬弃的基础上的。它否定了浪漫派视诗歌为诗人自我情感的载体的理论, 提出诗歌创作是诗人从情感抒发的心理需求出发, 对个人情感进行一系列组织驾驭, 使之转化为具有激发普遍化审美情感功能的审美启示物的动态过程; 而诗歌欣赏则是读者在观照作为审美对象的诗歌文本中获得某种审美情感的过程。这样, 意象派诗论就在承认情感价值的前提下, 将形式上升为诗歌的本体, 从而把理论立足点真正从道德转到艺术, 从庸俗社会学转到美学。本文试图对意象派的上述观点进行较全面的梳理和剖析, 并通过与浪漫派、象征派和唯美派的比较, 指出其理论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9.
杜甫自大历三年(768年)起漂泊湖湘,在湖南留下了他诗歌创作的最后的辉煌篇章.杜甫的湖湘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思想情感,对其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考察诗人暮年诗歌创作风格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文章阐述了决定诗歌创作成败的重要命题——诗人审美感受的概念内涵.从感觉、情感、智性等三个层面剖析了审美感受的结构组成,并对如何有效捕获新颖、独特的审美感受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屠隆的诗歌创作,以万历十二年冬罢官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歌主要收录在《由拳集》、《白榆集》中。诗人踌躇满志,侠气纵横,年少气盛,诗歌创作题材广泛,以才气见长。从思想内容来看,写得比较精彩的是歌颂豪侠贤士,反映民生疾苦,描写女性生活情感的诗篇。  相似文献   

12.
拟从韩偓《香奁集》百首艳诗的情感表达入手,在诗歌的文本意义上对《香奁集》的情感脉络进行简略的分析,以期对韩偓的前期诗歌创作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本文剖析了泰德·休斯第一部诗集《雨中鹰》中《从一滴水中悟道的求索者》一诗,从水无所不在,无所不为的性质,以及水之道不可言说三方面呈现了休斯以水悟道的过程,揭示了休斯以水之道探索诗歌创作历程的初始。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图腾崇拜遗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少数民族服饰中现存的图腾崇拜遗迹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 ,使人们能够较清晰地看到少数民族的图腾崇拜信仰在其服饰上的投射 ,探讨其中所渗透的民族历史文化及特殊情感可以再现人类从蒙昧向文明进化的漫长历程  相似文献   

15.
卢迪 《科技信息》2012,(12):175-175,178
意象是诗歌创作中的主体,诗人在表达情感、情趣和志向时,无不借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内涵。在中英两国的诗歌创作中,花卉意象是诗人常用的创作手法。而在两国的花卉意象运用中,桃花和玫瑰分别在两国的诗歌中占有比较独特的地位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这两种花卉意象在两国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来进行对比研究,意在找出两国对花卉意象运用的相似性和不同性。  相似文献   

16.
邓汉仪不仅是清初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和出版家,也是著名诗人,其对清初诗歌创作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诗观》等在乾隆年间受到禁毁,因而其诗歌作品大多散佚。我们通过文献考查,发现邓汉仪结集了《淮阴集》等一批诗歌作品集,这些诗歌别集既是邓汉仪诗歌创作的历程,也奠定了其在清初诗坛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隐逸诗人孟浩然,在继承和发扬前人诗歌创作风格基础上,在其山水田园诗歌创作中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表现手法、抑或风格意境方面都较前代有了斯的超越,开辟了唐代山水诗的清新之风,本文将从创作手法等方面阐述孟浩然山水隐逸诗创作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北村的《诗八首》展示了基督信仰的向往、感动、苦难、赞美、弃绝、救赎、平安、前行的八个历程,在一个无法抒情的时代,抒发了一种真挚的信仰和情感。对基督信仰的真实体会使得北村赋予了《诗八首》非凡的内涵和超越的向度以及心灵的幸福和灵魂的大美。《诗八首》导引了一种生命,即人心的纯正与美好。北村把信仰生命和诗歌创作结合在一起,《诗八首》是信仰中被释放的心灵的成熟、自由之歌,是重生的心灵在湛蓝的天空诞生出的精致的赞美。  相似文献   

19.
变异是诗歌创作中审美想象区别于其它艺术想象的独特之处。诗歌创作中的审美想象变异主要有形变、意变和理变三种。形变主要表现为表象形体、特征、时空位置和抒情主体与审美客体关系的变化,及表象的转移;意变主要是表象内涵发生的变化,这是理解象征表现手法美学奥秘的关键;理变是客观生活规律用曲折变化的形式在诗中表现出来,深挚真诚的情感是激发审美想象产生“理变”的动因  相似文献   

20.
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以表达爱国情感为主,但在其诗歌创作的生涯中,诗歌中的主体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主体经过了快乐的流浪汉、痛苦的"流囚"到焦灼的拷问者这三个阶段的变化,从而展现了闻一多诗歌情绪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