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助希腊神话的架构,以尹雪艳的神魔双重性为出发点,以原形批评的观点对其形象群进行解构而揭开尹雪艳的身份之谜。  相似文献   

2.
同为风情女子,尹雪艳(<永远的尹雪艳>)和王琦瑶(<长恨歌>)凭借美貌在男权社会的夹缝中游刃有余地穿行,她们的独特历史仍是男权社会的副产品.尹雪艳是欲望之神和命运之神的化身,她身上散发着浓郁的"神性",而王琦瑶则在人间烟火的浸染中演绎了普通女性平凡的一生.她们身上共同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写照:短暂的辉煌只是渐趋低落的人生形态中稍纵即逝的点缀,人的生存在历史意识和命运意识的坐标中显得苍白而无奈.  相似文献   

3.
依据美国学者韦努蒂提出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评析白先勇短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英译本。译者灵活的运用了归化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既注重保持原语的文化特色,也考虑到译语的可接受性,两者相得益彰,有效的传递了异国文化。  相似文献   

4.
借助希腊神话的架构,以尹雪艳的神魔双重性为出发点,以原形批评的观点对其形象群进行解构而揭开尹雪艳的身份之谜。  相似文献   

5.
借助希腊神话的架构,以尹雪艳的神魔双重性为出发点,以原形批评的观点对其形象群进行解构而揭开尹雪艳的身份之谜.  相似文献   

6.
曾朴笔下的傅彩云与白先勇笔下的尹雪艳是中国小说中“妖女人”的两个典型。两人的性格各有特点,各自所代表的社会意义也不相同。傅彩云用自己放荡不羁的行为向男权中心社会挑战,作畸形的反抗,显示了晚清封建道德礼教的崩溃;而尹雪艳代表了死亡之神,为一个即将逝去的时代文化装点门面,其本身并不承担太多道德劝惩的功能。从她们身上可以看到中国小说中“妖女人”形象因时代风貌的不同而发生的变迁。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为我国小说女性人物注入了新的生命因子。  相似文献   

7.
白蒂是徐訏于在中篇小说《精神病患者的悲歌》中塑造的“疯女人”形象,她的疯癫主要是由于森严的家庭环境的压迫和无法满足的强烈情欲造成的。“疯女人”的病态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异质社会的反抗与破坏,而白蒂的疯癫却“病”得不够彻底。  相似文献   

8.
一个是“饲料大王”又涉足地产、金融一个是“摩托帮主”却青睐体育、传媒谈到家族企业不能不谈到刘氏兄弟,而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上商联副主席、中国民生银行副董事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副会长、四  相似文献   

9.
秦氏是《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由于曹雪芹在创作过程中对其形象进行了改写,将“淫丧”结局改成“病丧”,故二百多年来就成了一个争议颇大的形象。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就是将她视为“淫妇”。本文就秦氏与宝玉与贾珍的关系,针对“淫妇”说者的观点及证据作了具体的阐述与辨明,论定:秦氏既未先诱惑宝玉又未后勾引贾珍“乱伦”,她的“淫丧”是为贾珍强暴后羞愤不已而悬梁自尽。故其悲剧既属于她个人亦属于家庭与社会。作者通过秦氏这形象就一个侧面暴露出整个贾府上层人物的道德沦丧,并预示贸氏家庭衰败覆亡命运的不可挽回。  相似文献   

10.
当我以一个公关学研究者的身份走进《红楼梦》大世界时,我注意到了薛宝钗。先让我们从纵的方面进行分析。薛宝钗是一个顺向接受着全套封建礼教的典范。《红楼梦》的客观描写告诉我们:薛宝钗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是要塑造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这个形象在不同阶段上有着不同的指标,概言之即是封建的淑女形象,贤妻良母形象。这个做人的总目标,规定了她处事为人的原则;而这些“超我”的理性原则,则是无处不在,并在灵与肉、情与理的交战中始终护卫着理性对本能的战胜。封建时代,不得不容忍偷情的存在,但却绝对不允许恋爱的自由。薛宝…  相似文献   

11.
苏轼与尹善道都集政治家、学者、诗人三种身分而著称于世,都有出仕-流配-隐遁之人生经历。儒佛道三教合一思想是苏轼诗歌创作的重要特征,而儒家处世观使尹善道始终如一地坚持山林与朝廷一体论,这正是尹善道诗歌创作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关于杨妃,历史上有人说她是“安史之乱”的“祸根”、“贼本”,有人把她比作亡国的“褒姒”,“妲已”;自唐以降,绝大多数旧时代作家笔下的杨妃,多为“尤物”妒妇。然而,自白居易发端,洪升集大成,杨妃则成了他们讴歌追求生死不渝的爱情的对象。特别是洪升在传奇《长生殿》中,吸取前人创作精华,以传说中的唐明皇、杨贵妃爱情故事为基本线索,剔除了有关杨妃的“秽迹”,合用唐人“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专写钗盒情缘”,并在“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历史背景上,成  相似文献   

13.
在《红楼梦》裙钗谱中,花袭人以痴著称,始终以忠诚的奴才形象维妙维肖地表现着自己。袭人的痴建立在主子的荣华富贵和“对和善的好心的主人感激不尽”基础之上,具有矛盾的二重性,以伏贴在贾府立足,凭攻心谋取二奶奶地位,加害于人擢取资本,为的是跻身主子行例,而这一切力争都是在似乎“漫不经心”的尽职尽责的奴才行为中推进的。贾府破败后,她又是在失去主子希望的悲痛中,极其得体地完成了身份的过渡。花袭人其实是花“戏”人,半是真诚半是狡诈地走完了她的人生三部曲,成为《红楼梦》描绘的最成功的艺术典型形象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作家笔下有许多叙写“南洋”土著形象的篇章,由于"南洋"民族生态的复杂多样性,每位作家作品中展现的“南洋”当地人群像也各不相同,然而却几乎同一标志性地呈示出某类相同的文化性格形象图谱,其中“蛮性”与“野性”是其主要通约化文化性格类征之一,作家分别赋予了其多重丰富的生动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15.
真不知道“.com”是怪物还是尤物前几年席卷全球的互联网热潮,让国人知道了何谓“风险投资”。据说,流传过一个笑话,说是如果那时有个乞丐在街边举一块“.com”的牌子,也会有风险投资人蜂拥来问:你需要多少钱?听过这个笑话的投资人只好做个“呆若木鸡”状,聊以掩饰自己的尴尬并以示不屑。但抚今追昔,IDG风险投资基金当年敢为天下先,率先进入中国市场,凭借的也是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甚至是“呆气”。而我个人与风险投资的渊源,也算得上“源远流长”。十多年前,当IDG在中国涉足风险投资领域的时候,还没有人知道“.com”是怪物还是尤物…  相似文献   

16.
在高校加强“两课”建设意义重大,分析“两课”现实形象,探索“两课”应有的形象,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加强对“两课”的领导,搞好“两课”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特别是要努力提高“两课”教师的素质,通过良好的教师形象树立起“两课”的最佳形象。  相似文献   

17.
奶奶勤劳朴实、心地善良,可就是环保意识差:洗衣、洗菜时,让自来水“哗哗”流不停;晒衣、晒被时,架在门前的矮树上晾;上街买东西时,“贪心”地套回一层又一层塑料袋……我多次给她讲保护环境的道理,她却总不放在心上。  相似文献   

18.
在高校加强“两课”建设意义重大,分析“两课”现实形象,探索“两课”应有的形象,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加强对“两课”的领导,搞好“两课”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特别是要努力提高“两课”教师的素质,通过良好的教师形象树立起“两课”的最佳形象。  相似文献   

19.
杜丽娘是汤显祖《牡丹亭》一剧中的女主人公。她是中国文学中极为独特的一位女子形象。她一直生活在极度封闭的家庭和时代,因偶然一次到自家后花园而开始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她接触春天后青春觉醒了。党醒后的杜丽娘集中体现出了汤显祖的“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社会追求和“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人生追求。突出了“情”与“理”、“法”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体现了汤显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的一种超越性思考。在他的思考中既体现了他的先进性也体现了他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科学探索》2009,(11):F0002-F0002
“冷笑话”一课后,玉米博士在游逗学院的地位直线上升。叽叽喳喳重拾对博士的崇拜,豆芽同学却暗暗不服气,她会出什么奇招来巩固自己的“权威地位”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