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获得碱性蛋白酶高产菌株,从采集的海泥中筛选得到20株具有一定产碱性蛋白酶能力的菌株,经过复筛得到5株产酶能力较高的菌株,其中菌株SDL9产碱性蛋白酶能力强、pH耐受范围广。考察了培养基初始pH值、培养温度、培养时间、装液量、接种量等单因素对菌株SDL9产酶能力的影响,然后进行正交试验分析,得出该菌的较佳发酵条件为pH值9.0、发酵时间18 h、20 mL培养液/50 mL三角瓶和接种量3%。影响产酶的强弱顺序为:pH值、培养时间、接种量、装液量,菌株SDL9在较佳发酵条件下的发酵液的最大酶活力达197.58 U/mL。本研究表明从秦皇岛海域可以获得碱性蛋白酶高产菌株,丰富了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2.
产单宁酶真菌的筛选及产酶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铁冬青等4种植物的新鲜茎、叶组织中分离得到52株真菌,经平板透明圈法初筛得到18株产单宁酶菌株。初筛所得菌株经液体发酵,显示1株木霉属真菌(Trichoderma viride)(No.MYP07)酶活力最高,达0.248 μmol/(min·mL)。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实验,得到菌株MYP07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单宁100 g/L,蔗糖10 g/L,(NH4)2SO4 3 g/L,装液量为30 mL(250 mL锥形瓶),起始pH为5.0,温度30 ℃,转速140 r/min。在此条件下,菌株MY-P-07发酵48 h酶活力达到0392 μmol/(min·mL)。  相似文献   

3.
从8株红曲霉中筛选出红曲霉MQ7作为高产糖化酶和酸性蛋白酶的供试菌株,采用固态发酵方法测定在不同发酵温度、底物料液比、大米和麸皮比例条件下的产酶情况.利用正交实验优化固态发酵产酶过程,确定该菌株产酶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0,℃,底物料液比(g∶mL)20∶25,大米麸皮比例(g∶g)17∶3.在此条件下,糖化酶活力达1,641.69,U/g,酸性蛋白酶活力达151.09,U/g.同时研究了NaCl含量对红曲霉酶活力的抑制作用,当NaCl质量分数达到18.92%时,红曲霉MQ7产糖化酶活力下降64.8%,酸性蛋白酶活力下降85.6%.  相似文献   

4.
从土壤中分离到1株植酸酶高产菌株Pe0,初步鉴定为米曲霉.为了提高植酸酶活力,对Pe0菌株分别进行紫外线和亚硝基胍诱变处理,经初筛、复筛、遗传稳定性能检测,得到1株酶活相对较高、性状相对稳定的菌株Pe2#,酶活稳定在10.66U/mL,较原始菌株提高到3.34倍.另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适接种量为4%,最适pH为5.5,最适培养时间为6.5d.在此基础上进行培养基正交优化,结果表明:葡萄糖质量浓度为25g/L,蛋白胨质量浓度为4g/L,(NH4)2SO4质量浓度为2g/L,MgSO4.7H2O质量浓度为0.1g/L时所得菌株产酶活力最高.  相似文献   

5.
陈艳红        杨帆  肖安风        倪辉        朱艳冰        蔡慧农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184-190
对产微球茎菌(Microbulbifer sp.)ALW1发酵产褐藻胶裂解酶5 L罐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建立褐藻胶裂解酶的高产发酵工艺。结果表明:海藻酸钠质量浓度为1 g/L时效果最好,浓度减半或加倍都会使酶活力下降;25 ℃比20 ℃更利于产酶;pH值控制在7.5时比自然条件下发酵产酶高峰提前,产酶量变化不大;在此基础上,对罐上工艺进行中试放大,20 L发酵罐酶活力最高为57.0 U/mL,200 L罐酶活力最高为43.5 U/mL,500 L罐酶活力最高为38.3 U/mL,分别是小试水平的39.6%、30.2%、26.5%。  相似文献   

6.
黑曲霉的紫外诱变及其液体发酵产木聚糖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曲霉A,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诱变处理,采用平板培养筛选,获得一产木聚糖酶活力高的茵株.实验通过氮源含量,碳源含量,培养基含量和发酵时间对液体发酵产木聚糖酶的影响分析,得出产木聚糖酶的最优条件,即培养时间60 h,接种量5 mL细胞浓度为5×10°个/mL孢子悬液,温度为28℃,氮源质量浓度4 g/L,底物量为0.55 g,培养液70 mL,此条件下生产的木聚糖酶活力可达到58.305 u/mL.  相似文献   

7.
从传统乳制品中筛选到2株高产α-半乳糖苷酶的菌株,经菌株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为发酵乳酸杆菌和长双歧杆菌,并命名为LB21和KLDS2.0509。同时研究了2株菌在豆乳中的酶活力、产酸性能、棉子糖降解能力和蛋白水解能力。菌株LB21和KLDS2.0509表现出不同的α-半乳糖苷酶活力,其最高酶活力分别为26.8U/mL和31.5U/mL,发酵终点pH分别为5.1和5.0,两者均能有效地降解棉子糖,蛋白水解能力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的目的是从生态环境独特而复杂的西藏林芝地区的土壤样品中挖掘所蕴藏的特殊淀粉酶微生物资源.采用淀粉酶功能筛选的方法获得一株低温碱性淀粉酶生产菌株,编号为3F1.其酶活最适条件为10℃、pH 10.2.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法鉴定该菌株为蕈状芽孢杆菌(Bacillus mycoides),并将其命名为Bm3F1.通过发酵条件的逐步优化,最终确定其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培养基中添加1.5%可溶性淀粉,培养基初始pH 7.2,装液量10 mL/250 mL,菌体接种量9.0%,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18 h,经优化后可将菌株的酶活提升至13.58 U/mL.表明从西藏林芝地区分离的Bm3F1具有在低温和碱性条件下产较高酶活淀粉酶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高温大曲中筛选产纤维素酶的耐高温芽孢杆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高温大曲中筛选出产纤维素酶的芽孢杆菌1株,进行形态特征、生化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子鉴定,该菌株鉴定为Bacillus cereusFrankland.对该菌株进行产酶摇瓶液体发酵,测定其内切纤维素酶活力和外切纤维素酶活力分别为260.32,87.22u.mL-1,对该菌株进行产酶固态发酵,测定其内切纤维素酶活力和外切纤维素酶活力分别为556.64,121.47u.mL-1.酶的稳定性实验显示该菌株产纤维素酶在60℃以下和在pH4~8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固态发酵产酶培养基,优化后测定纤维素酶活提高至1 643.27u.mL-1.  相似文献   

10.
为构建1株产中性蛋白酶的工程菌株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以中性蛋白酶工业生产菌株枯草芽孢杆菌AS1.398的基因组为模板,采用PCR技术扩增获得中性蛋白酶基因npr,与高拷贝质粒pWB980连接并转入蛋白酶缺陷型菌株枯草芽孢杆菌WB600中得到重组工程菌WB600/pWB980-npr.在初筛平板上工程菌蛋白酶活力明显高于工业生产菌AS1.398,工程菌发酵活力可达1,398.3,U/mL.通过对其发酵工艺进一步优化,在接种量5%、装液量100,mL/500,mL、摇床转速180,r/min、温度34,℃的条件下发酵48,h,发酵液的酶活力可达2,487.5,U/mL,比优化前提高了78%.  相似文献   

11.
果米双菌共酵制造苹果醋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苹果、大米为原料,探讨快速生产苹果醋的工艺.酒精发酵的最佳关键技术条件:质量比为l∶1的苹果汁和大米糖化液的总糖浓度调整到13°Bx,加入0.15%(NH4)2SO4、0.15%KH2PO4、0.1%MgSO4,灭菌后25.5℃培养,酵母发酵最佳周期为100 h,可生产出酒精度为8.0%的酒精液.醋酸发酵的最佳关键技术条件:发酵初始酒精度为5.5%,接种量为7%(先接醋酸菌DT-2 4.2%,后接AD1为2.8%),培养温度28℃,摇瓶转速120 r/min,初始pH 5.5,发酵时间为6 d,苹果醋发酵过程中理想的加糖方式为分次加糖,产品质量和口感最佳.采用双菌共酵生产苹果醋,为苹果醋的生产提供更为广泛的原料来源,降低了生产成本,保证了苹果醋的风味和营养.  相似文献   

12.
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将多种微生物进行混合培养,可以获得人们所需的多种产品,同时也有利于开展生态学的研究。目前,利用微生物混合培养的方式,主要应用于食品工业进行传统酿造及酸乳、饮料等的生产。本文同时对单细胞蛋白生产、联合固氮、提高有机酸与氨基酸产量、生态学等方面也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红枣汁经果胶酶降解后,经过酵母发酵和醋酸发酵两个阶段制成红枣果醋工艺,以及通过在整个发酵过程中红枣汁中主要物质的浓度变化,摸索红枣汁自然发酵制作果醋的最优工艺条件.从腐烂的苹果中划线分离出3株酵母茵和3株醋酸菌,并在摄像显微镜下做初步的形态鉴定后,并以此作为发酵菌种,研究不同温度、接种量、不同发酵时间对酒精度、还原糖、总糖、酸度影响.结果表明酒精发酵最适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5天,接种量为3%;醋酸发酵最适温度34℃,发酵时间为5天,接种量为10%.  相似文献   

14.
取自云南红酒厂的酒精废醪液经固液分离后,在恒温30℃下,滤液分别采用批量发酵工艺和半连续工艺进行了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发酵滞留时间为15d,原料产气率为0.23m3/kgCOD;24d后,批量发酵的产气量与COD降解间的关系为:245L/kgCODremoved,COD降解率为85.24%;半连续发酵的产气量与COD降解间的关系为:285L/kgCODremoved,COD降解率为69.79%.  相似文献   

15.
上面发酵和下面发酵小麦啤酒发酵过程的差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比较上面发酵型和下面发酵型小麦啤酒发酵过程的变化差别,在100L啤酒设备上对两种啤酒发酵过程中影响啤酒品质的各个理化指标进行了跟踪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上面发酵法的总酸含量和双乙酰峰值高于下面发酵法;α-氨基氮含量和pH值总体低于下面发酵法;两种发酵工艺的酒精度以及糖度值的差别较小,所有指标的测定值都在正常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6.
不同条件对黑木耳液体深层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得到更多的发酵产物,采用单因子分析和正交实验,对黑木耳深层液体发酵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并得到了适合液体发酵的最佳条件搭配,即接种量8%,初始pH 5.0,培养温度28℃,摇床转速160 r/min.实验结果表明:在这些条件搭配下进行黑木耳深层发酵,所得的生物量和总多糖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果粮醋的醋酸发酵工艺, 用实验证明双醋酸菌的醋酸发酵优于一次加入发酵法和补水发酵法; 液态发酵法果粮醋优于固态发酵果粮醋。  相似文献   

18.
L-缬氨酸补料分批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批式发酵优化条件基础上,通过对流加补料方式、补料速度等发酵过程的各种参数,包括产酸率、转化率、发酵周期等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确定了L-缬氨酸补料分批发酵的优化条件。在最优补料分批发酵条件下,L-缬氨酸产量达52.45g/L,糖酸转化率达34.97%,结果明显优于分批培养。  相似文献   

19.
对补料方式、补料速度等发酵过程的各种参数,以及产酸率、转化率、发酵周期等的影响和补料分批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L-亮氨酸补料分批发酵的最优条件。在最优补料分批发酵条件下,10L罐L-亮氨酸产量达29.47g/L,糖酸转化率达21.47%,结果明显优于分批发酵。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在进行乙醇连续发酵时,利用反渗透法(RO法)和渗透气化分离法(PV法)进行组合,对发酵液中的乙醇进行分离时,每隔一定时间将循环发酵液排放一部分,再补加相同量的新鲜培养液,在连续72小时的发酵实验过程中,发酵温度为30℃,发酵液酒精浓度稳定在7%(wt)左右,透过液乙醇浓度也基本稳定在98%(wt)以上,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