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银行业信用风险冲击和传染是金融危机的重要导火索之一,而金融危机的加深导致流动性风险冲击会进一步加剧银行业风险.基于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的50家代表性银行的同业债权债务关系,通过最大熵方法构建了阈值过滤后的银行业双边同业资产-负债关联网络,进一步在完全网络和"核心-边缘"网络下分别模拟了信用风险单冲击以及信用和流动风险双冲击叠加下的银行业风险传染路径、波及范围和程度.结果发现,第一,从风险易感染程度来看,农村商业银行最高,而大型商业银行最低,从风险破坏程度来看,处于网络中心、资产规模大的银行更强;第二,当信用、流动风险二维冲击时,风险传染效将增强,传染阈值也会相应降低;第三,长周期银行业拆借网络分析发现过滤后的中国银行业网络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当市场从完全网络变为核心-边缘网络时,银行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会有所下降.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提供建议,而且可以为监管机构风险监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由于中国尚未爆发过银行业危机,因而如何测度银行体系风险是一个挑战。使用KMV模型测度的违约概率作为中国银行体系风险的指标。使用所测度的违约概率估算商业银行对1年、2年、5年和10年国债收益率的利率风险敞口。在此基础上研究商业银行利率衍生工具的运用是否降低了利率风险敞口。结论表明,利率衍生工具名义价值越高,利率风险敞口越低,但各个商业银行表现并不一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降低利率风险敞口的表现略差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构建包含银行破产机制和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冲击的DSGE模型,并基于带有随机波动率的货币政策规则测度了我国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进一步从微观银行层面探讨了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和信贷活动的影响,并运用SVAR模型分析了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宏观信贷风险和实体经济活动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1)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会增加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进而加大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2)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冲击会抑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3)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冲击会通过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进而对实体经济活动带来紧缩效应.本文的研究对于我国央行优化货币政策调控以防范金融风险,推进“稳金融”和“稳预期”等工作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
考察资不抵债与流动枯竭叠加作用下,银行债务违约、流动性挤兑和资产减值抛售相互渗透、相互强化的系统性风险多渠道形成机制,动态模拟房地产贷款违约冲击下的风险传染演化过程.对2012-2020年我国38家银行进行研究发现:第一,银行体系能充分吸收房地产贷款违约初始冲击,系统性风险主要产生于银行去杠杆行为导致的多渠道风险传染过程中.资产减值抛售对系统性风险影响较大,债务违约和流动性挤兑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较小.第二,资不抵债与流动性枯竭是银行风险传染的主要形式,两者的叠加效应持续放大系统性风险.银行体系流动性枯竭较资不抵债更突出,但前者影响呈下降趋势,后者逐年凸显.第三,系统性风险释放在重度冲击下呈现“即时性”,中度冲击下呈现“延续性”,轻度冲击下呈现“自我恢复”特征.第四,银行体系风险类型趋于复杂化,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更容易出现流动性枯竭与资不抵债双重风险,且两者脆弱性和风险贡献度更突出;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多表现为双重风险或单一风险.基于研究结论,为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防范及金融监管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也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风险.深入研究影子银行的风险传导机制,提出适当的监管对策,适时化解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有向无环图(directed acyclic graph,DAG)的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tructural vector autoregression,SVAR)及脉冲响应,本文对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货币供给、证券/债券市场、房地产、宏观经济之间的风险动态传导进行了合理测度,从货币政策、资产价格和实体经济三种传递渠道,深入探讨了影子银行的风险传递.研究结果表明,无论短期还是长期行为,影子银行的风险主要受到货币政策渠道的影响,它可在一定程度上放大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且当商业银行受到一定的风险冲击时,影子银行遭受风险的概率也相应增加.从短期行为分析,影子银行的风险会通过汇率向实体经济进行传递,而在长期方面,影子银行的风险则会通过资产价格渠道传染到债券市场.  相似文献   

6.
数字经济时代,我国银行业竞争格局正经历巨大变革,数字技术深刻影响着银行的业务模式和发展水平.本文基于大数据与传统数据融合的视角,利用因子分析法测度我国120家商业银行2009–2019年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然后利用核密度估计、空间面板杜宾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视角考察我国商业银行数字金融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银行数字金融发展的地区差异演变规律及其来源.最后考察了银行数字金融水平与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数字金融水平随着时间推移呈现极化差异.在东部地区,银行数字金融与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之间具有相互促进效应,而在东北部地区则会产生抑制效应;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两者没有明显的互动效应.本研究丰富了数字金融水平测度的构建体系,为揭示我国商业银行数字金融发展差异状况、探索与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协同提升对策提供了重要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7.
宏观经济冲击引致的风险将通过实体和金融领域之间的联系蔓延至金融体系,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首先构建了包含家庭、企业和银行部门的两期一般均衡模型,揭示宏观经济冲击下银企风险的传导和联动;在此基础上,选取了2017-2020年中国上市银行及其借贷关联企业的微观数据作为样本,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实证检验了宏观经济冲击、企业杠杆与银行风险三者的关系.结果表明:1)企业杠杆增加会显著推升信贷关联银行的风险水平;2)宏观经济冲击会进一步强化企业杠杆上升对银行风险的推升作用;3)宏观经济冲击下企业杠杆增加对银行风险的推升效果存在异质性,在股份制银行、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中尤为明显.此外,宏观经济冲击下企业杠杆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对银行风险分布的50%及以下分位数存在显著影响且越趋于左尾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基于我国经济现实,放松企业同质性(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和"完美银行"的隐含假设,将国有、民营的"二元"信贷错配和商业银行脆弱性特征引入带有金融加速器效应的DNK-DSGE模型.模拟结果表明,随着金融市场约束条件的不同,金融加速器效应存在显著性差异.由于放松了"完美银行"假设,外界微小冲击通过企业资产负债表和银行资产负债表双重扩大(收缩)机制,使得金融加速器效应更加显著,又由于我国典型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二元"信贷错配的存在,造成了我国整体外部融资风险升水的杠杆率弹性被低估,对金融加速器效应又具有一定的冲抵效应.模拟结果还表明,信贷错配和商业银行脆弱性特征叠加的外部冲击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其货币政策对调控通货膨胀效果最好,对调控总产出效果欠佳.同时其外部冲击具有传递性和持续性,并且这种持续性会延长1~2个季度.本研究可为宏观调控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系统性层面的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研究.在构建监管当局与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中国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基于CoVaR和CCA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货币政策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承担的影响以及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协调.结果发现:1)宽松的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以及高杠杆会显著提高银行系统性风险承担;2)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双支柱的"紧紧"组合对降低系统性风险的政策效果比"紧松"组合更优,利率政策对银行杠杆的关注不足,通过紧缩的利率政策去银行杠杆可能无效;3)利用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限制系统性风险在危机时期可能是无效的,对大型银行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根据系统性关联度的定义,使用不对称CoVaR方法,对我国单个银行与银行体系之间的系统性关联度和任意两个银行间的系统性关联度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体系的系统性关联度存在不对称性,使用不对称CoVaR方法重新估算我国银行体系的系统性关联度能为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甄别和银行间系统性风险溢出的评估提供依据.进一步地,探讨出上述两种系统性关联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银行自身的特征变量,如贷款总额,股本,留存收益等.基于此,为我国银行业监管者提升银行风险监管水平和银行管理者制定准确的风险控制体系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11.
防范及化解跨境资本流动对银行业的冲击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银行风险承担模型,构建了跨境资本流动与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局部均衡模型,并选取2010–2020年中国163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对跨境资本流动对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跨境资本流动对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具有抑制作用.相对于国有银行与城农商行,跨境资本流动对股份制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抑制力度更大. 2)存贷比约束与信贷配给在跨境资本流动与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关系中承担着双重中介作用,跨境资本流动主要通过加大存贷比约束及提高信贷配给规模渠道来抑制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跨境资本流动-存贷比约束/信贷配给-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传导渠道均有效.3)汇率政策不确定性与银行业景气度对两者关系均存在正向调节作用,汇率政策不确定性与银行业景气度的提高均会加剧跨境资本流动对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抑制作用. 4)针对跨境资本不同流向的研究发现,跨境资本流入规模加大会降低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水平,跨境资本流出规模加大会助推银行...  相似文献   

12.
针对金融机构交通投资规划中的资源配置优化问题,基于某大型商业银行交通金融实际业务数据,从考虑行业风险集中度和区域差异两个维度构建量化模型,测算环境指标变化对交通投资绩效的影响,预测交通行业各子系统的存款贡献率,建立交通投资的综合规划模型,提出基于行业集中度的新增资源分配策略和交通金融区域差异化发展策略.结论表明,外部中观环境与某银行交通金融子系统绩效存在相关关系,不同时期各子行业的贡献率存在差异,交通投资资源应向环境良好的地区集聚.统筹规划改善了银行交通金融业务的流动性风险防控和资源供给,实现了对交通金融资产负债表的主动管理.研究结论可以为金融机构交通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资本充足率监管对银行风险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银行持续经营的动态特征,研究了资本充足率监管影响商业银行风险行为的内在机理,并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实施后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银行最优决策的风险资产占比是资本金比例的减函数,监管机构通过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可以影响银行的信贷风险偏好,降低银行风险行为的动机;<办法>实施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变动与风险变动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提高资本比例可以显著影响银行风险行为.  相似文献   

14.
在代际交叠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分权体制下中央和区域政府公共教育投入的动态博弈模型,探讨了存在区域不平衡情形下两级政府公共教育投入分担及其对区域差距演变的影响.分析显示,中央政府是否应进行公共教育投入依赖于区域差距的程度,但二者并不呈单调正相关关系,同时导出并分析了在区域差距程度的不同范围下中央和区域政府的均衡教育投入分担,并进一步据此探讨了差距的演变趋势.最后,结合我国实际,讨论了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5.
企业违约风险制约着中国区域碳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亟需寻求风险阻断策略.本文从系统动力学视角出发,运用元胞自动机模型定量化度量了中国区域碳市场内不同类型企业违约风险,然后引入信誉水平和奖惩分担的信任治理规则,构建了违约风险阻断决策模型,探讨了有效控制中国区域碳市场事后违约风险暴露的价格调整幅度和奖惩额度区间。研究表明:基于信任治理的奖惩分担和价格调整策略是控制中国区域碳市场违约风险传染的有效手段,进一步印证了Carson等人关于信任治理的相关结论,也为中国碳市场稳定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重大自然灾害往往伴随一些二次灾害的发生,如地质结构发生变化导致道路损坏、建筑坍塌.在自然灾害频发的环境下,考虑二次灾害的应急物资调度尤为重要.突发事件的不可预见性以及应急救援过程中受灾程度信息的难以精确度量,导致受灾点需求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本文创新性地将二次灾害中供应点的失效风险纳入研究,并考虑受灾点服务时间,探讨应急...  相似文献   

17.
金融科技是赋能银行创新改革的关键.本文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收集城市金融科技专利数据,创新构建城市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指标,并基于2013-2018年中国148家商业银行的微观面板数据,定量考察城市金融科技发展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金融科技发展赋能银行显著降低风险水平,且这一赋能效应对中小银行的影响更为显著.为控制内生性问题,本文选取“金融科技”主题类关键词获得城市层面的百度新闻数作为工具变量,实证结果依旧显著.主要发现在替换代理变量定义方法,控制空间溢出效应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赋能通过减缓信息不对称,促进业务边际拓展和增强风险应对能力等渠道实现银行风险降低的作用;同时,市场监管能力的提高和城市居民征信意识的增强均可以进一步提升金融科技的风险管理赋能效应.在商业银行布局金融科技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全面识别金融科技赋能银行风险管理的经济后果及其内在影响机制,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根据系统性风险定义,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出发,利用尾部依赖来对系统性风险进行度量.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银行业、证券业以及保险业存在系统性风险,且银行业、证券业以及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呈现出了共性:经济下行时期系统性风险大于经济上行时期系统性风险. 进一步,本文分别对银行业、证券业以及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存在的原因展开分析,并从系统流动性、杠杆率和公允价值计量对经济下行系统性风险增强提供了解释,认为流动性风险传导是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原因. 基于此,对金融业体系建立动态拨备制度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9.
信用担保是伴随着银行商业化改革以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而产生的,与银行金融机构有着天然的、紧密的联系。实践证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信用担保机构的建立有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分担银行的信贷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应积极通过与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来化解对中小企业信贷的风险。本文通过构建非线性数理模型,探讨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实现双赢合作的条件与方式。  相似文献   

20.
自银行业改革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速度逐渐加快,商业银行在其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本文从理论角度证明了具有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的大型商业银行应该利用其市场影响力推动经济中投资意愿较低的企业进行投资,进而达到经济的整体最优.实证结果显示,自银行业实行改革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促进产业增长效率的改进与提高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如信贷资金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不足,对行业增长率无明显促进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行业的垄断等;战略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获得的银行信贷融资支持依然非常有限,其中长期贷款的信贷支持方面尤为薄弱.若要发挥商业银行对行业结构的催化与孵化作用,就必须区分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置能力,以做到分工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