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侵害问题是公司治理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测算控制权私人收益可以了解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程度。对我国控制权私利进行了度量,在限售股解禁背景下,检验了限售股解禁给控股股东所带来的市场预期收益与控制权私利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同时对控制权私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发现:公司盈利水平、公司规模、股权制衡度与控制权私有收益负相关,非流通股溢价倍数、公司负债率、股权转让比例、股权离散度与控制权私有收益正相关;流通股规模可能并不是影响控制权私人收益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全流通条件下,国有股权转让和上市公司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推进和全流通时代的到来,大股东倾向于通过注入优质资产来提升上市公司的财富协同效应、盈利预期和股票价格,而在锁定期结束后,大股东将可能重新表现出隧道行为。探讨了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的协同效应、紧箍咒效应,以及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后股权分置时代,优质资产注入对大股东、中小股东和整个社会的财富产生积极的影响,注入资产的优质程度越高,上市公司在资本配置过程中产生的协同效应就越大。②由于大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限售股解禁后,大股东将会通过隧道行为侵害上市公司的财富,高质量的资产注入将为解禁后的大股东带来更多的收益。因此,后股权分置时代大股东的资产注入行为本质上还是为自身利益服务的,当限售股的锁定期结束后,套在大股东头上的"紧箍咒"消失,大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将会重新出现。  相似文献   

3.
如何在维护投资者利益,保持市场稳定基础上解决解禁后的限售股减持的市场压力,是管理层及市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从股票流动性、投资机会和信息获取的角度,运用金融期权理论建立了限售股大额减持价格模型,分析了减持的临界条件。通过与金融期权的映称关系,设计解禁者和机构投资者各自的价值函数,运用极大值原理建立联合目标下的最优减持价格方程。研究表明:限售股大额减持不能采用均衡市场条件下的定价方法,应结合市场的流动性溢价特性,提出对机构投资者的激励策略,在市场各主体利益均衡框架下实施减持方案。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07-2016年我国非金融类国有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混合所有制对国有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混合所有制促进了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即股东股份比例多样化能够显著地提升国有企业研发投入.进一步研究发现,与集体股东和外资股东相比,私有股东更能提高国有企业研发投入;与地方国企相比,混合所有制对中央国企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此外,混合所有制能够提升国有企业管理层薪酬与业绩敏感性,改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本文的研究发现为评价混合所有制、推动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也为推动国有企业研发投入提供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本挖掘技术,对上市公司年报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D&A)内容进行文本分析,从文本相似度、文本可读性、文本语调以及管理层预期的角度构建了MD&A评价体系。通过构建代价敏感GBDT(csGBDT)模型,考察多维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指标对企业违约预测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对企业违约状态有重要影响的MD&A指标及其对违约状态作用的边际效应。研究表明:MD&A指标可以作为替代性数据源准确预测上市公司违约状态;MD&A指标相比传统违约预测变量的预测效果较差;MD&A指标在传统违约判别指标基础上提供了额外的信息含量;csGBDT模型显著提高了对企业(尤其是对违约企业)的判别能力,在违约预测的大数据方法中具有明显优势。在众多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指标中,对企业违约有重要影响的MD&A指标依次为:与前一年相比文本相似度、词汇总量、情感语调2、词汇总量/句子数量、情感语调1和管理层是否发出业绩预测。本文将企业违约预测的研究边界从结构化数据拓展到非结构化文本数据,有助于抑制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企业违约风险。  相似文献   

6.
股权质押逐渐成为控股股东的融资渠道,由此产生的控制权转移风险影响了企业创新活动.以2013~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股权质押与企业创新的关系,构建了"股权质押-管理层风险偏好-创新成效"的研究路线.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得出: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会抑制企业的滞后一期实质性创新,但对滞后一期策略性创新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上市企业财务困境预测问题,构造了一个多分类器集成学习模型,挖掘企业并购重组事件(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A)以及年报中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anagement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MD&A),应用文本分析技术研究其能否提供增量信息,以及新特征的信息价值.研究结果表明,新模型在预测准确度(area under curve, AUC)与识别能力(true positive rate, TPR)上均显著优于基准模型;企业财务数据、M&A, MD&A等的多源异构特征,都帮助该模型获得更佳的预测效果;基于MD&A的文本情感挖掘发现,管理层语调越消极悲观,其企业越易于陷入财务困境;频繁发生M&A事件更易使企业趋于陷入财务困境; MD&A中语调夸大将不利于模型预测的准确性,但大规模M&A会削弱这种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股权激励、信息操纵与内部监控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虑到股权激励是一把"双刃剑",既激励经理努力工作,叉激发经理进行信息操纵,本文建立了一个包括信息操纵与内部监控的股权激励合同模型.模型解的分析结果证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与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密切相关;资本市场的有效性越弱,经理信息操纵的程度越大,应该给予经理更少的股权份额;资本市场的有效性越弱或股权激励的强度越大,股东就越应该加强内部监控并加大惩罚力度;增强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及加强内部监控能够有效地降低经理信息操纵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采用1995~2003年所有被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股市和财务数据,计算并分析了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事件前后,公司投资者在短、长期获得的累积反常收益以及公司财务业绩的变化.短期内,投资者获得的日平均收益为0.132 7%,说明外资并购发生时投资者普遍持有乐观预期;而长期来看,显著为负的累积反常收益表明并购的长期股市效应不理想.股市累积反常收益率的变化趋势与财务指标中的从"净利润/总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两个指标的同期吻合度较高;与"主营业务利润/总资产"和"每股受益"两个指标的变化趋势相背离.表明投资者更关注上市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而不够重视上市公司盈利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寿命普遍较短,容易陷入财务困境.研究中小企业业绩转向,有助于其重获生长能力.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选取1998~2007年发生业绩转向的96家中小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显性利益与公司业绩转向成功的关系进行了二元逻辑回归分析.通过逐步引入各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显性利益,研究发现:在仅考虑非财务类利益相关者的情况下,满足与企业关系更紧密的利益相关者的显性利益的业绩专项更容易取得成功;在考虑所有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情况下,来自财务类的股东、债权人和非财务类的管理层的显性利益则更为重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他们的显性利益越得到满足,转向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1.
利用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2008~2018年的数据,检验了异常资产出售损益对审计师出具非标审计意见倾向的影响。结果发现,较高的异常资产出售损益会显著提高公司收到非标审计意见的概率,且这一作用仅存在于盈余操纵嫌疑较大、盈利能力较弱以及市场竞争地位较低的公司样本中。这表明,审计师会通过更谨慎地出具审计意见来应对客户异常资产出售行为蕴含的风险。此外,异常资产出售损益会降低公司盈余质量、损害未来经营业绩并增加业绩波动性,这些可能是异常资产出售行为影响审计意见决策的内在机制。进一步检验发现,异常资产出售损益对非标审计意见的正向作用仅存在于公司通过资产出售获得了超额收益的情况下。研究从资产出售操控的角度拓展了审计师对客户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反应的文献,并丰富了中国背景下公司资产出售行为经济后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管理层激励对公司效率影响的随机前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2001年至2006年间的中国家用电器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随机前沿模型从内外部两方面实证分析了管理层激励对公司效率的影响.首先,估计结果未能证实管理层持股显著有利于公司效率.其次,估计结果发现管理层薪酬与公司效率之间存在积极显著的联系.这表明现阶段我国家用电器行业中,正式化薪酬比持股具有更好的实际激励效果.最后,在外部激励中,来自于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这两种外部压力都显著有利于于公司效率增进;其中,资本市场压力的激励效果相对明显一些.  相似文献   

13.
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判别股指期货被操纵的可能性,将股指期货是否被操纵的问题转化为根据一定时期内股指期货市场的波动性以及流动性指标计算股指期货在一定时间内被操纵的概率,建立了股指期货操纵事件的预警模型.选取香港恒生指数期货操纵时段和对应的非操纵时段,进行了预警模型的实证检验,证明了该模型可以对股指期货操纵事件起到较好的预警作用.研究发现,在股指期货市场中,操纵期与非操纵期的交易量和空盘量显著不同,而反映市场波动性的收益率指标的变化并不显著,对操纵行为是否发生可以使用空盘量和交易量构建模型进行判别.Logistic模型可以很好的识别股指期货市场上的操纵行为,在进入操纵期以后,根据模型计算出的操纵事件的发生概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现有关于A股市场股权质押的研究多为实证分析,但言人人殊,且与海外市场的发现存在不一致.鉴于此,本文在无其它外部融资渠道的假设下,通过分析股权质押与内部占用两种融资方式的替代效应与潜在风险,提出了一个探讨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动机与经济后果的理论分析框架.除兼容解释已有大部分实证发现之外,我们还证明:1)股权质押可提高控股股东的投资效率并降低其内部占用动机,从而缓解上市公司的代理问题,提升公司估值,增进投资者和社会整体的福利;2)随着质押比例的上升,控股股东的内部占用动机增强,致使公司估值下降,其行为也会随之改变;3)在此过程中,利率、质押率与市场估值的作用正负相异.拓展分析发现:4)股份减持是相对成本最高的融资方式,传递的信号也最负面.总之,股权质押拓展了控股股东的融资渠道,并对上市公司的代理问题、估值以及决策等产生了非线性非单调的影响;其中质押比例是关键,质押政策和市场环境等因素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微信作为社交媒体代表,应用事件研究法分析了2012年–2018年民间财经公众号发布的股票推荐文章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结果发现:1)股票在文章发布当天的异常收益显著为正,随即迅速跌落至负值,相应的累计异常收益反转表现支持了价格压力假说.2)股票被不同文章重复报道次数越多,异常收益越高. 3)股票的报道内容字数越少,异常收益越高.另外,公众号对股票的报道次数和报道内容字数越多,表明媒体对该股票的关注越高,然而本文在观察两种分组下的市场表现差异中发现报道次数增多会增强投资者关注,而报道内容字数减少才会增强投资者关注,一定程度上说明投资者关注而非媒体关注才是引发市场异常收益的直接原因,为投资者有限注意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6.
银行贷款在我国企业的外部融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贷款续新"政策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继续获得银行贷款以支持企业的正常运营.选用中国2004--2008年A股沪市非金融类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政治关联、经营业绩与银行贷款续新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的政治关联确实为企业融资带来了便利.相对于业绩好的企业而言, 业绩差的企业反而获得了更多的贷款续新.还发现企业的政治关联作用能够很好的提高经营业绩,且业绩较好的公司更能发挥出“政治关联"带来的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17.
不同盈余管理手段对于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使用财务指标度量业绩,用未来业绩对于当年业绩和盈余管理的度量进行回归,通过检验盈余管理的度量前的系数的正负号和显著性来检验不同的盈余管理手段对于公司未来业绩的影响的方向和程度.发现两种手段的调增盈余行为都对公司业绩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而使用非主营业务ROE进行的盈余管理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与市场表现关系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事件研究的方法考察了国内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前后股价的变化,分析市场对这些事件的反应.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认可由协议转让的方式进行的控制权转移将提高公司的业绩.同时我们发现,控制权转移事件普遍有信息提前泄漏的迹象,反映出我们在信息披露和内幕交易监管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我国2010–2019年高科技企业数据,按照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相对比例关系衡量企业创新策略,实证检验了业绩型股权激励行权业绩条件对企业创新策略的影响.结果显示,行权业绩条件越严格,企业越倾向于选择技术引进策略.对股权激励契约条款交互作用的研究发现,股权激励的强度越大、行权有效期越短以及授予限制性股票的上市公司更能发挥行权业绩条件对技术引进策略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指出,业绩型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策略的影响在信息不对称水平高、代理问题严重、两权分离度高的企业中更显著.本文研究拓展了最优契约理论,分析了高管选择不同创新策略的内在逻辑,丰富了业绩型股权激励经济后果的相关文献,也为高科技企业优化股权激励方案、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提供了政策建议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为避免股权被平仓的风险,控股股东质押股权后应该有动机降低股价波动风险,现有文献对此虽有探讨,但结论并不一致,而且对具体机制的探讨也不清楚.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企业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股价波动负相关关系及其具体机制与路径,并选取2007年到2021年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后,公司的股价波动确实显著降低;为了维持短期股价稳定,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质押股权后,会增加公司高管的短期薪酬,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比重;高管激励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股价波动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控股股东进行股权质押对股价波动的平滑作用并不是通过提高公司业绩能力和盈余管理水平,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和大股东掏空来实现的.异质性结果也说明了非国有控股的上市企业对控股股东进行股权质押的行为都更为敏感.本文探究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股价波动的作用及其机理,从理论上对股价波动文献进行了补充,并为外部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提出相应建议,对提升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效率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