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户与社交机器人的情感互动是当前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对此问题的研究中,逐渐呈现出“实体论”与“关系论”两种进路,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共同致力于解决社交机器人情感真实性的伦理价值问题。其中,“实体论”进路否认社交机器人情感的真实性,并通过论证推动或维持用户与社交机器人进行情感互动行为的非正当性,认为社交机器人的情感对用户是不善的,应该在伦理上受到限制。而“关系论”进路则肯定了社交机器人情感的真实性,其通过论证用户与社交机器人情感互动的结果善,认为该行为可以在伦理上被接受。两种进路虽然在伦理价值的分析对象、分析方法和证成目标上不尽相同,但二者具有共同的理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相互嵌入、互为补充的关系。此种关系的揭示,不仅可以为协调两种进路之争提供参考,而且有助于深入认识社交机器人情感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2.
苗苗 《科学大观园》2014,(12):70-71
正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西方人对研制武装机器人的想法一直心存疑虑,尽管经过几十年的研发,西方并没有部署任何武装机器人。此外,研制和使用武装机器人遭到人权组织的强烈反对,意味着不可能在会被部署。相比之下,俄罗斯人对武装机器人并没任何顾虑。2014年3月,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的德米特里·安德烈耶夫宣布将在5个弹道导弹基地部署武装机器人,负责保护基地的安全。这些机器人会在没有人类参与的情况下发现和摧毁目标。安德烈耶夫表示  相似文献   

3.
园文 《科学大观园》2011,(24):74-74
本田类人机器人阿西莫变得越发先进,它奔跑的速度不但超过以往,还能够在不平坦的表面保持平衡,此外,这款孩子般的机器人变得更加灵活,智商也超过以往。阿西莫问世于2000年,一些批评人士认为这款机器人目前几乎没有任何应用价值。但2011年11月8日,  相似文献   

4.
我,机器人     
剧情简介:公元2035年,智能型机器人已被人类广泛利用。作为最好的生产工具和人类伙伴,机器人在各个领域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由于众所周知的机器人“三大安全法则”的限制,人类对这些能够胜任各种工作且毫无怨言的伙伴充满信任,它们中的很多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个家庭的组成成员。总部位于芝加哥的USR公司开发出更先进的NS-5型超能机器人,并计划达到平均每5人便可拥有1个。然而就在新产品上市前夕,机器人的创造者阿尔弗莱德·朗宁博士却在公司内离奇自杀。  相似文献   

5.
从古汉语来看,“潟”表盐碱地之意。古代没有严格的字形规范,常常会出现书写者弃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的情况,古代常将“潟”写作“泻(瀉)”“舄”“舃”。从现状来看,潟湖实际上是海岸带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潟湖”与“潟”字之义密切相关,而与“泻”义无涉,“泻湖”应作“潟湖”。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说的“科学革命”,实际上指的是“基础科学革命”;应用科学对于科学、应用科学革命对于科学革命像是个婢女,处于从属的、被掩盖的和被漠视的地位;这实际上为近现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脱节,以及为基础科学的大部分成果很难或几乎不可能转化为生产力,埋下了隐患。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就排列表明,历次应用科学革命之后实际上都发生过应用科学的革命性发展,因而导致历次技术革命的发端,只是由于“婢女”被漠视,才使人感到科学与技术、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之间的关系好像断了线。文章根据搜集到的大量历史事实,加以排列,认为不论从历史事实还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逻辑关系考虑,都应该将这个空缺补上。为此,提出了应用科学革命与基础科学革命的区别、应用科学革命的必要性、应用科学革命的范式结构和历史分期。从这个观点出发,可以看到:过去所谓的“科学革命”实际上是基础科学的发展和变革的产物;世界科学中心在国家间的转移经常是由应用科学的发展和变革引起的;所谓“大国崛起”不过是产业革命发展的阶段性变革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正>据国外媒体报道,长有人类皮肤与肌肉的机器人听上去颇像恐怖电影中的情节。但牛津大学研究人员预测,这种机器人很快便可运用于医学研究。长有“血肉之躯”的机器人或可用来培育人体组织,供伤员和老年人之用。研究人员以长有“人类”骨骼、筋腱与皮肤的Eccerobot机器人为例,解释未来如何用机器人培育真正的人体组织。仿照人类打造的机器人更适宜用来培植人体组织,研究人员表示:“类人型机器人在过去十年里取得了令人激动的进步。值得一提的是,拥有肌肉骨骼的类人型机器人(如  相似文献   

8.
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魂?人们对于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众多迷信者千百年来一直坚持鬼魂存在的说法,但近代科学则认为,鬼魂只是人类大脑思维层面的假想事物,并不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神经学家则希望通过实验来论证这一问题,于是不久前,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神经学家在实验室中成功实施了一项关于“人造鬼”的神奇实验.研究人员通过机器人干扰被蒙住双眼的志愿者的大脑感官信号,从而制造出“鬼魂再现”的怪异现象.研究人员认为,该项研究成果或将有助于神经功能障碍患者调节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9.
面积贴法是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的重要方法,它甚至涉及希腊数学的起源问题,以往的数学史家多用”几何代数“观点来解释这个问题。实际上,仔细分析面积贴合法在《几何原本》中的地位和中以看出它起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面积几何学,是纯粹的几何命题,与解代数方程无关。  相似文献   

10.
当代科学研究与社会和经济频繁互动决定了科学研究不仅需要理由,而且不同利益相关者需要不同理由.然而出于科学自治和政治需要,科学研究呈现的理由往往被“泛化”为“安全”和“福祉”,看似不需要理由.实际上,科学研究成为一种制度后,“理由”成为科学共同体与政府进行委托代理交换的桥梁,这个桥梁主要以“同行评议”和“专家咨询”具体实施.这两种交换机制,对科学研究本身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青木 《科学大观园》2012,(22):41-43
一些预言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时曾预言,人类到2012年就可以驾驶飞行汽车出行了,就可以到月球上购买房产了,还能享受机器人管家提供的服务。除此之外,可怕的癌症也将被攻克。而今已经到了2012年,飞行汽车虽然已经被研制出来,但还没有正式上路;尽管机器人开始走进家庭,但仍如凤毛麟角。这说明了有些技术的发展速度并没有我们想象得快,甚至无法与电脑和智能手机技术的发展相提并论。因而专家预测一些现代技术到2030年仍会使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传统性玩偶与AI的结合体,伴侣机器人能够在“身”“心”维度满足人类需要,但这并不能构成其充当人类伴侣的充分道德理由。为此,伴侣机器人需要得到严肃的伦理审视。考察从小到大的三大伦理场域:“个体-家庭-社会”,伴侣机器人可能会对当前人类的“身份伦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造成强烈冲击。原因有三:一、伴侣机器人并不具有专属于“人”的性别,但它因具类人化的外形,故可获得虚幻的“第三性别”。二、伴侣机器人具备一定的性能力,故可成为家庭生活中想象的“第三者”,对夫妻的情感及性关系造成威胁。三、伴侣机器人不是道德主体,但人们又易将道德期待附加在它身上,使其处于尴尬的“道德盲区”。综上,伴侣机器人只能停留在伴侣的功能性维度,而无法上升至伦理性维度。故,机器人不能成为人类的伴侣。  相似文献   

13.
《科学大观园》2005,(21):13
人们总爱这样推卸说:“我有工作要做,没有时间参加体育活动。”“我总是在外面吃饭,无法控制吃什么。”“我的工作压力太大了,顾不上考虑体重问题。”事情并非如此,实际上,你可把工作看成一个有利条件,一个有双重意  相似文献   

14.
今天,人们已经不再怀疑人类会被机器人所取代的可能性了,但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总是联想到机器人会灭亡人类。而我觉得如果不是由于灾难等因素, 人类是可以自由发展下去的。机器人并不是通过与人类的战争取得世界的主宰权,而是人类本身进化成了机器人。  相似文献   

15.
评“两种劳动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猿是怎样转变成人的?至今还是个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里对此问题有所论述。他说: “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人的脑髓。”  相似文献   

16.
<正>"C-H-I-N-A",电脑屏幕上,英文单词"中国"被精准打出,但电脑前的测试员却没有敲击键盘,而是通过头上戴的与屏幕相连的"黑头罩",运用"脑电波"打字;电动轮椅上的测试员也戴着黑色脑电帽,没有进行任何操作,只凭"意念"就完成了轮椅的行进、转弯操控……日前召开的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脑控机器人"展示的场景令人惊叹。近年来,人工智能的概念越来越受关注。而神奇的人类大脑,被称为"三磅宇宙",蕴含着巨大的复杂性与丰富的未解之  相似文献   

17.
<正>听到机器人,大多数人脑中浮现的是一堆金属塑料零件组成的硬邦邦玩意儿——它们通常是由各种螺母螺栓拼装成的硬体机器人。而今机器人正走出实验室,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承担各项任务。对与机器人打交道的人来说,这样的硬体设计会造成安全风险。比方说,当一个工业机器人"不小心碰到"人类工人,其后果轻则淤血乌青,重则伤筋动骨。应对硬体机器人的安全风险于是工程师们越来越倾向于  相似文献   

18.
为了区分作为工具的智能机和作为主体的机器人,关于人的定义必须由本质主义转向功能主义。迄今为止,人工智能经历了形式化、经验化、理性化三个发展阶段,但却仍然不是在结构上,而是在功能上模拟人类思维。只有关于人的功能主义定义才能兼容未来的新物种和新人类——"不受控"机器人。如果"不受控"机器人出现,自然人和机器人的关系将会从人机关系发展到跨人际主体间关系。这种关系既非以往人和机器的关系、人和动物的关系,亦非自然人之间的关系,自然人不应套用以往策略对待机器人。人类至上主义并非不证自明。自然人自身再进化、人机并行、人机融合是自然人避免被机器人所超越、替代、淘汰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9.
西方人爱用“中国人闭关自守、故步自封、对外国事物缺乏兴趣”来解释为何西方制造品在明清没有市场.但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很多例子显示,明清时代的中国人对外国事物充满好奇心,并积极吸收西方较先进的技术. “闭关锁国”心态的另一种表现是对外国事物的抗拒.西方人爱用“中国人闭关自守、故步自封、对外国事物缺乏兴趣”来解释为何西方制造品在明清没有市场.但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很多例子显示,明清时代的中国人对外国事物充满好奇心,并积极吸收西方较先进的技术.  相似文献   

20.
奎因通过“语义上溯”,在“观察句”和“观察陈述”层面上建立外部刺激与科学理论之间的证据联系来解决知识论问题。奎因认为,由于观察范畴的假并不提供结论性的反驳,因而在理论和预言矛盾的情况下,我们绝不能指出某些引起这些矛盾的句子,相反,科学理论始终是作为整体的系统要么受到怀疑,要么被修正;科学认识中没有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也没有还原论的确证路径,哲学家和科学家在一条破船上航行,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