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解淀粉芽孢杆菌BI_2的鉴定及其对黄曲霉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菌株BI2是从青贮玉米秸秆饲料中分离得到的一株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经16S rDNA序列分析,发现该菌株与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NC_009725)的相似性达到99.6%;进一步结合Biolog及生理生化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以番茄叶霉病菌、黄瓜枯萎病菌等12种植物病原菌及部分霉菌、酵母、食品乳酸菌和人类致病细菌为指示菌进行抑菌实验.结果表明:BI2主要抑制丝状真菌,而对细菌无拮抗作用;BI2菌株生长36 h的上清液能明显抑制黄曲霉孢子萌发及其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达到67.4%和74.8%;而且该上清液经120℃高温处理20 min后对黄曲霉的抑制效果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东部黄海中分离出一株对黄曲霉的生长及黄曲霉毒素合成具有显著抑制效果的海洋芽孢杆菌.采用滤纸片法研究其抑制黄曲霉菌丝延长的情况,用Beacon试剂盒检测抑制毒素合成实验中毒素含量,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eal-time qRT-PCR)重点对aflR、aflJ两个基因的转录产物进行定量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该株海洋芽孢杆菌对抑制黄曲霉生长及毒素合成和aflR、aflJ的转录有较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山苍子芳香油熏蒸法,对自然污染黄曲霉毒素B_1的芡实进行去除实验,试验结果表明:在40°—45℃下,用山苍子芳香油,对自然污染黄曲霉毒素B_1的芡实,熏蒸处理72小时,可使芡实中黄曲霉毒素B_1由30PPb下降到国标10PPb,解毒效果达66.7%。  相似文献   

4.
以圆弧青霉(Penicillium cyclopium)、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红色链孢霉(Neurcsporacrassa)、玉米大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稻瘟病菌(Piricularia oryzae)和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等6种植物病原真菌为供试菌,检测了3种海藻(铁钉菜Ishige okamurae、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冈村凹顶藻Laurencia okamurai)的粗蛋白对它们的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实验表明,3种海藻的粗蛋白对6种真菌的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作用效果不同,其中冈村凹顶藻粗蛋白对红色链孢霉菌丝的生长,羊栖菜粗蛋白对稻瘟病菌孢子的抑制作用最明显,而羊栖菜和铁钉菜粗蛋白对红色链孢霉的菌丝生长,冈村凹顶藻粗蛋白对绿色木霉及黄曲霉的孢子萌发均无抑制效果.3种海藻的粗蛋白能凝集兔血红细胞,表明它们当中含有凝集素.  相似文献   

5.
部分黄曲霉菌会对农作物及产品造成严重污染。受相关基因的影响,黄曲霉会产生一种对人类健康与畜禽养殖构成重大威胁的真菌毒素,即黄曲霉毒素,在田间、储藏期或运输过程中黄曲霉毒素污染均可能发生。防止黄曲霉毒素进入食物链的策略有很多,其中采用生物法防治黄曲霉污染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利用微生物对黄曲霉及毒素进行控制,可有效减轻黄曲霉菌及毒素对粮食作物及产品的污染,发挥功能的物质主要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包括多肽、小分子有机物、有机酸、抗生素和酶等。黄曲霉毒素污染对农作物产生的重大经济影响及其对人和动物的毒害作用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介绍了对黄曲霉及毒素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种类(主要有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链霉菌和一些海洋微生物等),分析了拮抗微生物中所发挥作用的有效成分,阐述了其对黄曲霉的抑制机制及对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情况,希望为生物防治黄曲霉及黄曲霉毒素污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灵芝代料栽培生产中, 污染多以霉菌为主,实验对污染的菌袋做了如下处理:菌丝生长前期污染严重的,其培养料做发酵处理、中、后期污染的(菌丝长至袋长的1/3以上)进行脱袋覆土 ,结果表明:经发酵处理的培养料,能用于平菇的生产,且菌丝较在正常料中恢复得快,生长健壮,覆土处理的能有效抑制杂菌蔓延。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放线菌LG-9发酵液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菌作用,本文使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抑制法测定了放线菌LG-9发酵液对黄萎病菌菌丝生长、产孢量、孢子萌发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拮抗菌LG-9发酵粗提液5倍稀释液对棉花黄萎菌菌落生长抑制率最大,为76. 77%,产孢抑制率为84. 35%,孢子萌发抑制率为80. 00%;发酵粗提液5倍稀释液处理诱导棉花黄萎病菌抗氧化相关酶酶活降低和丙二醛(MDA)含量上升。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拮抗菌LG-9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显著,培养滤液3次灌根处理,对棉花黄萎病的田间防效达到49. 07%。  相似文献   

8.
为确定氧化石墨烯对葡萄灰霉病和炭疽病的离体抑菌活性,将氧化石墨烯配制成50,100,250,500 mg/L的溶液,进行了氧化石墨烯对菌丝生长、病菌分生孢子产量及萌发、病菌菌丝生物产量等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对葡萄灰霉病和炭疽病的菌丝生长速率、孢子萌发率、产孢量及生物产量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处理7 d后,各质量浓度的氧化石墨烯处理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氧化石墨烯对葡萄炭疽病菌丝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对葡萄灰霉病菌丝的抑制作用;对葡萄炭疽病孢子萌发率与产孢量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对葡萄灰霉病孢子萌发率与产孢量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探讨了壳聚糖对樱桃番茄上青霉菌生长繁殖以及贮藏品质的影响。在离体的条件下,进行了4种不同质量浓度的壳聚糖对青霉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以及菌落扩展的抑制实验。在活体条件下,对浸泡过0.2g/L壳聚糖溶液的樱桃番茄接种青霉菌孢子悬浮液,研究壳聚糖对樱桃番茄病害的控制情况。结果表明:离体条件下,壳聚糖溶液对青霉菌孢子的萌发、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随着壳聚糖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在壳聚糖质量浓度为0.4g/L时,几乎能完全抑制菌丝的生长和孢子的萌发。0.2g/L壳聚糖对菌落的扩展抑制最明显,但随着壳聚糖质量浓度的增加,抑制效果却逐渐减弱。在樱桃番茄上的接种实验中,进一步验证了0.2g/L壳聚糖能够对樱桃番茄上青霉菌的生长繁殖有抑制效果。在壳聚糖对樱桃番茄贮藏品质的影响实验中,检测了樱桃番茄果实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丙二醛(MDA)、还原性糖质量比等生理指标,结果均表明壳聚糖有助于延缓樱桃番茄的成熟,提高果实的贮藏品质。  相似文献   

10.
用孢子萌发与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噁霉灵、溴菌腈和噁霉灵·溴菌腈混剂对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f.spcubens)的毒力,测定结果建立了“时间—剂量—抑制率”模型。模型分析结果认为,噁霉灵·溴菌腈混剂对病菌的毒力无论在剂量和时间效应方面都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其8~20h抑制孢子萌发和2~5d抑制菌丝生长的共毒系数(CTC)在200~400之间,5.0μg·mL-1剂量的噁霉灵·溴菌腈混剂对孢子萌发抑制和菌丝生长抑制的LT50分别为13.04h和2.8d。  相似文献   

11.
黄曲霉是一种广泛分布的环境习居菌,经常在种植、贮藏、加工、运输过程污染玉米、花生等富含脂肪酸的粮食及相关食品和饲料,并会产生多种有毒次生代谢产物。其中,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产生的最主要真菌毒素之一,是公认的一类致癌物。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贸易争端;更重要的是,黄曲霉毒素具有高毒性、高致癌性、致突变性和免疫抑制性,严重威胁人畜健康。因此,黄曲霉毒素合成、调控及防控的相关工作一直是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阐述已知的黄曲霉毒素产生途径及相关调控机制,并介绍了多种有效的防控手段。重点讨论光照、温度、水活度、营养物质、pH值、氧化胁迫等环境因子对黄曲霉毒素合成的影响及已明确的调控机制;阐明了参与不同环境因子调控毒素合成的关键转录因子;同时分别从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不同技术层面介绍了多种有效抑制或降解黄曲霉毒素的方法,总结了黄曲霉毒素污染防控策略;并对今后的关键研究方向和重点防控措施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川芎萃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以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为萃取溶剂,依次对川芎80%乙醇提取物的水溶液进行萃取,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各萃取物(含萃余物)对白菜黑斑病菌、番茄早疫病菌和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从中选取抑菌效果最好的萃取物进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毒力测定,并进行盆栽防病试验.结果表明,川芎石油醚萃取物抑制菌丝生长作用最强,其浓度为10 mg/mL时,对白菜黑斑病菌、番茄早疫病菌和稻瘟病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63.46%、75.25%和68.19%;川芎石油醚萃取物对白菜黑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57 mg/mL和10.25 mg/mL;在抑制菌丝生长的IC50浓度下,川芎石油醚萃取物对白菜黑斑病的盆栽防治效果可达51.7%.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解淀粉芽胞杆菌菌株HN对番茄和黄瓜病原菌的抑制效果,以HN为生防菌作用于番茄早疫病病原菌、黄瓜枯萎病病原菌和黄瓜灰霉病病原菌,采用对峙培养、牛津杯法、平板稀释法等观察分析HN对3种病原菌的生长抑制作用,并初步探究其抑菌机理.结果发现,HN对3种病原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峙培养中,先接种HN后接种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好于同时接种HN和病原菌的效果.牛津杯法证实HN的抑菌活性物质为一种胞外产物.HN菌体会破坏病原菌的菌丝生长,菌丝出现畸形、扭曲、断裂,无菌滤液也会显著抑制病原菌孢子的萌发,尤其是对于番茄早疫病病原菌.这些结果均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HN能够产生抗菌代谢产物,抑制3种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从而达到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4.
YX拟青霉菌发酵浓缩物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YX拟青霉菌发酵浓缩物(YFC)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制作用,发现YFC对晚疫病菌菌丝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 g/L的YFC对菌丝生长的相对抑制率达63.00%;经YFC处理后的晚疫病菌丝扭曲、分枝增多、菌丝膨大、变形甚至断裂;盆栽实验中YFC质量浓度为4 g/L时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分别为83.35%和35.63%.  相似文献   

15.
为了确定AM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最佳水平条件,采用L16(45)多因子正交实验对影响网状球囊霉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因素进行了优化选择.结果表明:优组合为A4B2C2D3E3,即pH 8,水琼脂质量浓度10 g/L,培养周期10 d,后熟条件20 d,培养温度28℃为最佳组合.同时发现在优组合下孢子不仅萌发得早,萌发率高,菌丝生长也很旺盛.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瑞香狼毒的甲醇,乙酸乙酯和石油醚萃取物对稻瘟病菌的抑菌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稻瘟病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进一步研究了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稻瘟孢子的萌发和产孢量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在1.750 x 10-3g/mL,12 h处理下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达100%,在2.016 x 10-3 g/mL处理下对产孢量的抑制率为95.20%.最后对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分段分离,研究结果发现,乙酸乙酯分段分离的四段萃取物中,对稻瘟的抑制活性顺序是:ⅢⅣⅡⅠ,Ⅲ段在1.313 x 10-3 g/mL处理后的第8 d抑制率达到100%.分别将乙酸乙酯Ⅲ段萃取物在0.6560 x 10-3g/mL下处理稻瘟病菌,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处理组菌丝发生了变形扭曲,出现空管;处理组孢子横隔变的不明显,且表面有疱疹状突起;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细胞质凝集,质壁分离,线粒体消失,细胞器大量降解.  相似文献   

17.
为改进酱油风味,作者于1984年选择了Aspergillus oryzae 3.951为出发菌株,经亚硝基胍、紫外线复合诱变处理,选育出白孢突变株,再经谷氨酰胺酶酶活筛选,获得Asp.白孢1号突变株。此菌株形态、生理特性与出发菌株相近,菌丝生长快,粗壮,浓厚,孢子白色,产孢较迟较少。蛋白酶、糖化酶酶活与出发菌株相近。谷氨酰胺酶酶活比出发菌株高34—50%,制曲后,未检出黄曲霉毒素B_1。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生物测定的方法,选择苦参碱、槐啶碱、槐果碱、对羟基苯甲酸和阿魏酸5种物质,研究各物质水和丙酮溶液以及不同物质丙酮混合溶液对黄芪根腐病2种主要致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和最低抑菌质量浓度.结果表明:不同物质对2种致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不同,同种物质丙酮溶液的抑菌效果明显好于水溶液的抑菌效果.3种生物碱对2种致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比较显著,其中槐啶碱丙酮溶液的抑菌活性最强,在质量浓度为1.00 g/L时的相对抑制率分别为43.63%,27.10%,最低抑菌质量浓度均为0.062 5 g/L.2种酚酸类物质对2种致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不同物质丙酮混合溶液对2种致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与单个物质丙酮溶液无明显差异,抑制效果最好的槐啶碱和苦参碱混合液对2种致病菌抑制的EC50为31.62,10.00 g/L,最低抑菌质量浓度均为0.062 5 g/L.不同物质的水和丙酮溶液对2种致病菌活性的抑制作用存在明显的浓度效应,抑制作用随溶液浓度降低而减弱.  相似文献   

19.
山苍子油抗霉菌及抑制黄曲霉产毒的有效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平板法比较山苍子油及其柠檬醛等5种主要成分对8种霉菌的抗菌效力。结果表明,在培养基pH4.5时,其抗菌效力从强到弱依次为柠檬醛、香茅醛、山苍子油、香叶醇、芳樟醇、甲基庚烯酮。柠檬醛对5种霉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10%,而甲基庚烯酮对6种霉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在0.40%或0.40%以上。同时,在对上述6种试剂与黄曲霉产毒关系的实验中还发现,柠檬醛、香茅醛、山苍子油对黄曲霉产生黄曲霉毒素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以柠檬醛的抑制作用最强,可以减少85%的黄曲霉毒素产生。  相似文献   

20.
油茶病原菌拮抗菌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拮抗实验,研究了59个野菊内生真菌菌株对油茶炭疽病及油茶稍枯病病原菌的拮抗性.结果表明:89.8%供试真菌菌株对油茶病原菌孢子萌发或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拮抗菌株在代谢过程中能产生抑制病原菌生长发育的抑菌物质,这些物质存在于菌丝内或分泌于菌丝外.筛选得到2个油茶病原菌强拮抗菌株,大茎点霉菌Y11和Y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