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神经麻痹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 通过对6年间16例(16眼)因颅脑外伤致麻痹性内斜视采Jensen直肌联结术治疗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该组病例16眼术后均获得正位眼,复视症状、代偿头位消失、术后随访16例(16眼),时间1~3年,第一眼位正,外展功能得到部分恢复.结论 在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眼采用Jensen直肌联结术治疗是临床效果满意的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麻痹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通过对6年间16例(16眼)因颅脑外伤致麻痹性内斜视采Jensen直肌联结术治疗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该组病例16跟术后均获得正位眼,复视症状、代偿头位消失、术后随访16例(16眼),时间1-3年,第一眼位正,外展功能得到部分恢复。结论在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眼采用Jensen直肌联结术治疗是临床效果满意的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麻痹性内斜视并不少见.在临床上都是先用药物治疗,但一年之后,如病情不愈,眼位仍有明显内斜,眼球外转不超过中线,又碍美容者可采用手术治疗.1907年Hummelsshein氏首先提出了应用上、下直肌颈1/3移植到外直肌附着点的上下两端的办法来增强麻痹肌的作用,以矫正麻痹性内斜视.O'conner氏又把整个上、下直肌移植到外直肌附着点上下两端的办法来治疗此病.但这种方法均属上、下直肌移植法,需切断上、下直肌,手术操作比较复杂,对眼肌的扰乱较大.1964年Jensen氏倡导上、下直肌与外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麻痹性痴呆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麻痹性痴呆患者的l临床资料,智能测定和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4例患者误诊为精神分裂症3例。4例患者血清梅毒抗体检查均为阳性,2例脑脊液梅毒抗体阳性,简易智力状况检查评分均≤21分。经青霉素和抗精神药物治疗后,一般精神症状控制,但均有不同程度的智能下降。结论麻痹性痴呆极易误诊,临床表现、梅毒血清学、脑脊液检查是诊断的重要依据,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针刺治疗书写痉挛症5例报告韩继诚(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510630,广州)书写痉挛症是指人在用笔写字时,手前臂及上臂的屈肌和伸肌产生拮抗,不协调,导致书写困难。目前病因尚不明,此病的治疗除针刺外尚无他法。作者近10年来收治5例,应用针刺调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麻痹性痴呆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麻痹性痴呆患者的临床资料,智能测定和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4例患者误诊为精神分裂症3例。4例患者血清梅毒抗体检查均为阳性,2例脑脊液梅毒抗体阳性,简易智力状况检查评分均≤21分。经青霉素和抗精神药物治疗后,一般精神症状控制,但均有不同程度的智能下降。结论麻痹性痴呆极易误诊,临床表现、梅毒血清学、脑脊液检查是诊断的重要依据,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麻痹性痴呆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麻痹性痴呆患者的临床资料,智能测定和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4例患者误诊为精神分裂症3例.4例患者血清梅毒抗体检查均为阳性,2例脑脊液梅毒抗体阳性,简易智力状况检查评分均≤21分.经青霉素和抗精神药物治疗后,一般精神症状控制,但均有不同程度的智能下降.结论 麻痹性痴呆极易误诊,临床表现、梅毒血清学、脑脊液检查是诊断的重要依据,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随着微创技术的开展,近年来胸腔镜VAS手术及腹腔镜手术在成人膈肌膨出症中的应用报道也日益增多,本研究汇总了本地区多家医院近年来收治的左侧成人膈肌膨出症共16例,分别进行了左侧开胸膈肌折叠缝合术、胸腔镜下膈肌折叠缝合术、经腹腔镜左侧膈肌折叠术,通过总结不同手术方法的经验,探讨不同术式在治疗左侧成人膈肌膨出症中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9.
我们采用将眼上下直肌移植来治疗外伤性麻痹性斜视收到良好效果。现将其典型病例报告如下:病例介绍 患者.武某某,男,60岁,住院号936851。1993年3月因头部外伤后右眼内斜二年,伴复视、头晕住本院眼科。曾在外伤后一年以“右眼外伤性麻痹性斜视”在本院手术矫治,现又得出现复视头晕要求再次手术治疗。查原手术记录为仅将右眼内直肌后徒5mn。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视力右0.3、左0.6。右眼内斜,角膜缘鼻侧达内毗缘,不能自主外转,牵拉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2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不同时期红细胞膜上Na+-K+-ATP酶活性变化,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将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51例患者分为3组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DM1组),微量白蛋白尿组(DM2组),大量白蛋白尿组(DM3组);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8.27±10.89岁.将对照组及实验组抽血做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DN各组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均为P=0.000).说明DN患者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下降,控制血糖、维持Na+-K+-ATP酶活性对改善DN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汪玉良 《甘肃科技》2004,20(7):133-133,132
创伤性骨化性肌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与关节疾患,既往手术后矫形复发率高,效果不理想,是临床上较难处理的难题之一。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经过五年多的临床实践,应用SM预防术后粘连的特性,对43例不同部位创伤性骨化性肌炎的病人进行了手术治疗,并配合术后药物预防,早期主动活动及CMP活动,26例关节周围的创伤性骨化性肌炎的病人中除4例复发,功能不良外,其余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治疗优良率为84.6%;17例四肢骨干骨化性肌炎的病例治疗后,术后10例复发,症性,体征无改善,治疗优良率仅为41.2%。治疗结果表明创伤性骨化肌炎术后应用SM、药物预防、单剂量照射.早期主动活动是防止术后复发与粘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膈肌膨出症是一侧膈肌的先天性缺陷最终导致的一侧膈肌的提升和功能障碍。临床诊断唯有依靠影像学上一侧膈肌的抬高表现,病因学尚且未知。有症状的膈肌膨出症和膈肌麻痹在临床表现难以区分,膈肌折叠术是治疗两种疾病情况的共同选择。微创膈肌折叠手术技术作为开胸膈肌折叠手术的有效替代方案,对于有选择的合适患者,在术后的呼吸困难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上有着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肌少症(sarcopenia)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进行性和全身性的骨骼肌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成为临床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构建恰当的肌少症动物模型,是进行该疾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研究的重要手段.肌少症动物模型主要有高脂饮食喂养动物模型、后肢卸载动物模型、基因敲除动物模型、自发性动物模型等,其中研究和应用较多的是高脂...  相似文献   

14.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也是骨伤科疾病中的常见病。容易反复发作,病程常缠绵而难愈,不少患者因失治。误治而丧失劳动力。我科自1988年12月以来,用红活止痛膏电离子导入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16例,疗效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悬吊训练(SET)激活弱链肌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58例腰椎间盘突出(LD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训练组,每组29例.对照组只接受常规药物对症治疗、腰椎牵引、低周波等基础治疗;训练组则增加针对弱链肌群的悬吊训练.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腰部多裂肌表面肌电图(s EMG)检测.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的ODI、VAS评分下降,弱链侧肌群的平均振幅值(AEMG)上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训练组的ODI、VAS评分下降显著,弱链侧的AEMG明显上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悬吊训练可能通过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弱链侧多裂肌的收缩能力,改善其失能状况,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先天性肌强直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导同一家族中患萎缩性肌强直症2例。调查资料表明该家族三代具有本病患者共11人,男9人,女2人。临床表现为肌萎缩,肌强直,并伴代谢障碍。病程发展缓慢,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文中对本病的遗传特征,预防和治疗等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对腰突症患者采用牵引疗法,用cybex-6000测力器对患者下肢治疗前后等速肌力测试(主要测试踝关节肌力),结果显示:患侧伸肌的峰力矩、最大做功量、平均功率和肌肉爆发力等,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显著增加,表明了腰椎牵引对腰突症患者患侧伸肌肌力的恢复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9.
马驹红球菌感染最普通的病变是慢性化脓性支气管肺炎和广泛性肺部脓肿 马红球菌的毒性机制过去大多数是猜测的 ,直到最近才发现了有毒质粒 最近已经研究了驹感染有毒的和无毒的马红球菌cytokine反应 这些发现提示剧毒马红球菌感染的发病机理存在重要的免疫调制作用 在红霉素 利福平联合治疗方案被推广使用之前 ,马红球菌肺炎预后不良 ,报告的死亡率高达 80 % 使用这种联合治疗方法之后 ,死亡率降至 30 %以下 注射超免疫血浆可以有效地预防这种传染病  相似文献   

20.
用蛋白酶K消化-饱和酚氯仿法提取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别对61例内异症(EMs组)、59例子宫腺肌病(Ad组)和65例非内异症及腺肌病女性(对照组)进行基因分型,以探讨COMT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的关系.结果显示:1)内异症组、腺肌病组和对照组G/G,G/A,A/A基因型频率和A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G/G+G/A基因型患内异症和腺肌病的风险分别为G/G基因型的0.629倍和0.876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得出,COMT基因NlaⅢ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无相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发病机理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