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电晕放电致使微生物失活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品保质或保鲜的关键是致食品中的微生物失活。作者利用电晕放电技术在液态食品进行处理后,在一定强度和时间的条件下,能使其中的微生物致死。文章对电晕致微生物失活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机理进行了实验分析和探讨,最后得到直接作用起主导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讨论了催化剂失活机理,概述了常见的催化剂失活反应的速率方程表达式.并且列举了各种活性曲线与催化剂独立失活时不同失活级数的失活方程式.  相似文献   

3.
乙醇羰化Ni-Sn/C催化剂失活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乙醇羰化反应活性较高的Ni Sn/C催化剂的稳定性及失活机理 ,并利用俄歇电子能谱 (AE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催化剂在高于反应条件温度及长时间反应条件下 ,由于Sn易于富集在催化剂表面上 ,导致积碳效应 ,堵塞催化剂孔道 ,从而使具有活性的Ni0 活性中心数量减少 ,使催化剂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苯烷基化催化剂的失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色-质联用机上对苯-乙烯烷基化液相反应产物和超临界反应产物的分析,证实超临床界反应产物带走了更多的反应过程中生成焦前体。催化剂的表征测试分析及催化剂碳氢含量分析均表明,超临界反应条件下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微孔结构的变化程度以及含碳量均较液相反应的小,从微观角度证实了超临界反应能降低催化剂失活速率,延长催化剂寿命。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实验室构建催化剂活性评价装置检测脱硝催化剂活性的基础上,开展了XRF、BET、SEM、离子色谱、红外分析仪等化学分析表征手段对我省首套300MW烟气机组运行9000h、及24000h的V205-WO3/TiO2脱硝催化剂进行分析表征,分析表征结果显示与新催化剂相比脱硝催化剂在340℃左右的烟气条件下高温运行造成的催化剂有效组份流失、高温烧结、催化剂表面K2O、CaO、SO2-4富集、比表面积减少以及由此造成的活性位减少、机械强度降低等原因是导致SCR脱硝催化剂活性下降及失活的主要原因,该失活原因的探究对我省后续烟气SCR脱硝工程的运行优化、催化剂的维护与再生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与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实验利用氦气介质阻挡放电失活面包酵母菌研究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的灭活机制.采用美兰染色计数法给出了酵母菌存活数与处理时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酵母菌经过5min的氦气等离子体处理后,存活数下降了约7个数量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处理后的菌体形貌发现,经氦气等离子体处理5min后的酵母菌细胞壁有明显裂痕,细胞壁破损严重,形貌难以辨认.而就在3min~5min范围内被氦气处理后的菌液PH值已降至4.0以下,酸度增加,有可能使细胞壁中的脂类物质溶解,减薄了的细胞壁在静电张力作用下更加容易破裂,因此破裂程度加深,所以过低的pH值在静电作用的基础上加剧了破裂程度;并通过对培养基和菌液的pH值曲线与存活曲线的分析和比较进一步探讨了氦气介质阻挡放电过程中pH值的变化在失活酵母菌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运用TPD、XRD、XPS、Mossbauer谱,比表面和孔径分布等测定方法,结合催化剂的活性考察,对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的Zn-Mg-Fe-O催化剂的表面性质和失活机理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在Zn-Mg-Fe-O催化剂表面上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氧吸附中心,在不同温度范围内,通过不同方式形成晶格氧的选择性氧化部位,使吸附的丁烯生成丁二烯。导致催化剂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失活的主要原因是积炭,经烧炭后能恢复大部分的活性,由于高温等原因造成催化剂结构上的变化,如α-Fe_2O_3的消失、Fe和Zn离子价态的变化、晶粒烧结等,使烧炭再生后的催化剂活性有一定的损失。避免现有绝热反应器高温段的出现,控制反应温度小于500℃是延长催化剂寿命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急性牙髓炎立即开髓失活与开髓引流延期失活的比较吉光风(海南省三亚市人民医院口腔科,三亚572000)关键词急性牙髓炎;失活;三氧化二砷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781.31三氧化二砷牙髓失活法,是被广泛用于牙髓炎治疗的方法.急性牙髓炎是口腔临床中最常见的疾...  相似文献   

9.
负载型光催化剂的失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察了TiO2光催化剂降解亚甲基蓝时,pH值、TiO2预处理、制备条件及反应操作方式等对光催化剂稳定性的影响,对以玻璃弹簧为载体,采用浸涂-烧结法制备的纳米TiO2负载型光催化剂的失活现象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反应副产物在光催化剂表面的强吸附或积累是造成光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并且在碱性条件下失活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10.
根据已报道的三角梅(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 Willd)的核糖体失活蛋白(RIP)基因序列,以厦门本地艳紫三角梅(B. glabra Choisy cv. Sanderiana)为材料,通过RT-PCR技术扩增到其RIP成熟蛋白的基因序列BouM并成功转化番茄.经检测,BouM转基因番茄对蚜虫、蚂蚁及番茄灰霉菌都有很好的抗性作用,显示了其在植物抗病抗虫中的应用前景.但是同时转基因番茄对小白鼠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将其作为植物抗病虫基因利用时,其生物安全性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12.
明胶经胰蛋白酶水解 ,其酶解产物具有抗凝血活性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 ,从胶原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入手 ,运用序列比对软件 ,比对胶原蛋白与已知的抗凝血因子之间的一级结构和二级结构 ,为其相似的功能寻找序列和结构上的共同点 ,探讨明胶酶解物的抗凝血机理 .  相似文献   

13.
根据螺旋理论分析了4-RPC并联机构各支链的运动螺旋和约束螺旋,确定了机构的自由度.由于4-RPC并联机构及其衍生机构在结构特性和运动学性能上具有相似性,因此以4-RPC并联机构为例,间接研究了该类机构的运动学特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发育状况早产儿血清胱抑素C(Cys C)、血肌酐(Scr)及尿素氮(BUN)水平,评价宫内发育迟缓早产儿的肾功能状况。方法选择无出生窒息的33~35周早产儿,根据体重与胎龄的关系分为适于胎龄儿组和小于胎龄儿组,于生后24~36 h采静脉血,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Cys C、Scr和BUN的含量,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不同发育状况早产儿血清Cys C、Scr和BUN水平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未发现宫内发育迟缓早产儿有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5.
使用不同浓度的氯化镉(CdCl2)处理体外培养的条斑星鲽卵巢(BFO)细胞系细胞,利用毒理学和细胞生物学方法研究了重金属镉对BFO细胞的细胞毒性及其作用机理。毒性作用研究结果显示,BFO细胞对CdCl2敏感,浓度大于10ixmol/L的CdCl2对细胞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引起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T—Px)活性的持续降低和丙二醛(MDA)含量的持续升高,且具有浓度依赖性;机理研究结果显示.浓度大于40μmol/L的CdCl2可引起BFO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BFO细胞在AO/EB荧光双染色中的质膜通透性显著提高,在单细胞凝胶电泳中出现明显的彗尾,且细胞凋亡率、彗尾的长度和亮度随CdCl2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并具有浓度依赖性。可见,镉对BFO细胞具有显著的毒性作用,其毒性作用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来实现的,为利用BFO细胞系研究镉等重金属的细胞毒性及其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17.
采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法,对TS-1上环己酮和氨水、过氧化氢液相氧化反应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环己酮和氨水各自吸附,它们的混合物吸附均发生在表面-Si-OH,且二者相互作用生成亚胺中间物;过氧化氢与TS-1作用形成Ti的过氧化物-Ti-OOH,它与亚胺反应可形成肟.亚胺机理可以很好地解释一些高沸点有机物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棉花黄萎病菌拮抗木霉的筛选及其抑菌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从实验室保存的8株高产胞外细胞壁降解酶的木霉菌株中筛选到一株对棉花黄萎病茵具有强烈抑制作用的木霉菌株SMF5.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表明,SMF5对棉花黄萎病茵的作用机制包括生境竞争、产生耐热代谢产物、产生细胞壁降解酶等.  相似文献   

19.
为了考察氯系消毒剂对饮用水中隐孢子虫的灭活作用,分别对氯气和二氧化氯的投加量、反应时间、浊度、pH值和温度等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实验结果表明,氯系消毒剂对隐孢子虫理想灭活效果的反应条件是氯气投量6.5 mg/L,反应360 min,ClO2投量3.0 mg/L,反应120 min;浊度越高,氯气对隐孢子虫的灭活率越低,ClO2对隐孢子虫灭活率当浊度升高到5.0和10.0 ntu时,影响基本稳定;pH值波动对氯气灭活影响不大,ClO2在pH值6~7范围内灭活效果最佳;5~35℃范围,水温增加,灭活效果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20.
磁化水抑垢机理的静态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静态实验,比较系统地进行了Ca^2、Mg^2+的总浓度、PH值、「SO^2-4」对磁化水抑垢效果影响的研究,得出了应用磁化水抑垢的适宜条件为磁水器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