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上每颗恒星的生命,都发端于弥布在太空中的气体和尘埃的一种密度起伏。尘埃因引力作用而凝聚。当尘埃和气体收缩时,完全由引力收缩本身释放出能量,雏恒星就被加热。这类仍在形成过程中的幼年恒星,天文学家迄今已熟悉相当多了。  相似文献   

2.
苏联——意大利的中微子探测装置得到的数据成了当前最轰动的科学新闻之一,这一观测结果是在目前正在进行着的苏联科学院的年度全会上宣布的。这是历史上首次记录到的一颗恒星“迅速死亡”——或者用天体物理的术语来说就是恒星的引力坍缩——时所产生的中微子流。理论上早就预言了大质量恒星“死亡”的一种方式——那就是不可抗拒的引力坍缩,这时恒星消耗完了自己的核燃料,然后,迅速收缩成了一个致密天  相似文献   

3.
太阳在幼年时期可能经历了一个短暂的激烈旋转阶段——它以比现在快100倍的速度绕其轴心急速旋转。在巴尔的摩美国天文学会最近召开的会议上宣布的这一先前未知的恒星演化阶段的新发现,将有助于解决天文学中最大的奥秘之一:为什么太阳没有象现行理论所预计那样放射出大量中微子? 恒星是由一团不断收缩的气体和尘埃演化而来的,它的旋转起始于引力收缩作用和天文学家称为“角动量守恒”的原理,正如滑冰者将双手并拢后旋转得更快一样,恒星的旋转速度也随着其直径的收缩而越来越快,只是后来恒星燃起了热核反应的烈火时,其旋转速度才逐渐减缓。  相似文献   

4.
自然信息     
根据天体物理理论,小于0.085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在收缩过程中,由引力能量转化成的热量不足以引发其核心的氢的聚变反应。当它们收缩到极限状态后,就不再产生热量而逐冷却下去。天文学家把这种理论上预测的恒星称为“黑矮星”,这是一种非常暗的星。如果存在大  相似文献   

5.
李向东  汪珍如 《科学通报》1996,41(23):2144-2146
经典金牛座T型星(Classical T Tauri Stars,以下简称CTTS)是由分子云坍缩形成的原恒星。在向主星序的演化过程中,CTTS吸积星周物质,并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发生收缩。由于吸积和引力收缩,CTTS的自转得到加速,在10~7a内应达到破裂速度(约300~400km·s~(-1)。但由谱线观测得到CTTS的自转速度在6~30km·s~(-1)范围内,比破裂速度至少低一个量级。目前对此提出的理论解释有两种:一种认为从CTTS或吸积盘表面逃逸的物质带走了系  相似文献   

6.
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与芝加哥大学的钱德拉塞哈(S.Chandrasekhar)和加州理工学院的福勒(A.Fowler),以表彰他们对恒星演化研究的贡献。现在我们知道,一个星体是由存在于星系中的气体和尘云所形成的。在引力的作用下,一团凝聚物慢慢收缩形成一个星体。在此过程中释放出能量并导致加热。最后温度高到足以在星体内部引起核反应。结果,主要成分氢聚变成氦。这样产生一种阻止收缩的压力并使星体稳定,因而使它得以存在几百万年。  相似文献   

7.
尹其丰 《科学通报》1985,30(9):684-684
近来恒星形成爆发模型被广泛地用来解释若干活动星系的射电辐射。所谓恒星爆发是指星系中恒星形成速率比正常速率高得多的天体物理事件。目前还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因素引起恒星形成爆发以及怎样引起这种爆发的。一种可能的起因是一个星系与另一个星系的引力相互作用。这种猜想已有某些观测证据支持,例如,某些有伴星系的旋臂星系,在射电波段比其  相似文献   

8.
<正>满天的恒星中,很多都是双星。它们相互围绕着对方运转,或者围绕着相互的引力中心运转。当一颗恒星运行到另外一颗恒星前面的时候,就会带来光度的变化。这早已经成为天文学上的常识。这种恒星相互遮掩造成的天文现象称为"掩星"。科技进入新时代后,天文学家开始寻找日外行星。为了找到一个新  相似文献   

9.
科学信息     
巧合的类星体天文学家偶然发现一个离地球较近的星系,和一个较远的类星体偶然成为一条直线;早在1936年,爱因斯坦就预测到这个结果。当一颗恒星经过它前方遥远的一个星体时,就产生了这种结果,被称为动(态)引力。一颗恒星的引力场能聚集穿过它四周的光线,最后聚焦在地球上,因此在地球上也能看见这些恒星。  相似文献   

10.
恒星的一生     
恒星是由炽热的气体物质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休。在宇宙中,恒星是各种星体中个子最大,最基本的一种天体。一颗恒星的一生,跟我们人类的人生大同小异,可分为胎儿期,青壮年期,老年期和临终期四个阶段。一开始,弥漫在宇宙空间中的星云物质,由于吸引力的强大作用,聚集在一起,再经过漫长时间的收缩,一颗恒星的雏形便形成了。由于这一时期的恒星很像母体中的胎盘,所以,这个时期为恒星的"胎儿期"。处于这一阶段的恒星在吸引力的作用下,又经过数十万年的时间,终于成为一颗真正的恒星。恒星在形成的过程中,由于收缩运动进行得非常剧烈,使得在恒星内部具有很高的压力和温度,从而产生了核聚变反应。在这个反应中,恒星损耗了一些燃料—氢气,而放出大量的热  相似文献   

11.
《自然杂志》2010,32(3)
观测发现一些旋涡星系外围的恒星绕星系中心转动的速度相当地大,但它们既未飞出星系,也难以用牛顿的引力定律解释.一般认为,这暗示众星之间存在着大量暗物质,它们大部分分布在星系的外围,提供着额外的引力,从而加快了这部分区域内恒星的运动速度.  相似文献   

12.
正当一颗恒星过于接近一个黑洞时,黑洞的超强引力所导致的超强潮汐力会把恒星撕碎。在这类被称为"潮汐破坏"的事件中,一些恒星碎片被以极高速甩出,余下的碎片则坠回黑洞。这导致一种特征明显、可持续数年的X射线辐射。科学家最近观测到了发生在一个星系(它距离地球大约2.9亿光年)中的一次潮汐破坏事件,这也是过去十年中发  相似文献   

13.
点击     
<正>"愤怒小恒星"或将提供宜居行星生存条件红矮星曾被人们认为是宜居系外行星的最佳地点。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怀疑,这些体积较小的恒星是否真的适合让生命存在。毕竟这些"愤怒的小恒星"会时不时地产生强大的耀斑,同时还伴随着可怕的星际气候。日前,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环绕红矮星紧密轨道运行的行星将获得引力推进,成为该行星的免  相似文献   

14.
宇宙中一团巨大的气体云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坍缩,这时候年轻的恒星就会在此诞生,随即行星的形成过程也开始演化了。但并不是所有气体云的形成过程都如此按部就班,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一种新的"制造"机制,揭示了为什么有些"婴儿"恒星周围可能无法演化出行  相似文献   

15.
奥秘     
银河系里有数以千亿的恒星,其中可能存在多少个文明?这要看下述问题的答案:所有恒星中带有行星系的恒星占多大比例?一个行星系里多少行星有生物圈?多少生物圈真正适合生命诞生?生命发展出智能的可能性多大?智能生命有多大比例尝试与其它星球沟通?文明的平均寿命有多长?有些问题可以靠天文观测来获得更为准确的答案。比如在恒星总数方面,银河系中仍不断有新恒星诞生,更广泛细致的观察可以更好地判断恒星形成的速率。行星本身不发光,因此太阳系外行星很难观测,但科学家仍通过引力等线索寻找它们。奥秘  相似文献   

16.
反引力机     
自从艾萨克·牛顿看见苹果落地,突发奇想证实万有引力理论以来,人们一直幻想能有一种反引力装置。自从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由于航天器所携燃料有限,一直无法使航天器飞离我们的太阳系。科学家希望有朝一日能发明一种反引力机,可以利用宇宙中各恒星与行星之间引力,使宇宙飞船不靠任何燃料就能遨游太空。 这乍听起来有点儿像天方夜谭,但不久前,在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NASA的一所研究中心就真  相似文献   

17.
如果引力强度能象光强度那样相加起来的话,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光和引力都以同样的方式随着距离的远近而变化,但两者之间的相同点仅止于此。牛顿早在三百年前就证明,一个位于某一球形物质中心的物体受到的引力是零。因为其中一个半球的物质产生的引力将与另一半球产生的引力相互抵销。假如宇宙的确像某些宇宙模型那样是无限的,恒星和星系都均匀地分布宇宙空间,那么,整个宇宙作用于地球的全部引力不是无限大,而是相反,即引力为零。然而,光却不能象引力那样相互抵销。来自两个光源的光波,中途相遇时其亮度将会增加。众多的光线能叠加在一起的这一事实导致了著名的“Olbers悖论。”  相似文献   

18.
《大自然探索》2005,(3):9-9
有一次和另一颗恒星相遇时,太阳可能当了一回"偷星贼"。一项新的研究结果暗示。太阳的引力可能曾经将围绕另一颗恒星运行的星子("婴儿"阶段的行星)拖到了太阳系以内。这要从2004年说起,就在2004年,天文学家发现了迄今已知环绕太阳运行的最遥远天体--微型行星塞德娜。塞德娜星不仅比冥王星距离太  相似文献   

19.
回顾了利用近距离引力实验探索洛伦兹不变性破缺效应的现状,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引力与物质的耦合极其微弱,近距离下牛顿反平方定律的实验检验是探索引力现象对广义相对论偏离的常用方法之一,其实验检验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密度较大的2块薄金属片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随间距的变化,判断其是否满足牛顿反平方定律.在探索洛伦兹不变性破缺方面,通过测量2块薄金属片之间的非牛顿力的恒星时变化,可以检验标准模型拓展(SME)中包含黎曼曲率2次耦合的洛伦兹对称性破缺参数.分析表明近距离引力实验中,由于洛伦兹不变性破缺,2块有限平板间的非牛顿引力由边缘效应主导,尽管如此,现有的近距离引力实验对洛伦兹不变性破缺系数的限制仍能达到10?8 m2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邓雪梅 《世界科学》2009,(12):12-13
星系并不总是离群独居的,在足够长的时间以及引力作用下,两个星系会发生碰撞并并合;而在此过程中挤压出的气体云将成为孕育新恒星的摇篮。但是计算机——甚至是巨型计算机——都几乎无法模拟出令人满意的结果。目前的挑战在于对多天体的处理,其中包括预设的两个星系中的天体数目以及相互之间的引力形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国家天文台计算天体物理中心建造了GRAPE专用超级计算机,旨在量身订制以模拟星系间上亿个质点的相互引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