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充(约公元27—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东汉时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东汉时期,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地主阶级为了从政治上、思想上加强对农民的专政,以维护其封建剥削制度的国家政权,一面用暴力镇压农民的反抗斗争,一面大搞尊儒反法,对人民进行思想统治。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们为了帮助封建统治者推行愚民政策,编造出各种荒诞传说,作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薛福成经历了由地主阶级改革派、封建官僚洋务派到资产阶级改良派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极具时代特色的早期改良思想.分析他的思想演变过程、主要内容及其特征,将对了解和评价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提供一定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是中国中古时期一部伟大的理论批评著作,贾谊是汉初文坛的杰出代表,其人其文具有永恒的魅力。刘勰在《辩骚》《诠赋》等十四篇中对于贾谊的文学创作做了多方面的评价,特别在《哀吊》《体性》《才略》三篇中重复运用"清"字来评论贾谊的文风。知人论世并结合刘勰审美理想中"清"的意蕴,贾谊"清"之文风主要呈现在其文语言明晰省净和其人性情清正真挚这两方面,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和以《楚辞》为代表的楚地文化对他的思想及"清"之文风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贾谊是汉初重要的政论家和哲学家,其关于秦亡教训的总结对于巩固汉初封建政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贾谊的哲学成就却一直被人们忽视。冯友兰通过对其哲学思想的来源、主要观点的论述,指出贾谊哲学不仅综合百家,而且是具有代表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发掘、整理贾谊的哲学思想,对于两汉哲学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传统向现代转化中民本、民权、民生关系探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先秦政治思想中,民本与民生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封建社会里,不仅民本被纳入封建秩序发生了变异,而且民生思想被边缘化了。近代以来,在西方政治思想的冲击下,民本逐渐与民权相贯通,民生也作为一个与民权相关联的命题而突出起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与传统命题创新结合起来,这样民本就转化为执政为民,民权转化为人民当家做主,民生转化为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刘基等封建知识分子怎么跟朱元璋走到一条路上来的?这个问题,史学界的看法有分歧,值得研究。有些作者认为:“当时地主阶级眼看元朝反动统治垮台,巳势所必然。因而竭力在当时‘群雄’中选择一个可以利用的人物,作为改朝换代的工具,为汉族地主阶级重建封建政权效劳”。又说:“当时力量强大而本身又具有弱点的朱元障,就成为地主阶级选中的对象”。而刘基、李善长一直被认作是地主阶级派遣到农民起义队伍中来找寻腐蚀对象  相似文献   

7.
《新语》是帝制时代到来后的第一部中国传统政治学著作,是"封建"时代向"帝制"时代政治学过渡期间的代表性政治理论体系。《新语》的历史思维、整体性思维、观象思维、经学思维模式,成为其后贾谊、董仲舒等汉代政治理论家建构政治理论体系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和遵循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理解这一理念的前提是正确把握"人"的内涵,重点是深刻认识对"本"的界定,实践诉求是高度关注民生.关注民生包括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发展民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改善民生、贯彻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现实路径,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是保障民生、贯彻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必然要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发展民生、贯彻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9.
民生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目的 ,其内容极其丰富。孙中山说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 ,国民的生计 ,群众的生命便是。”1他还说 ,民生是经济活动的中心 ,政治活动的中心和一切历史活动的中心。2实现其民生思想 ,孙中山提出了两个办法 :第一是平均地权 ;第二是节制资本。3 民生思想及其解决办法的提出 ,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历史进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它要求打破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节制资本”的口号。这些都是现代化内容不断丰富和外延不断扩大的表现。继承和发展孙中山的民生思想 ,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核心,要求给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人格上的尊重,激发其更多地思考民生,为改善民生而努力。把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文精神寓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最终从根本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2):111-115
近些年来,河南民生建设成效显著.河南民生建设的基本经验是坚持"以人为本"和共建共享的原则、以"重点民生工程"引领和带动全省民生建设、诉诸普惠与特惠的有机结合、将解决基本民生问题寓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之中.在改善民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河南形成了高度尊重和维护群众的民生权利、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重点推进等鲜明特点.为进一步加强民生建设,提出了以领导方式转变带动各种民生难题的有效解决、以发展型的社会政策支持来寻求民生建设的社会效应、树立符合科学发展的新民生观,优化发展资源在社会成员中的配置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封建时期,中国与西欧的城市在功能上有着巨大的差异.在经济方面,中国的城市经济由政府王导,官营经济占主体地位,其功能基本上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提供生活必需品和奢侈消费品,城市通过征收封建地租、赋税等方式对农村进行剥削.西欧的城市经济则完全掌握在私人手中,它不仅为封建主提供奢侈品,同时也为一般市民和农民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城市通过商品渗透的方式从农村榨取财富.在政治方面,中国的城市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堡垒,是对广大农村进行统治的据点,是封建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因素.西欧的城市则不断进行反对封建领主的斗争,破坏封建庄园经济,催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3.
《牟氏庄园》真实地描写了地主阶级利用土地从经济上奴役农民的状况,比较客观地展示了封建正统文化的面貌.小说充分表现了向中国民族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并巧妙运用的艺术特点.《牟氏庄园》的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封建庄园经济的没落史.  相似文献   

14.
苏轼思想发展经历了积极用世、理想受挫、醒悟深思、冷静归隐、愤激超然五个阶段,一生信奉儒家“尊主泽民”思想。不论在政治生涯中得意与否,他也不改初衷,表现出一个正直的封建地主阶级文人身上的那种忠君、为国、爱民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对封建统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农业政策:循序渐进的农地政策既调动了农民阶级的抗日积极性,又保护了地主阶级和其他阶级的抗日积极性;合理负担的农税政策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照顾了贫苦农民的利益,又照顾了地主和富农的利益;合法减租的农业租佃政策调整了农业租佃关系,在保留地主阶级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削弱了封建剥削程度,改善了农民生活。  相似文献   

16.
传统认为中华法系典型代表的<唐律>集中体现了封建明君"治吏不治民"的思想.综合考察<唐律>全文和仔细分析传统思想,唐律处处为官吏提供了种种法律上特权的,官吏作为君主统治人民的工具和政策忠实执行者,为了达到驱使他们统治人民维护政权的最终目的,封建君主竭尽所能的为犯罪官吏予以种种特权免于刑事处罚,"爱吏不爱民"才是封建法律制定的真实目的,是封建统治体制的根本需求.  相似文献   

17.
五四运动前后的科学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前后的科学教育思想,是中国近代科学教育思想之集大成者。鸦片战争之后,政治上内忧外患,地主阶级中的一些有识之士感到了西方科技的优越性,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运动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需要通过教育培养科技人才和具有一定科技知识、技能的工人。封建的旧教育不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亟需进行变革。正是由于以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原因,科学教育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但是在当时“中体西用”方针约束  相似文献   

18.
在南北朝对峙时期,北方各少数族政权中涌现出不少名垂青史的人物,北周武帝宇文邕就是当时一位颇有作为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特别是他在进行一系列谋求国富兵强的社会变革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更是为史家备加赞叹。愚见认为,字文邕的改革固然取得很大的成功,但我们也要看到,宇文邕为其封建地主阶级的阶级立场所限,没有也不可能将改革推向社会深层,他的改革措施、改革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增强军事实力、  相似文献   

19.
贾谊从汉初社会矛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提出了重农思想,他认为封建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危害到小农经济的健康成长,因而主张保护和发展农业生产,反对工商业者以“末”致富,富而奢侈浪费,互为攀比,破坏了生产与消费的平衡,削弱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主导部门的地位;稳定粮食的生产,增加粮食的积贮对赈灾备荒,加强国防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封建国家允许私铸钱币的政策,导致了采矿、冶炼业的膨胀,不利于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20.
洋务派的地主阶级属性决定了他们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实践,决定了洋务派只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西方列强的侵略实质、清朝最高统治者对汉族地主阶级的心怀猜忌和封建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阻挠,是促使洋务派学技不学政活动的又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