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研究了高铬型钒钛磁铁矿的基础特性,在此基础上考察了该矿对氧化球团制备工艺和冶金性能的影响规律,探索了获得优质氧化球团的高铬型钒钛磁铁矿的最大质量分数.结果表明:高铬型钒钛磁铁矿主要由磁铁矿、镁铁矿、铬铁矿、镁钛矿、钒磁铁矿、钛磁铁矿等组成,其粒度粗,连晶强度较差;随球团原料中高铬型钒钛磁铁矿质量分数的增加,生球性能无显著变化,成品球团抗压强度降低,当其质量分数高于20%时,不能满足高炉生产要求.增大高铬型钒钛磁铁矿的质量分数有助于降低球团矿的还原膨胀率,当其质量分数由0增加到20%时,球团的还原膨胀率由321%降低到211%.  相似文献   

2.
甜、糯玉米杂交种的产量相关性状分析与育种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14个甜、糯玉米为研究材料,对影响甜、糯玉米鲜穗产量的8个性状和影响糯玉米籽粒产量的10个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各主要数量性状对甜玉米鲜穗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为:穗长>穗粗>采收日数>穗行数>穗位高>行粒数>秃尖>株高;对糯玉米鲜穗产量的关联度顺序为:穗位高>株高>行粒数>采收日数>穗粗>穗长>秃尖>穗行数;对糯玉米籽粒产量的关联度顺序为:千粒重>穗粗>株高>穗行数>穗位高>穗长>行粒数>出籽率>秃尖>生育期。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种植密度对中麦30生长发育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了3个种植密度:450,600和750万株·hm-2,研究种植密度对中麦30总茎数动态、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与转运、籽粒产量和蛋白质质量分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可显著影响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600万株·hm-2种植密度的籽粒产量、单位面积穗数和分蘖成穗率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种植密度,但不同种植密度的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无显著变化,说明种植密度主要通过影响单位面积穗数而影响籽粒产量。3个种植密度下,中麦30成熟期群体干物质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而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量和对籽粒氮素积累贡献率及籽粒蛋白质量分数以600万株·hm-2种植密度的最大。3个种植密度相比较,中麦30在冀东地区的最适种植密度为600万株·hm-2,在该密度下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能实现高产目标,并通过促进氮素的积累和转运实现籽粒蛋白质质量分数较高的优质目标。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位山灌区冬小麦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冬小麦关键生育期不同灌水量与施氮量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指标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通过影响穗数及穗粒数影响冬小麦最终产量,灌溉量通过影响籽粒质量影响冬小麦最终产量;水肥互作效应下,灌溉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比施肥量更明显;连续3 ...  相似文献   

5.
试验在华南地区春、夏两季进行,以锦绣128、佛甜10号、银河366、金银131等甜玉米杂交种为试验材料,授粉后进行穗上去叶处理。结果表明:夏季甜玉米灌浆速度明显快于春季,且夏季穗上叶对果穗产量的影响更大,春季穗上叶保留2片及以上、夏季穗上叶保留3片及以上时,果穗产量减产不显著。另外,穗上去叶处理对甜玉米穗长、穗粗、轴粗、粒深有一定的影响,而对行粒数和秃尖的影响最大,不同品种的表现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适宜冀中北地区种植的强筋小麦品种,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在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科研基地选用9个小麦品种进行比较试验,测定了不同小麦品种的叶面积指数、植株不同部位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籽粒产量和蛋白质质量分数。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产量最高的品种是农优3号,其次是中麦629和济麦229;农优3号和济麦229的叶面积指数分别为5.0和5.7,经济系数分别为0.49和0.45,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均衡发展;济麦229蛋白质质量分数最高,高达161.6 g·kg~(-1),籽粒氮素积累量位居第2,仅次于农优3号。综合考虑籽粒产量和蛋白质质量分数表现,在冀中北地区适宜推广种植的强筋小麦品种为济麦229和农优3号。  相似文献   

7.
牛膝道地与非道地产区药材及土壤中无机元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分析牛膝在不同产区土壤与药材中无机元素的含量,探讨牛膝药材道地性与土壤无机元素的关系.方法: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仪对牛膝药材和土壤样品进行无机元素含量分析.结果:道地产区土壤中钙、镁、锌、铝、硼、铬的含量高,而铅和铜的含量较低;道地药材中钾、铜、铬的含量高,锌和铅的含量低,对磷、铜、铁的富集能力强.结论:牛膝药材与土壤中无机元素的含量密切相关,但牛膝对钠和铁、铝、镉、钛;钙和镁、铝、硼、镉、钛;镁和硼、镉;铜和铬;锌和铅;铝和镉、钛;硼和镉;镉和钛的吸收积累有很好的协同作用,而对铅和铜、钾、铬;铬和硼、锌的吸收和积累则呈明显的拮抗关系.  相似文献   

8.
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试验选取平展型长玉13、半紧凑型东单60和紧凑型郑单958等3种株型玉米为试材,分别在39 000,48 000,57 000株/hm2等3个密度下种植,分析了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籽粒产量、穗粒性状和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玉米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半紧凑型东单60产量最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行粒数、穗长、穗粗、轴粗、穗位叶面积和千粒质量呈下降趋势;株高、穗位高和雄穗分枝数呈上升趋势;各性状受株型与密度的互作影响不大.因此,在重庆提高玉米单产的关键是选取优良的丰产品种,并合理密植.  相似文献   

9.
氮、磷、钾对不同筋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氮、磷、钾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肥增加了强筋小麦与弱筋小麦的穗数、千粒重和产量,施氮肥则降低了籽粒的硬度,提高了籽粒的面筋含量。施氮肥对两种筋型小麦的吸水率、形成时间和弱化度及拉伸面积和延展性呈正效应,施磷对粉质仪参数影响很小,施钾对弱筋小麦的粉质仪参数呈负效应,而对强筋小麦呈正效应。对于淀粉糊化特性,增施氮、磷、钾对弱筋小麦呈正效应,且施氮效应最大;增施氮、磷、钾增加了强筋小麦的稀懈值,而对其余淀粉糊化特性指标呈负效应,施氮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0.
烤烟总糖、蛋白质及施木克值与土壤养分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分析了云南省保山烟区195份烤烟样品总糖、蛋白质及施木克值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①5县区烟叶平均总糖质量分数变异系数在10%以内,变幅以施甸县最大.蛋白质质量分数接近优质烟叶标准,平均质量分数以施甸(9.28%)最高,昌宁(8.19%)较低;②保山烟区烤烟总糖质量分数与速效钾、有效铜、有效锌和有效硼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质量分数与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铁、有效锰和有效硫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施木克值与pH值、速效磷和有效硫质量分数呈显著负相关,与碱解氮、有效铁和有效锰质量分数呈极显著负相关;③该地区属于北回归线区域火山灰土壤特色优质烟区,土壤呈中性微酸,有机质质量分数丰富,总体供氮水平较高,速效磷质量分数中等,速效钾质量分数中等偏上,多数烟区中微量元素质量分数丰富;④最后构建了保山烟区烤烟总糖、蛋白质及施木克值与土壤养分指标间的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方程.  相似文献   

11.
采取“细磨处理高铬型钒钛磁铁矿”和“以粒度较细的廉价欧控矿代替现场生产用矿”两种优化措施,考察了高铬型钒钛磁铁矿配量增加对氧化球团质量的影响,探索了高铬型钒钛矿在球团原料中配量增加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细磨处理高铬型钒钛磁铁矿”和“以粒度较细的廉价欧控矿代替现场生产用矿”,当高铬型钒钛矿配量40%时,抗压强度分别为2475N·个-1和2005N·个-1,膨胀率为192%和16%,皆满足高炉生产要求,可实现该矿在原料中配量增加,能达到高铬型钒钛矿预期90万t/年的处理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不同作物茬口对烟草大田农艺性状及烟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烟草种植过程中,白菜茬、玉米茬、红薯茬和芝麻茬等茬口对烟草的品质影响较大.测定4种茬口种植烟草后的株高、茎围、叶片数、烟草叶面积、化学质量、品质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红薯茬和芝麻茬烟草田间长势比较好,株高比较高,茎围粗壮,叶面积要远远高于白菜茬和玉米茬;从质量性状来看,红薯茬和芝麻茬能显著提高烟叶可溶性糖、还原糖和烟碱含量,并且能降低烟叶含氯量;从施木克值、钾氯比、氮碱比这些品质指数及产量、产值来看,烟草以红薯茬和芝麻茬较好,白菜茬次之,玉米茬最差.  相似文献   

13.
钾肥对甘薯产量影响的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二因素三水平组合为正交设计试验,对甘薯施肥用钾肥增产效果进行了研究,在同一种插植方式的块根产量结果中,产量表现为:氨、磷、钾配合产量高于氮,钾配合肥,施氮、钾配合肥高于氮,磷配合肥。因此,在甘薯栽培上,应采用氮、磷、钾配合肥施用效果为最佳。  相似文献   

14.
以含钛高炉渣为原料,采用加热法制备肥料,以提高其溶解性能,使其中的营养元素转化为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形式,并通过栽培实验研究了肥料对甜菜性状、产量、含糖率和大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炉渣中Mg,Ti,Fe的溶出率分别为88%,84%和75%,肥料中可被植物有效利用的元素有氮、硅、硫、钙、镁、铁和钛.该肥料可以使甜菜的株高、块根长度、叶片鲜重和叶绿素含量明显增加;使甜菜亩产量增加22.03%,含糖率增加15.57%,亩产糖量增加41.03%,说明该肥料对甜菜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西南山区主推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原种为材料,采取4因素5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种植密度,氮、磷、钾施用量对青薯9号产量、单株重与株高之间的综合效应,通过数学模型分析表明:种植密度、氮、磷、钾施用量单因子对产量的影响排序为:氮肥种植密度磷肥钾肥;对单株重的影响排序为:氮肥钾肥种植密度磷肥;对株高的影响排序为:种植密度氮肥钾肥磷肥。计算机频数分析表明:当种植密度为4 543~4 691株/666.7 m~2,尿素施用量为11.85~12.54 kg/666.7 m~2,过磷酸钙施用量为32.2~32.85 kg/666.7 m~2,硫酸钾施用量为37.415~42.08 kg/666.7 m~2时,青薯9号产量在1 900 kg/666.7 m~2以上,单株重在0.51 kg/株以上。  相似文献   

16.
1999~ 2 0 0 2年对广西永福县和临桂县两个罗汉果主产区进行 1999年以来罗汉果的土壤肥力状况与罗汉果产量和品质关系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罗汉果产区土壤全氮、全钾和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 1.6 5 g/ kg、17.9g/ kg、 89mg/ kg,属中等水平 ;土壤全磷和速效磷的平均含量分别为 0 .4 5 g/ kg和 3.4 mg/ kg,属偏低水平。罗汉果的产量平均为 5 782 5 .0个 / hm2 ,单株产果量平均为 12 .9个 ;罗汉果鲜果的水溶性糖总量平均 6 .5 1% ,罗汉果鲜果的维生素 C含量平均 36 2 1.6 mg/ kg。罗汉果产量与土壤全氮、土壤全磷成正相关 (Sig. <0 .0 5 )。在罗汉果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比例一定的情况下 ,水溶性糖总量与有机肥施用量成正相关。因子分析表明 ,影响罗汉果生产的主要因子有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土壤全钾的含量 ,其次土壤水分和土壤速效钾含量 ,有机肥料施用量 ,水溶性糖总量、维生素 C、土壤酸碱度等 ,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 ,优化肥料配比等 ,对改善罗汉果的营养状况及提高罗汉果产量 ,改善罗汉果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玉米生产与肥料施用状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河南省21个县市的玉米生产与肥料施用状况进行农户抽样调查表明:河南省玉米产量以6000-7500kg/hm^2所占比例最大,占到调查农户的50%;4500—6000kg/hm^2产量范围的农户所占比例次之,为31.84%;而小于3500kg/hm^2和大于7500kg/hm^2所占比例分别为1.05%和8.16%.玉米氮肥用量变化为3.1~667.4kg/hm^2,平均为293.3kg/hm^2;磷肥用量变化为0~760.5kg/hm^2,平均97.9kg/hm^2;钾肥用量变化为3.4-50.9kg/hm^2,平均25.9kg/hm^2.玉米生产中氮肥施用量为90—270kg/hm^2占到调查样本的57.04%,其中基肥用量以小于45kg/hm^2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90—135kg/hm^2;追肥用量以135~180kg/hm^2最大,为20.10%.磷肥用量以45—90kg/hm^2所占比例最大,为28.27%;钾肥以不施钾所占比例最高,为39.73%.玉米产量与氮、磷、钾养分总量和氮肥、磷肥和钾肥用量之间关系不显著,氮肥偏生产力以10—20kg/kg所占比例最大,占到调查样本的38.50%,其次为20—30kg/kg,占到调查样本的27.27%;磷肥、钾肥偏生产力均以45—75kg/kg最大,分别占到调查样本的35.46%和26.87%.  相似文献   

18.
用含钛高炉渣制备肥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含钛高炉渣和硫酸铵作原料,采用加热法制备复合肥料,以提高其溶解性能,使其中的营养元素转化为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形式.考察了工艺条件对肥料溶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肥料的适宜工艺条件为:硫酸铵与水淬含钛高炉渣的质量比为8∶1,加热温度为320℃,恒温时间为36 min.在此条件下,水淬渣中Ti,Mg和Fe的溶出率分别为84%,88%和75%,肥料中含有氮、硅、硫、钙、镁、铁和钛等营养元素,均可被植物有效利用,其中氮、钛、镁、铁和大部分硫以水溶性物质的形式存在,可作为速效成分.  相似文献   

19.
辽宁地区玉米种植长期实行浅耕旋耕作业,过量施用化肥,有机物料投入少,导致土壤结构退化、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为了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肥料利用率,开展了秸秆还田条件下施肥方式对玉米氮素利用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设不施氮肥对照、常规施肥、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和秸秆还田+分层施肥4种处理,研究了秸秆还田配合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氮素利用率及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秸秆还田处理明显提高玉米产量,其中秸秆还田配合分层施肥效果较好,2020年玉米产量提高了17.68%,并且该处理比秸秆还田配合常规施肥产量增加了4.65%。秸秆还田处理明显增加玉米氮素吸收量,尤其秸秆还田配合分层施肥处理随着秸秆还田时间的增加效果更明显。秸秆还田处理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钾含量,但分层施肥与常规施肥间无显著差异,对土壤全磷、全钾、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影响不大。可见,秸秆还田+分层施肥有利于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