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学数据姿源的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科学数据管理的整体角度出发,对科学数据共享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科学数据作为资源的价值的发挥,在于对科学数据、科学数据资源、科学数据活动的有效管理”的理念;阐述了科学数据管理及其时代特点、管理的原则;论述了科学数据资源建设必须以需求为导向;并基于分类分级的共享机制,探讨了数据发布问题。  相似文献   

2.
科学数据共享管理: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是一个数据大国,拥有大量的科学数据,但不是一个数据强国,科学数据利用率很低.只有对数据实行联合共享,才能真正实现其潜在价值.而对科学数据进行共享管理,其实质就是实现科学数据这一特殊的社会公共资源的最大价值,为全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3.
从21世纪初开始,我们逐渐进入了以数据革命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了新世纪的重要认知资源.数据语言正逐渐成为比自然语言、逻辑语言更精准、更便利的科学语言.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科学认知方式将发生重大变革,即从20世纪的语言转向走向21世纪的数据转向,而且已经从科学前提、技术条件、社会背景和哲学基础四个方面为这次数据转...  相似文献   

4.
大数据革命给传统科学认识论既提出了新挑战,又提供了新机遇。大数据使科学从仅追求因果性走向了重视相关性;通过"让数据发声"提出了"科学始于数据"的知识生产新模式,增添了科学发现的逻辑新通道;通过数据规律补充了因果规律,拓宽了科学规律的范围。大数据给传统科学认识论带来了新发展,并由此形成了大数据认识论。  相似文献   

5.
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之数据联盟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据资源建设是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其难点之一。本文比较了我国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资源建设的三种主要模式,指出数据交换模式更适合于当前目标定位,即建设开放共享的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数据联盟模式,由此构建的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可灵活地解决数据资源建设和整合问题,从而提高数据的利用率,提升服务质量;并提出了当前构建科学数据联盟模式的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两点建议;最后以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的建设为例进行了实例说明。本研究将为我国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科学数据的共享管理—创建共享新秩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鉴于科学数据共享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那么如何顺利实现科学数据的共享管理,如何创建共享新秩序,实现科学数据的最大价值,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提出解决办法。 综观科学数据管理的历史,经历了漫长的手抄和印刷时代,在此期间,所产生科学数据的量相对不大,人们对科学数据的管理主要是进行立卷和归档  相似文献   

7.
地球科学数据共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利用网络获得各种数据成为现实,也使得地球科学数据共享成为可能。地球科学数据共享是时代的需求,为了实现地球科学数据跨系统、跨平台在不同硬件、软件平台下共享在数据层面上,必须制订地球科学数据共享的相关法规、政策,建立健全地球科学数据的采集标准、共享标准以及进行数据和用户分级;在技术层面上,需要选择适合地球科学数据特点的网络环境,以及开发处理海量异构数据的技术和元数据库,并需要确保数据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浅淡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建设的战略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数据共享工程自2002年启动以来,先后对多个部门和行业进行了试点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开端。本文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国家目标,从12个方面分析和探讨了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战略取向,以期为“十一五”的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概念的起源和演变,区分了"数据密集型"和"大数据"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结合库恩的"范式"理论,分析了将"数据密集型"研究方法作为"第四范式"、并将其与"大数据研究方式"混用的逻辑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关问题;最后从库恩的"范式"和"不可通约"两个概念出发,分析了"大数据"与"小数据"的关系,并且从"范式"的认识论意义和纲领意义两个方面,阐述了将大数据作为与小数据不同的科学范式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     
科学数据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科学数据最大价值的关键在于数据的流动、共享和广泛应用。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数据已成为支持国家科技创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它的应用将直接影响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体现国家科技管理水平,同时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  相似文献   

11.
小资料     
1996年4月11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与中国天文学会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对21世纪起始年问题作了介绍,并提出了建议,现重新登载,供参考:关于21世纪起始年问题的意见随着21世纪的临近,关于其起始年是2000年还是2001年的问题已日益为各界关心,新闻界和其他媒体的各种报导、文章中出现的矛盾日趋严重,现经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与中国天文学会研究,就此问题向各位先生作些介绍并提出我们的意见。“世纪”(Century)的概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每100年为一个世纪;二是这100年从哪年到哪年。其中前者国内外均无异议,后者国内外一直有争议,目前没有明确、统一的国际法规。由此造成的影响相当严重,从中央党政领导重要讲话、重要社论,直至新闻、教学、科普教育、出版等方面,涉及面很宽,影响较大(见附件本资料中的附件这次均未附——本刊第1、5、6、19、20页)。全国名词委近6年来一直在组织有关学科的专家对此问题(属多学科交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1993年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曾提出了“世纪”和“年代”都从“0”年起的建议(附件第6页)。最近,1996年3月15日,英国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发表公告称21世纪应始于2001年(附件第1、2、3、4页),此消息发布后使许多人不知所从,或误解为这是国际上结论性的意见。我们认为有必要进行科学性和实事求是的说明和引导。一、我们建议21世纪从“0”年开始公元从“1”年起始(无“0”年),这是公认的历史,按此类推“世纪”应从1~0,即21世纪为2001年至2100年(第14页)。但实际上有一系列问题,我们认为从客观实际出发,今后以“0”年为起始更好,其理由是:1.“世纪”和“年代”的纪元法协调一致为好。“年代”划分从“0”开始,已无异议。例如20世纪90年代从1990年至1999年底。如果“世纪”从“1”开始,则“世纪”交界的“00”年将无法归入任何一个“年代”。例如若21世纪定为2001年,则2000年既不能归入20世纪90年代,也不能归入21世纪初十年代(附件第13页)。2.一般量的起始原点为“0”(长度、重量等),“世纪”从“0”开始符合计量的一般规律。3.符合国际公众的观念和当前趋势(附件第1、5、10、11、24页)。4.适应计算机广泛使用的现代信息技术潮流。5.鉴于公元无0年,可认定公元一世纪仅含99年,以后就从“0”开始,每一世纪均为100年。二、当前几点意见1.在国际权威机构(例如联合国)未作正式规定之前,我们建议21世纪从2000年开始。2.我国重要的文件中(如公告、社论、中央文件、领导讲话等),涉及世纪时,一般要避免使用精确数字表达“世纪”起始问题(例如“再过×年就进入21世纪”;“本世纪末将达到什么指标”等等),而应尽量使用确切的起止年份(如1996年到2000年)。泛指性的表达,可继续使用“世纪”一词(如:“世纪之交”、“迎接新世纪”等等)。3.国际有关组织已确定的事件和计划,报导时与世纪起始有关的,按原意不作改动(如国际卫生组织确定的“世纪婴儿”等等)。4.促进国际协调一致“世纪”应是国际性的约定,某一个国家或学术团体的意见都不能作为国际制约性权威意见,这个问题又不宜各自为政,自行其是,建议我国有关部门多渠道促进国际(例如通过联合国)协调一致,力求形成一个国际性的权威意见,解决这个每一百年都会遇到的历史性问题。5.今后凡跨越公元前、后的历史事件和纪念活动,应注意公元无“0”年的历史事实(附件第12、14页)。下一个十年怎么称呼人类即将迈入一个新世纪。在此之前,每隔十年,算一个年代,如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但下一个世纪头10年应该怎么称呼?迄今为止,世界上竟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想出一个既简单又好听的名字。21世纪头10年究竟应该如何简称,如果说成“21世纪头零零年代中期”或“21世纪头10年中期”,多拗口!为了解决这个世纪难题,“美国之音”最近发起一场全球性的竞赛,看谁能为下个世纪的头10年起一个好名字。历史学家肯·戴维斯建议就称作“头10年”。很多人或许会说,20世纪我们是怎么过来的?当初人们是怎么称呼它的,现在依葫芦画瓢不就行了?令人遗憾的是,谁也不知道当初人们是怎么简称20世纪头10年的。历史学家证实,在美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以10年划分一个时间段。而在此之前,人们问日期,要么直接回答哪一年,要么就说谁执政时期。(《深圳商报》1999.2.7 秋凌文)本刊注:1993年以来全国名词委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多次讨论21世纪起始年问题,同时研讨了下一个十年的称呼问题,提出的方案主要是“21世纪初十年代”。欢迎大家提出意见。21世纪从哪一年算起?2000年还是2001年?追根溯源,盖因公元无零年。欧洲人把耶酥诞生那年计为公元1年,它之前是公元前1年。为什么公元无零年呢?原来,古代欧洲人用罗马数码计数,而罗马数码只有Ⅰ、Ⅴ、Ⅹ、L、C、D和M七个,分别代表1、5、10、50、100、500和1000,用以组合任何自然数,如:Ⅳ—4,Ⅷ—8,ⅩL—40,ⅩCⅨ—99,CMⅩC—990,等等,“零”不是自然数,无罗马数码,用罗马数码计数的古欧洲人不可能有设置公元零年的念头。(石磬) * 本资料中的附件这次均未附——本刊  相似文献   

12.
Clustering Functional Dat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学大断面与深部地球物理资料整理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其重要意义在于抢救了投入巨资获得的相当珍贵的科技资料.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地学大断面的有关情况,重点介绍了地学大断面与深部地球物理资料整理的工作进展和已取得的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14.
作为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知识的重要手段,大数据算法日益受到世人的重视。但大数据算法的负面效应——歧视性也日益凸显。本文先从文化、技术哲学和心理学等角度阐述了大数据算法的歧视内涵,并从三个不同层面讨论了大数据算法存在歧视性的内在必然性,最后给出缓解歧视性的三个方法。  相似文献   

15.
When clustering asymmetric proximity data, only the average amounts are often considered by assuming that the asymmetry is due to noise. But when the asymmetry is structural, as typically may happen for exchange flows, migration data or confusion data, this may strongly affect the search for the groups because the directions of the exchanges are ignored and not integrated in the clustering process. The clustering model proposed here relies on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asymmetric dissimilarity matrix into symmetric and skew-symmetric effects both decomposed in within and between cluster effects. The classification structures used here are generally based on two different partitions of the objects fitted to the symmetric and the skew-symmetric part of the data, respectively; the restricted case is also presented where the partition fits jointly both of them allowing for clusters of objects similar with respect to the average amounts and directions of the data. Parsimonious models are presented which allow for effective and simple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results.  相似文献   

16.
M -estimators, and building clustering objective functions. Finally, using the common thread of concavity, all three will be combined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flexible procedure for robust cluster analysis.  相似文献   

17.
科学数据共享标准体系框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科学数据共享的内涵 科学数据共享,旨在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从国家宏观层次上营造一种科学数据共享氛围,使政府部门、科技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可以广泛、有效、便捷地获取所需要的科学数据,对科学数据进行有序管理,实现科学数据拥有者为政府部门和广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