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在显示领域有着极大的应用前景,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通过对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实验的可行性分析、工艺流程、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器件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确定了合理的技术路线,提高白光电致发光器件中各成分的发光效率,从而得到了一种较为理想的有机白光电致发光器件.  相似文献   

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是近年来国际上研究的一个热点,发展非常迅速。该器件具有自发光、响应快、发光效率高、驱动电压低、能耗低、成本低等许多优点,因此它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代的平板显示终端。概述了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目前研究进展状况、出现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  相似文献   

4.
蓝色Al/LiF双层电极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并采用DPVB作为发光层,Al/LiF双层电极作用阴极,得到了高亮度(〉9800cd/m^2)、高诳率(1.7lm/W)的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有机聚合物及小分子材料的电致发光原理,发光二极管的结构及影响器件稳定性,寿命的原因,总结了目前该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展望了下世纪有机发光材料的应用前景和商业化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简化热阻模型和一维稳态有内热源的热传导方程,对有机电致发光(OLED)器件的热传导特性进行了研究.为了改善OLED器件的性能,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新型结构的OLED器件.在给定OLED器件的结构、输入功率、对流换热和热物性参数等因素情况下,推导得出OLED器件运行时温度升高与输入功率,基片及各功能层薄膜的热导系数、厚度、面积等之间的关系式,建立了OLED器件内部的温度分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器件内的有机层和基底的传热性能是影响器件温度分布的重要因素,在功率密度为1.167×104W/m2、外界温度为300 K时,OLED器件在发光层AlQ3中可获得最高温度,其温度值比环境温度高29 K.在研发OLED器件过程中,要提高OLED器件的热稳定性,改善焦耳热效应对OLED器件性能的影响,则需要选用热物性较好的OLED有机材料,使有机层与导热性能良好的电极保持良好接触.通过实验研究,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在相同的输入功率情况下,对自制备的若干Al阴极厚度不同的OLED器件进行了比较分析,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对于OLED研发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对近几年来有机薄膜电致发光(EL)器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评停和分析,有机薄膜EL器件是近年来国际上研究的一个热点,该器件具有可与集成电路相匹配,直流电压低,发光亮度高,以及它与无机薄膜相比较易实现多色显示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具有异质结的聚合物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由一层电子传输材料PPQ和一层空穴传输材料PDDOPV构成的有机聚合物异常结发光二极管的实验结果。虽然双层器件的点亮电压高于由纯PDDOPV构成的单层器件,但是它在一定电压下,电流密度降低了一个数量级,而亮度却提高了近两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9.
随着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和发展,以有机材料为基础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所表现出的各种特性和它在平板显示领域的广泛应用,OLED平板信息显示器件已经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该文在简单地介绍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和发光原理之后,主要介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质特点、彩色柔性的实现方法以及当前产业发展的状况,并就OLED平板显示器的市场前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0.
系统介绍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器件结构与发光机理,从有机半导体的能带和OLED器件的结构,分析了载流子在有机物中传输,OLED发光过程,以及各有机薄膜层的作用,指出了如何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和提高器件性能的途径。最后概述了OLED器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红色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了三种以 8-羟基金属螯合物 Mq3(M=Al,Ga,In)为基质、DCJTB为掺杂剂的红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对比了不同掺杂浓度下的 Mq3的光致发光光谱、电致发光的亮度 -电压、亮度 -电流关系 ,从光谱重叠、能级匹配角度分析了不同基质对发光效率及色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法布里-珀罗(Fabry-Perot)谐振腔的光学微腔效应,导致在一定波长处的发射峰强度增强、宽度压窄、发光性能得到改善,因而在有机彩色显示中受到人们的重视。设计了具有不同反射率的两种分布布拉格反射镜(DBR:D istributed B ragg Reflectors),用8羟-基喹啉铝(A lq3)作为电子传输/发光层,N,N′-双(1-萘基)-N,N′-二苯基-1,1′-二苯基-4,4′-二胺(NPB)作为空穴传输层,通过DBR与金属电极反射镜构成法布里-珀罗谐振腔制成了微腔有机发光二极管(MOLED:M icrocavity O rgan ic L ight-Em ittingD iode),详细研究了介质镜(DBR)的反射率、金属镜和有机层的厚度对电致发光效率、发光波长以及光谱半高宽的影响。研究发现,高反射率的DBR虽然可以实现窄的光谱发射,但器件的电致发光效率大大降低,而低反射率的DBR有利于实现单模发射,并且具有较高的电致发光效率,经金属镜和有机层厚度优化后的最大电致发光效率达到了8.3 cd/A,是高反射率DBR微腔器件的6.4倍。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有机聚合物及小分子材料的电致发光原理 ,发光二极管的结构及影响器件稳定性、寿命的原因 ,总结了目前该领域所取得的成果 ,展望了下世纪有机发光材料的应用前景和商业化可能性 .  相似文献   

14.
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平板显示器件.本文综述了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展过程,并介绍它的稳定性研究的现状和器件可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联苯乙烯类衍生物被认为是一类具有实用价值的蓝光电致发光材料,它具有较优异的综合性能。 以联苯乙烯为基础,利用Wittig-Horner反应分别引入N-己基吩噻嗪和N-己基咔唑基团,合成了两种联苯乙烯衍生物。利用核磁共振氢谱( 1H NMR)、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质谱(MS)和元素分析(EA)对所合成产物进行了化学结构的表征;利用紫外吸光光度法(UV)、荧光分光光度法(PL)、热重分析(TGA)、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热台偏光显微镜(PLM)和X-射线衍射(XRD)对产物的性能进行了初步的表征。结果表明:所 合成的两个化合物在紫外光激发下均能发射高亮度荧光;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两个化合物均不能结晶,易溶于二氯甲烷等有机溶剂,并且容易成膜,非常适合于旋涂法制备OLED器件;其中含 吩噻嗪基的化合物在熔融或冷却过程中均能观察到近晶A型液晶织构。  相似文献   

16.
芘类有机半导体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芘具有大环共轭和易于修饰的特性,近年来,芘类共轭衍生物成为有机半导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最主要的文献报道为芘类电致发光材料,它们从化学结构上可分为四类材料:小分子、寡聚物、树枝状大分子和聚合物.其中小分子芘衍生物又可分为单取代衍生物、双取代衍生物和四取代衍生物.同时,近年来也有部分文献开始报道芘类材料在场效应晶体管、太阳能电池和其他方面的应用.文中按以上内容,分别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该类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稀土有机配合物发光材料及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和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稀土有机配合物的电致发光原理、器件结构、电致发光材料。介绍了目前研究状况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掺杂浓度掺杂Alq3:DCM体系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电致发光(EL)特性,根据实验结果,指出器件的EL发射峰值跟作为受体的DCM在给体Alq3中的掺杂浓度有关,应用Forster能量传递理论对其机理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9.
ITO表面处理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光电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采用超声波清洗、O2 Plasma、UV-ozone方法对ITO的表面进行处理,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了处理后ITO的表面形貌,并用经上述方法处理的ITO制作了结构为ITO/NPB/Alq3/Al的电致发光器件,比较了这些方法对器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方法可以改变ITO的表面化学成分及结构,大幅度地提高器件的亮度、寿命和稳定性,尤其是氧离子轰击最为有效.  相似文献   

20.
制备了两亲配合物二[N一十六烷基-8-羟基-2-喹啉甲酰胺]合镉[Cd(HQ)2]的LB膜材料.采用π-A等温线、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了LB膜的结构.结果表明:LB膜分子排列是二维有序的超晶结构,Cd(HQ)2分子的两个长链烷基垂直于亚相平面,两个亲水头基(8-羟基喹啉)相对于法线以一定的角度倾斜;Cd(HQ)2的单分子占有面积为0.73nm2,单层高度2.52nm.其LB膜的高荧光性质可作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材料,器件的驱动电压为7V,最大亮度为1200cd/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