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科技史角度,对素以志怪小说而闻名于世的《阅微草堂笔记》进行了初步探讨,阐释其中科学技术和西方文化等内容。认为著者纪昀对中国古代科技虽有了解,但并不精通。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也是既惊奇西方科技的先进,又担心传教士意图不纯。所以,纪昀对科技内容仅仅是谨慎地关注。《阅微草堂笔记》记载的科技内容虽然所占比例很小,但却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女孝是临变之孝,她们常常牺牲了自己的幸福乃至生命尽孝道,以其贞孝、节孝、烈孝侍奉父母公婆,表现出孝妇、孝女的悲惨命运。女性能够舍弃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而尽孝,是一种利他行为,是自我牺牲,其道德意义是不容否认的。但女孝在封建时代的伦理道德弊端也明显地表现出来,道德同质与异质的冲突难以调和。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阅微草堂笔记》几则偶然事件的解读,总结出偶然事件发生、发展的特点,并以《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昌吉之乱"为例,指出偶然事件关乎个人休咎祸福、国家治乱安危,应对之给予社会学关注。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阅微草堂笔记》中有关贞孝报应的故事,能够观察其时社会对于贞孝观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同时,也能够在其中发现当时各种关乎道德、法制、信仰类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5.
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纪昀关注女性的个体生命,对女性美的赞美和阐释也很特别,他的女性观是比较开明和积极的。  相似文献   

6.
杨华 《咸宁学院学报》2012,32(4):83-84,121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一部重要的志怪小说,纪昀开辟了一条志怪小说的新路。本文主要分析《阅微草堂笔记》中的鬼狐形象的人性化特征:扬善惩恶,知恩图报;读书明理,热衷学问;姻缘际会,皆有人情;鬼界狐界,自有律法;人情世态,洞若观火。  相似文献   

7.
清代大学士纪昀被谪贬至新疆乌鲁木齐两年多,在其晚年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有大量的关于新疆的见闻,有对新疆自然风土的介绍,有对新疆社会状况的叙写;有对新疆历史文化、新疆与中原关系的发掘和抒写;有对新疆人事、历史事件的记录等等,为我们多角度地了解十八世纪新疆的社会历史文化、了解作者的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8.
《阅微草堂笔记》融合儒道佛乃至西域外来文化,在文言小说史上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通过文本的分析,可以发掘其在语言、形象、观念等层面上多元文化交融且并生共荣的情况,亦可发掘出一条连接中华多民族文化共同的情感主线——惩恶扬善、善恶有报,这也为我们解读文学作品多元意涵以及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一体化在文学层面的表现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扶乩是民间的占卜问疑风俗,明清时期成为文人士大夫的风雅游戏。《阅微草堂笔记》中收录的34则扶乩故事,一方面描绘了清代士大夫的风雅生活,另一方面反应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扶乩这种民间风俗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因而多了一份道德说教的色彩。  相似文献   

10.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学者纪昀的一部笔记小说,蕴藏着较为丰富的文学批评资料。其中关于"通变""奇正"的论述不仅体现了纪昀赞成作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反对泥古不化而又提倡"温柔敦厚"的诗学观念,反对背离经典;而且进一步反映出其"唯务折中"的文学批评观。这不论是对于"文士争名,死而未已"的清代文坛还是对今人如何客观公允地评价古代文学作品,都具有非常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学者纪昀的一部笔记小说,蕴藏着较为丰富的文学批评资料。其中关于通变奇正的论述不仅体现了纪昀赞成作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反对泥古不化而又提倡温柔敦厚的诗学观念,反对背离经典;而且进一步反映出其唯务折中的文学批评观。这不论是对于文士争名,死而未已的清代文坛还是对今人如何客观公允地评价古代文学作品,都具有非常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聊斋志异》大行于世、饮誉百年之后,纪昀却能独具机杼,模拟六朝志怪的文笔,写成一部与《聊斋》风格迥异的文言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从而一时扭转了文言小说家争相效法《聊斋》的局面。纪昀主要生活在乾隆年间,以博学著称于世,官至礼部尚书,做了10多年《四库全书》的总纂官,晚年却致力于稗史小说创作。《阅微草堂笔记》是他从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至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陆续写成的,包括《滦阳消夏录》六  相似文献   

13.
人与鬼怪的关系是志怪小说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纵观以<搜神记>为代表的六朝志怪小说和以<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为主的清代笔记小说,即见一种由对立走向友善的人怪关系.这与佛教的影响分不开.同时,在由对立走向友善的过程中,也可窥见封建社会由"尚力"到"崇德"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14.
人与鬼怪的关系是志怪小说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纵观以《搜神记》为代表的六朝志怪小说和以《聊斋志异》、《阅微草常笔记》为主的清代笔记小说,即见一种由对立走向友善的人怪关系。这与佛教的影响分不开。同时,在由对立走向友善的过程中,也可窥见封建社会由“尚力”到“崇德”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15.
《柘溪草堂图》为作者应宝应乔莱之请,画其父居处——柘溪草堂的秋景。据题跋,柘溪草堂是座落在宝应白马湖东岸一片树丛中的临水小村。村前一座小桥,湖水绕村,树木绕斋,树林里楼台面水,宾主登楼安坐对谈,超然世外。笔墨挺健,景致平远,具有浓厚的写实风格,为吴宏佳作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从作者生平事略、版本源流、内容主旨及史料价值4个方面入手,对郑敷教《郑桐庵笔记》全书进行了综合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阅文是秘书人员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具有阅文目的的公务性泅读内容的综合性与保密性泅读主体的辅助性、阅文方式的多样性泅文过程的时效性、阅读效果的潜隐性等六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生于明万历41年(1613),卒于清康熙21年(1682)。他所撰《日知录》是一部“具有时代解放意义的成功的作品”(侯外庐语)。《日知录》之作,炎武自谓“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①弟子潘耒庐《日知录》说:“《日知录》则其稽古有得,随时(答刂)记,久之而类次成书者。凡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賦典礼舆地艺文之属,一一疏通其源流,考证其谬误。至于叹礼教之衰迟,伤风俗之颓败,则古称先,规切时  相似文献   

19.
口译笔记教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从口译实践还是吉尔模式来看,笔记都是口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影响着学生在今后的口译活动中是否能准确无误的记下发言者的内容,从而顺利完成口译.文章还介绍了笔记教学的安排阶段,内容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明代中期之前,独<草堂诗余>广泛流行于文人雅士与市井百姓之中,嘉靖之后<花间集>始与之并行词坛.<草堂诗余>民俗性的分类、明人对词体言情浅俗的认同以及明人对总结词乐的热情,是导致<草堂诗余>在明代词坛极为盛行的关键因素.然而随着明词创作的千篇一律,不善学<草堂>者使得词体创作中世俗气日益严重,于是更多一些文人情韵之气的<花间集>得以不断刊刻,成为除<草堂诗余>之外,人们作词效仿的又一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