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的经常项目顺差不断扩大。与之相伴随的是资本项目的持续顺差以及外汇储备的激增。在瑟沃尔关于国际收支约束下经济增长模型的框架下,以外汇储备作为衡量我国双顺差的指标,分析了双顺差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外汇储备变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导致外汇领导储备持续快速的增长。外汇储备的这种增长,会不会对货币政策的执行产生影响,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讨论。笔者就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原因以及由此对货币政策产生的冲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国际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出现双顺差甚至三顺差的局面。然而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喜是忧呢?本文就我国双顺差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马荣 《科技咨询导报》2013,(35):254-254
在过去的十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一直都保持着"双顺差"的格局,这种格局的出现,导致我国的外汇储备大量的增加,巨额的外汇储备加强了我们国家对外紧急支付的能力,也体现了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但是持续的双顺差和太多的外汇储备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邓鸿光 《科技信息》2011,(8):203-203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显示,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4261亿美元。其中,货物项目顺差3607亿美元,服务项目逆差118亿美元,收益项目顺差314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458亿美元。2008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90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盈余943亿美元,证券投资盈余427亿美元,其它投资净亏损1211亿美元。我国国际储备资产继续增长。2008年末,储备资产增加4189.78亿美元,主要是由于外汇储备的增加,达4178亿美元之多。总的来说,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继续增长。  相似文献   

6.
高耘华 《科技信息》2008,(35):358-358
当前,跨境资本流动监管已成为金融对外开放和金融风险防范的最前沿阵地,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矛盾以由过去的外汇短缺转为贸易顺差过大和外汇储备增长过快。2008年以来,外汇资金仍保持大量净流人势头。为此,7月2日,外汇局、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颁布了《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办法》同时,为配合实施出13收结汇联网核查,  相似文献   

7.
自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我国持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由双顺差引起的外汇储备节节攀升也倍受瞩目。本文阐述了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产生的由来,认为引起项目顺差的根本原因有:我国内需不足、储蓄居高不下,我国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和丰富的廉价劳动力等。本文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如下建议:要妥善处理双顺差,扩大内需、推动消费是关键;同时,继续发展加工贸易、实现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合理利用外资,增强企业走出去的能力,构建完善的企业征信体系,重视进口等亦将对于调整顺差和发展我国经济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汉琪 《科技信息》2010,(28):I0065-I0065
本文主要根据我国2009年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相关数据,分析我国国际收支整体和不同项目的平衡状况。其结论是:我国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说明我国既能保持在贸易往来中的主动地位,又能有效吸引国外资金,这是经济极具扩张力的表现,但同时外汇储备持续增加,给人民币带来巨大的升值压力。从长远看应注意对外汇储备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9.
谭小芬  聂利君 《奇闻怪事》2010,(3):16-22,26
开放经济条件下,外汇储备及其变动不仅是一国国内和对外金融政策的联系纽带,更是体现和制约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推动下,中国外汇储备保持快速增长的局面,由此引起的外汇占款改变了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增强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给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带来巨大的压力。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机制,然后运用中国的数据实证检验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的影响程度,揭示出外汇储备及其变动在货币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杨玉新 《科技信息》2007,(34):186-186
近几年,我国出现了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它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是当前经济内外部失衡的集中表现。本文分析了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的形成原因及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纠正双顺差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范洋 《科技促进发展》2017,13(11):915-919
2017年前三季度,我国国际收支呈现基本平衡,经常账户、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双顺差”格局重现,外汇储备稳步回升。市场预期转好,境内主体对外资产配置行为更趋理性,外汇供求基本平衡,但基础性资金流入继续放缓。预计2018年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仍将保持合理的顺差规模,跨境资本流动总体保持稳定。建议进一步落实“扩流入”政策,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优化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2.
改革以来我国国际收支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充实,外汇储备迅速上升,并且收支的变动呈现出阶段性特点,改革开放,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调节政策是形成上述特点的内部原因,国际环境的变化是其外部原因,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国际收支高节政策的目标和手段应有所调整,国际收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规模还将扩大,但空间不限,顺差还会维持,但结构会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3.
据最新统计数据.2007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3718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735亿美元.国际收支顺差的持续扩大,体现我国不断增强的对外清偿能力,也反映了我国正在更大程度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但我们应注意到,持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已经造成了外汇市场上供求关系的明显失衡,并使人民币处于不断增大的升值压力下.文章将对造成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根本原因进行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自2003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一直是国际收支顺差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局面,货币政策操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诸多因素如操作工具缺乏,人民币升值预期,加息预期等的制约,只有加快汇率弹性浮动,外汇管理制度和外汇储备债券发行等建设才能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5.
过去五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依然严峻,经常项目顺差仍高居不下,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急剧攀升,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带来了严重负效应,主要体现在它造成了通货膨胀压力、使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减弱、给人民币造成升值压力及导致我国内需不足和对外依存度过高。所提出的调节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相应措施,主要包括转变外贸发展战略;改善内部经济失衡状况,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推行企业“走出去”战略。  相似文献   

16.
毛善雄 《科技信息》2007,(24):391-392
9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呈现出"双顺差"的特殊结构,且不断强化。至2007年第一季度,我国外汇储备已突破1.2亿美元。这种情况的长期持续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货币政策的实施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其消极的一面也日益凸现。这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并对其产生的原因也作了各种分析。本文通过对经济数据的分析,着重于对中国经济结构本身进行讨论,认为这种特殊结构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外国直接投资的挤出效应,二是国内对资源配置的无效性,并针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财经剪贴     
<正>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2018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13月29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2018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2018年,我国国际收支延续基本平衡。经常账户保持在合理的顺差区间,全年顺差491亿美元,与GDP之比为0.4%。其中,货物和服务贸易合计顺差1029亿美元,与GDP之比为0.8%,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际收支顺差规模逐年增大,引起世界其他国家的不满。考虑到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国目前利用增加国际旅游的支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缓和国际贸易关系的时机尚不成熟。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持续快速增长,巨额的国际收支顺差给中国经济带来了高昂的机会成本、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为降低国际收支双顺差带来的负面效应,中国必须采取包括经济结构层面、金融市场层面、外汇管理层面、政策体制层面的综合治理措施,从根本上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内外均衡。国际收支的调整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双顺差将在今后一个时期继续存在,解决国际收支失衡必须着眼长远,综合治理,多管齐下,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20.
张洪星 《科技信息》2008,(17):168-169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不断扩大,并且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特征。本文从宏观、微观层面分析了结构性顺差的形成原因及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了抑制结构性顺差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