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共和盆地地貌发育与环境演化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讨论了青藏高原东北部一个大型断陷盆地晚新生代期间地貌发育与环境演化问题,中新世至中更新世为盆地沉陷阶段,其中晚第三纪为青海东部内陆古湖的一部分,第四纪早期黄河发育,形成河湖交替环境,中更新世之后为盆地上升阶段,促使水系演化并形成最多达13级的黄河阶地与龙羊峡谷,气候从温暖湿润向干燥寒冷发展,特别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在数次干寒环境下形成多种冰缘形态和风沙堆积,并促使湖泊退缩和咸化。  相似文献   

2.
根据长江万州-巫山段的阶地类型、沉积物特征和形成时代,结合青藏高原间歇性构造隆升过程、深海氧同位素变化曲线和青藏高原冰期-间冰期旋回,探讨730 ka B.P.以来万州-巫山段河流阶地的成因.研究表明,河流阶地不同阶段的下切速率响应了青藏高原的2期构造隆升事件:昆黄运动、共和运动.在与深海氧同位素气候周期旋回的比较中发现,阶地主要在冰期发生堆积,研究区T3、T2、T1阶地堆积期主要集中在MIS5d、MIS3b和YD冷期;下切期响应了共和运动的构造抬升过程.T4阶地主要发育于深海氧同位素MIS12阶段及青藏高原聂聂雄拉冰期,沉积物特征与同期珠穆朗玛峰北坡海洋型冰川具有相似的气候背景,表明T4阶地堆积期主要受控于气候变化.T5阶地的发育响应了重要构造运动——昆黄运动的构造抬升,下切至基岩;MIS18-MIS17气候转换期的不稳定性促进了河流的下切.构造运动、气候变化是万州-巫山段阶地形成演化的主要原因,并在对不同阶地的堆积-下切发育阶段的影响上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5.12”汶川地震引起崩塌、滑坡、不稳定边坡大量发育,形成的大量固体物质堆积于山坡及沟道中,形成了大量石流物源,震后泥石流暴发的临界降雨量大大降低,其启动和运动方式发生明显改变泥石流活跃期可能持续10~20 a,这将是影响灾区恢复重建的最大地质灾害隐患,应高度重视.介绍了地震灾区某泥石流沟发育特征并进行性了危险性评价,计算出不同频率条件下的泥石流流量,为日后该泥石流的治理工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四姑娘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第四纪冰川可分为3期.末次冰期时长坪沟口属于冰缘地带,在前次冰期冰碛物上发育了冰楔构造,冰缘地带冰川融水形成黑色细砾堆积.根据新的证据,末次冰期时四姑娘山长坪沟口附近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14~20℃.末次冰川作用发生时恰好也是四姑娘山地区强烈抬升的时期,因此,这套粗碎屑堆积可能是推覆构造的沉积响应,表明末次冰期时可能存在气候与构造联动作用.四姑娘山地区末次冰川规模较倒数第二次冰期明显偏小.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部第四纪自然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近十几年来,新技术的应用和邻近地球学科的发展,为第四纪自然环境演变的研究提供有力的论据。第四纪自然环境中一些重大课题如冰期气候、海面变化、岩石圈活动、黄土堆积、冰缘冻土、第四纪沉积地层、第四纪古生物等,或有所突破,或有新的进展。 1967年以来,利用雷达遥测,对南极冰流的厚度、范围、发展和变化过程等取得比较可靠的论据,证明南极水流早在1000万年前业已形成,表明第四纪之前世界已进入冰期,故近年称晚新生代冰期。南极冰流形成后,对第四纪气候变迁,世界冰期的来临及海面波动,乃  相似文献   

6.
藏东南帕隆藏布流域波密县城至索通村段泥石流灾害频发,河谷两岸形成众多差异明显的泥石流堆积扇,深入研究泥石流堆积扇形成的影响因素对于泥石流灾害的防御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野外现场调查,结合高精度遥感影像解译和1∶50 000地形图,圈定出帕隆藏布流域波密县城至索通村处36条泥石流堆积扇的范围,并总结研究区泥石流堆积扇分布规律:以古乡为分界,古乡以西至波密县城段泥石流堆积扇的密集程度和面积都比古乡以东至索通村段大;在帕隆藏布南北岸上,北岸发育的泥石流堆积扇面积明显比南岸大,且著名的古乡泥石流沟就发育在北岸.在此基础上统计并分析流域面积和主沟纵坡降与泥石流堆积扇的关系:对于帕隆藏布流域,堆积扇面积与流域面积和主沟纵坡降之间存在指数关系,堆积扇面积总体上随流域面积的增大而增大,而随主沟纵坡降的增大而减小.分析堆积区特征中的可容纳空间和主河能量对堆积扇的影响,堆积扇可容纳空间和主河能量分别对堆积扇有限制和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鄂尔多斯地区50000年来的环境演变和化发展特点之后,发现该地区环境演变与化发展之间存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即:自然环境湿润阶段,本区以采集渔猎或农业化为主;自然环境相对干冷阶段,本区以狩猎或游牧化为主。自然环境变化是该区化发生转型的驱动力,该作用俞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就俞明显。  相似文献   

8.
我国热带地区40万年以来古气候的定量恢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中国南方和热带亚洲265个现代孢粉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类比法对雷州半岛的第四纪孢粉分析数据进行了孢粉气候的定量转换,获得近40万年来的年均温度和年降雨量古气候曲线.这些结果为第四纪海陆古气候对比、热带地区冰期间冰期的气候演变等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温度变化的4个降温期分别与深海同位素阶段10、8、6和4~2可以对比.冰期与间冰期之间的年均温度变化幅度约为±5℃,末次盛冰期达到5~8℃.而年降雨量的变化较小,除末次冰期有短暂的干旱期外,降雨量一般均高于1500mm.  相似文献   

9.
藏东南地区是研究海洋型冰川的天然宝库,帕隆藏布流域作为冰川活跃区,因其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沿岸不仅堆积形态各异的第四纪冰碛垄、泥石流扇,而且发育断续分布的平台地形。利用无人机技术、高精度遥感影像、钻探、物探,结合实测剖面对藏东南典型第四纪堆积阶地成因进行详细的分析,为研究区域性堆积阶地成因提供依据,并得出以下结论:(1)雪瓦卡平台为第四纪堆积体,所在区域曾经发育了一个堰塞湖;(2)雪瓦卡平台第二级阶地下部为巨厚湖相砂层,上部为河床沉积卵砾石,这种下细上粗的物质接触关系可能为沉积区由堰塞湖转变为河道沉积,堰塞坝逐步疏通的过程;(3)上、下游支沟不仅为平台形成提供物质来源,而且为其形成提供地形地貌条件;(4)帕隆藏布沿岸断续分布的平台地形在形成过程中普遍受到上下游支沟冰川运动、泥石流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藏东南地区是研究海洋型冰川的天然宝库,帕隆藏布流域作为冰川活跃区,因其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沿岸不仅堆积形态各异的第四纪冰碛垄、泥石流扇,而且发育断续分布的平台地形。利用无人机技术、高精度遥感影像、钻探、物探,结合实测剖面对藏东南典型第四纪堆积阶地成因进行详细的分析,为研究区域性堆积阶地成因提供依据,并得出以下结论:(1)雪瓦卡平台为第四纪堆积体,所在区域曾经发育了一个堰塞湖;(2)雪瓦卡平台第二级阶地下部为巨厚湖相砂层,上部为河床沉积卵砾石,这种下细上粗的物质接触关系可能为沉积区由堰塞湖转变为河道沉积,堰塞坝逐步疏通的过程;(3)上、下游支沟不仅为平台形成提供物质来源,而且为其形成提供地形地貌条件;(4)帕隆藏布沿岸断续分布的平台地形在形成过程中普遍受到上下游支沟冰川运动、泥石流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黄山不同类型砾石特性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黄山冰劈崩落砾石、流水搬运砾石和古泥石流沉积砾石的粒度和粒态特征 ,并讨论了砾石的形成环境 .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四光教授在庐山划分出三个冰期与两个间冰期,后来加上晚更新世的大理冰期,为四个冰期三个间冰期。李承三教授继而在四川西北部山区划分出五个冰期与四个间冰期。孙殿卿教授等后来在河北省泥河湾划分出六个冰期与五个间冰期。景才瑞等也曾在庐山与鄂西高原地区划分出四个冰期与三个间冰期。学者们比较公认的为:鄱阳冰期、鄱阳-大姑间冰期、大始冰期、大姑-庐山间冰期、庐山冰期、庐山-大理间冰期与大理冰期。目前处在冰后期。  相似文献   

13.
黄山地质旅游景观成因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山是世界著名风景名山,地质旅游景观类型多样,其形成以地质构造为基础.第四纪冰期时黄山为季风型冰缘环境,寒冻风化作用强烈,在流水、风力、生物等外营力作用下,形成了山峰林立,怪石嶙峋,千变万化的地貌旅游资源,以花岗岩山岳旅游地貌景观为特色.地质旅游景观的形成具有明显的边际效应和景观增值效应,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空间分布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首次对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空间分布的形成与发展规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将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空间分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此基础上,对形成现代中国科技分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太行山泥石流成因及分类研究:以元坊东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元坊东沟泥石流的成因,除自然因素外,主要与陡坡开挖水平沟,沟道闸沟垫地等人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调整人地关系,使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是防治泥石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黄河源地区晚第四纪环境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考察和14C测年的基础上,本文论述了晚更新世至全新世黄河源地区的环境变迁。确定了在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和全新世三个时期冰川、冰缘现象、湖泊、河流、植被和土壤的基本状况。最后讨论了近代环境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成山成盆成藏动力学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造山带动力学、沉积盆地动力学和油气藏动力学均是地球科学的研究前沿。作者分析了三种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认为:(1)大陆动力学作用过程决定了造山带动力学和沉积盆地动力学的作用过程;(2)造山带动力学和沉积盆地动力学性质决定了油气藏动力学的作用机制。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是由从东向西的深部多级俯冲潜滑而引起的浅部由西向东的多层次推覆而形成的,并且其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循环均有两个传递系统。高异常古压是上三叠统天然气运移的动力,是控制天然气运聚与区域分布的主要因素,并且古压的演化直接控制了局部构造的成藏。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天然气藏是上三叠统与侏罗系之间流体的跨层流动形成的。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形成和演化产生的挤压环境和使川西前陆盆地的被动沉降作用控制了天然气初次运移和聚集的成藏作用。60Ma以来,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整体抬升和剥蚀作用决定了裂缝系统的发育和上三叠统气藏的调整及侏罗系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米仓山周缘震旦系灯影组露头沥青的详细勘测,证实了川北地区灯影组油气成藏的可能性,并提出该区曾发育过较大规模的古油藏。以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为基础,详细分析了米仓山前缘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生、储、盖等油气成藏静态条件;在米仓山地区构造演化研究的基础上,动态分析了该区灯影组圈闭及保存条件的发育与演化过程,认为米仓山前缘通南巴地区灯影组油气成藏四中心(生烃中心、生气中心、储气中心、保气中心)均为原地性,四中心耦合程度高,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9.
天然气生成具有阶段性,不同演化阶段形成的天然气的地球化学性质不同。构造的演化与圈闭的形成具有阶段性,因此不同阶段形成的圈闭可捕获不同演化阶段的天然气。源岩早期生成的天然气及形成的气藏可能由于后期构造活动遭散失或转移,使一些圈闭只能捕获源岩晚期生成的天然气,即圈闭对天然气的捕获具有阶段性,属于部分捕获而非连续捕获(或聚集)过程。介绍了天然气分步捕获的原理,并结合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天然气分步捕获原理在成藏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长白山天池景区内受多条泥石流沟威胁,为降低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损失与威胁,通过收集与整理该区域内泥石流活动历时资料与相应的降雨资料,分析各沟泥石流灾害暴发的降雨过程,获得长白山天池地区的泥石流激发雨型的特征,并研究相关降雨参数(小时降雨强度、历史累计雨量、前期有效降雨和降雨历时)与泥石流灾害爆发之间的关系,得到了长白山天池地区泥石流灾害暴发的临界雨量值。经研究表明,长白山天池地区泥石流激发雨型分为长期持续降雨与长期间断降雨两类,长期持续降雨型的前期不间断降雨持续时间长,总降雨时间也持续较长,泥石流在降雨强度逐步达到临界值时暴发。长期间断降雨较长期持续降雨来说,总的降雨时间更长。该降雨类型的降雨强度存在多次由零到极大值增大再降低的重复过程,直到最终松散堆积体饱和至临界值导致泥石流暴发。经统计与分析得出,长白山天池地区泥石流灾害暴发的防范雨量与预警指标(临界雨量),以历史累计降雨量43.5 mm或前期有效降雨32.7 mm可以作为防范值,以小时降雨强度19.7 mm/h作为泥石流临界雨量,对不同的激发雨型特征与临界雨量的研究能够为长白山天池地区的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