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在对云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得出2006年云南城镇居民收入超过万元、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简单线性回归关系的结论,提出建立正常增效机制、大力发展经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满足各层次居民消费需求的消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当前经济条件下,扩大内需与刺激消费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消费结构与扩大内需作为反映居民消费本质的重要概念,是密不可分的。以山西省2005—2011年的数据为基础,在分析山西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现状的基础上,得出应该对山西省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合理优化,从而刺激消费来更大程度地扩大内需的结构。然后通过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居民消费结构对扩大内需的影响。最后,根据对模型的分析,提出了对山西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优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重庆市1996-2011年的年度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城镇化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重庆市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具有协整关系,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没有协整关系,城镇化的发展能够促进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城镇化的发展是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增加的原因,而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增加并不能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论述以2002~2015年《甘肃省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整理得到有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各消费支出项目的时间序列数据.根据影响消费支出的八大因素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EVIEWS9.0软件包分别建立城镇居民消费与农村居民消费的拓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分析收入对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各项消费的影响情况.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拉动居民消费,以促进甘肃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福建省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对消费需求影响问题,基本思路是通过数量经济学的计量分析方法,按照经济学的3个著名消费假说理论对影响福建省居民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据此针对福建省在21世纪初的经济目标规划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转型期,城镇居民的消费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呈现出一些新特征。消费是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消费需求的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居民消费的新变化是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客观结果,研究居民的消费,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引导居民消费,促进生产和消费的协调发展,进行科学决策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和良性循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探讨了消费行为的制约因素,特别针对社会阶层这个新概念,进一步解析目前制约消费和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以求获得更优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青海省格尔木市城镇居民消费现状的调查,阐述了在城镇居民消费方面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城镇居民消费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王若茜 《科技信息》2013,(19):151-152,171
近年来,内需不足逐渐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而消费是实现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关键,消费结构作为消费的具体内容,它的合理与否,又是消费的关键问题。本文以促进石首市经济增长为目的,一方面,对石首市居民消费结构随着不同收入水平变化的趋势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对石首市居民消费结构随着不同年份的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石首市居民消费结构,提出了优化石首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虽然江浙沪三省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均有不断增加,但边际消费倾向却呈下降的趋势.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国内外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居民的消费现状,比较分析出江浙沪城镇化居民消费的特征.同时,运用Panel Data模型,找到制约江浙沪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内、外部因素,并据此提出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基于2008~2019年全国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了房价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收入水平城市房价影响消费的异质性。结果显示:房价上涨显著挤出了城镇居民发展享受型消费,且城市居民发展享受型消费支出占比越高,挤出效应越大,不利于居民消费升级,尤其对高收入水平城市影响较大。消费升级是促进国内大循环、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房价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根据安徽铜陵市1990-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统计数据,依据凯恩斯消费函数,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铜陵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人均消费支出的长期和短期影响,发现两者无论在长期还是在短期内均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并对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慧 《河南科学》2014,(10):2184-2189
研究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河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中原经济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利用河南省1978—2010年统计数据,对河南省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贡献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碳排放总量有显著正向影响的主要因素有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能源强度与单位能耗碳排放量的交互作用、能源消费结构、国际贸易分工;对人均碳排放量有显著正向影响的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强度与单位能耗碳排放量的交互作用、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国际贸易分工.产业结构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对人均碳排放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河南省碳排放的最大正向影响因素及贡献率最大的均为经济增长,而能源强度和单位能耗碳排放量交互作用对碳排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碳足迹模型, 分析2003-2013年邢台市能源消费碳排放足迹和碳排放足迹生态压力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近10年来邢台市能源消费量逐年增多, 在总能源消费中, 化石能源消费所占比例在50%上下, 在化石能源消费中, 仍以煤炭消费为主, 这是受长期以煤炭为主要能源供应政策影响的必然结果; 人均总碳排放足迹与煤炭人均碳足迹呈波动增加的趋势, 石油人均碳足迹虽然有波动, 但总体变化不大, 天然气人均碳足迹呈现波动和快速上升两个阶段; 碳排放足迹生态压力总体为增加态势且其值大于1, 说明在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CO2 远超出林地所吸纳的量。对邢台市未来的能源利用及产业结构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对策, 以期为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和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江西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江西省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可能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灰色预测、回归预测和时序预测基础上,建立1990到2009年安徽省居民人均消费组合预测模型,并通过误差指标评价体系对组合模型和单项预测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组合预测模型的各误差指标远低于三种单项预测模型预测误差指标值。最后预测了我省近三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值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6.
收集相关数据,运用EViews软件建立一个浙江省金华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模型,采用时间序列分解法和趋势外推法对模型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17.
选取甘肃陇南市372户样本农户为研究对象,运用双重差分模型(DID),从单个农户的微观角度分析了农村低保政策对受保农户消费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低保政策对受保家庭人均总消费支出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产生了积极影响,显著高于对非低保户的影响;而对人均生产性消费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得出受保农户大都属于生存型消费结构的结论。基于研究结论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和农村地区发展两方面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期最终促进农户消费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8.
居民的旅游消费水平和可支配收入在理论上具有长期的因果关系。通过对1994-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进行ADF检验,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旅游消费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是一阶单整,通过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可以看出两者具有长期协整关系。最后通过ADL模型回归结果看出,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旅游消费水平显著受滞后三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滞后三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则人均旅游消费水平增加大约0.3%。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尝试用非参数回归方法研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的关系,应用非参数局部多项式估计方法对广西1980年~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克服了传统线性回归模型在讨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关系的不足。实证结果表明非参数回归方法优于线性回归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未来能源需求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给中国能源发展规划提供参考,分析预测了中国未来能源需求状况。采用了国际间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与人均能源消费总量、GDP能源消费强度、人均电力消费、交通用能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还将大幅度增长;中国未来GDP能源强度还有一定的下降空间,电力消费和油品消费在终端能源中的比例将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