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康熙十六年(1677)以吴三桂为首的叛军和清军在韶州激战,廖燕携家避乱于外。廖燕《二十七松堂集》提到其避乱之地为南岸土围。据考证,其中的"南岸"并非泛称,而是一具体的村庄名。当时为广东韶州府曲江县凤冲都属村,即今韶关市武江区龙归镇凤田村委会南岸村,是以位于江湾河南侧而得名。《二十七松堂集》说到的廖燕避乱的横溪就是江湾河(又称龙归河),当时叫双下溪,为南水支流,流经今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位于韶关市区西南。  相似文献   

2.
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廖燕在韶关从三藩之乱平复下来之后。与一位李姓知府有过一段交往。经考证该李姓知府是李复修,而不是李煦。李复修,康熙十六年(1677)至康熙十七年任韶州知府。他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对满清的统治心怀不满,这一点与廖燕相同。由于共同的政治倾向,他们很快成为知己,李复修对廖燕十分赏识,廖燕对李复修也十分感激。  相似文献   

3.
廖燕《二十七松堂集》散文的思想意义,拙作《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已加以论析。在清初历史条件下,廖燕离经叛道,违俗异尚。不仅思想奇特,而且文风奇特。本文侧重于探讨其散文艺术风格的特色。(一)清康熙版、乾隆版、日本版及民国版《二十七松堂集》,共载廖燕散文373篇。按作品内容分类,属于彰善瘅恶的73篇,论文评艺的70篇,述己抒怀的68篇,论学议教的41篇,阐发孔学的33篇,名胜记游的29篇,知人论世的26篇,抨击科举的13篇,应酬之作只有20篇。可见,廖燕的创作态度是严肃的,做到有感而发,言之有物,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基本  相似文献   

4.
清初广东曲江的廖燕,是一位相当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然而国内对他的研究却还十分薄弱。事实上,阅读廖燕的文集,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收获,例如它可以校正其他作家著作中的某些错误,同时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清代诗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与作品。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简介清初社会和文坛风气的基础上,以充分的论据,论析了廖燕的文艺批评观──“文即道”说、“愤气”说及“贫贱”说,是优秀传统的诗论文评的继承和发展,并分别论证其具有当时现实指导意义和历史借鉴意义。对廖燕在文艺批评史上作出的贡献,给予肯定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6.
廖燕(1644—1705),原名梦醒、字人也,后改字燕生、单名燕,号柴舟,韶州曲江(今韶关市)人。廖燕工诗善文,又能戏剧擅草书,是清朝初年享誉岭南的文学家。他终生不仕,厌弃科举八股、不满现实,“因屏去时文、筑室武水西,额曰‘二十七松堂’,闭户不出,日究心经史,疏食断烟澹如也。”(曾璟《廖燕传》)。廖燕著有《二十七松堂集》,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曾刊行,并流传到日本。然因年  相似文献   

7.
大庚岭又称梅岭,位于江西大余县正南二十五里。大庚岭商道全长g6公里,越过岭巅梅关往南可到广东南雄县红梅铺与浈水河相联可通广州,东到南康县贤女埠;与横贯大余县城与纵穿大余县城的章水河相联可入赣江。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千年以来南北商贾的水陆交通要冲,它的修筑与贸易之发展沟通了南北经济,促进了国际交往和传播先进文化技术,  相似文献   

8.
一、廖燕诗的继承轨迹粤北文化,从号称“自古南天第一人”的张九龄算起,中经余靖,直至廖燕,形成“三峰孤峙、遥接千载”局面,很象赵翼所说“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五百年,”而三人以各自的特色显示粤北文化对于中原文化、汉族文化的独特继承轨迹。其中廖燕诗文,自己编刻,“高奇自负”(朱渠《二十七松堂集序》),生受盛誉,死传日本,其继承更具创造性,更其硕果累累。与  相似文献   

9.
李益首次从军时间地点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纠正了长期以来人们对李益首次从军时间和地点的错误认识,认为其首次从军时间应在大历九年至大历十二年间,而非建中初;地点在凤翔节度使李抱玉军中,而非邠宁节度使韩游瑰、凤翔节度使邢君牙或渭北节度使臧希让军中.  相似文献   

10.
廖燕(1644—1705)一生为布衣。今韶关市区人。著有《二十七松堂集》传世,并传入日本印行。当今国内外部有学者在研究他的著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此《集》不乏思想性与艺术性圆满结合的佳作,奏出了时代精神和绚丽江山的真善美的旋律,揭露了封建主义社会的假恶丑的内涵,无怪乎受到了当世后代人的赞赏或诋毁。我想,喻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不无恰切的。廖燕生于清初顺、康年间。时值满族统治者率兵入主中原,打败了李自成等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11.
在当时,同情义和团的清军,只有裕禄、李秉衡等人。其他奉命镇压的,都与义和团结下了深仇大恨,残杀义和团数千人。赞成对外宣战的只有裕禄、李秉衡、董福祥,不赞成的则有李鸿章、荣禄、宋庆、袁世凯等。宣战之后,宋庆、聂士成等与列强激战之后归于失败。只有袁世凯未受损失。清军共计十万余人,烧杀淫掠,民怨沸腾,归于失败。历史的教训,值得深思和汲取!  相似文献   

12.
18 98 -1911年 ,在清末军事现代化改革中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 ,在外强的屡次侵侮下 ,清政府的军事观念发生转变 ,然后又经历了仿照德制练兵期 ,最后在各种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 ,出现了东渡日本考察陆军的热潮。  相似文献   

13.
新军的最终背离与新军知识化程度的加深有着密切关系。正是由于大量知识分子的加入,新军官兵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便利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新军中的宣传鼓动;随着新军官兵知识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社会状况和清政府的统治会产生更多的思考和怀疑,从而加速了与清政府离心离德的进程,而转向反清的革命阵营,成为清王朝统治的对立方。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国藩是一个极具影响又颇具争议的人物。身处晚清政府走向衰落时期,他用自己的才识捍卫清王朝统治,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优秀人物;而血腥镇压了太平军,也是屠杀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继承者,又是传统文化的忠诚卫士。在外国列强紧逼的情况下,能看清形势,倡导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曾国藩在历史上的客观作用,远远超过他的主观动机。  相似文献   

15.
清代湖南的常平仓不仅有着它的地方特色,也折射出清代仓储的影子。突出体现在: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制度,高储额,备兵米,协济全国,一定程度地发挥了备荒救灾,稳定社会的作用。它的兴衰与功用与清朝的兴衰相连。  相似文献   

16.
在和太平军的关系中,冯子材扮演了一个被动的角色:他因报复刘八的掳掠勒赎而投入清军,在开始的十年中战功并不彰显,以致提拔较慢。在督办镇江军务的五年中,对太平军基本是采取守势。因此,无论是说他凶恶地镇压太平军或是同情太平军,都不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17.
辽朝是我国古代东北少数民族契丹族建立的王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引进了中原地区的儒家文化。在统治者的倡导下,在辽朝存在的200多年中,中原地区的儒家文化在辽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楷书是继隶书之后的一种字体端正、用笔合法、波磔势少的书体。它萌芽于西汉,中经魏晋六朝的成熟、繁荣,至唐极盛,成就辉煌。五代以降的宋、元、明、清楷书,主要学魏晋、北朝和唐人。虽小有创变,异彩纷呈,但总的格局却是呈衰落之势。除了时代的、创作主体、楷书自身的原因以外,最根本的原因是沿袭摹拟之风甚浓,真正独创的作品太少。从整体上说,这一时期楷书艺术成就不高,没有产生如钟繇、二王、颜真卿这样的伟大书家和杰出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