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快速综合的监测有机污染物,及时全面地掌握环境水样中有机污染量,研究了松花江水中COD与TOC的相关性,用TOC监测代替COD监测有利于实现监测仪器化、自动化,提高数据的准确性,简化操作。通过研究吉林市松花江水中TOC和COD,建立一元回归方程,并通过进一步监测验证其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构建的定量构效关系模型(QSAR)对存在松花江水中的有机化学品的毒性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有机化学品对酵母菌毒性的预测值与实测值接近,预测误差较小.另外,采用所建立的有机化学品对酵母菌毒性和对呆鲦鱼毒性的相关性方程预测了松花江水中有机化学品对呆鲦鱼的毒性,结果显示,有机化学品对酵母菌的毒性与对呆鲦鱼的毒性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0.9826),从整个有机化学品对呆鲦鱼毒性大小的趋势上看,预测值与实验值基本吻合.因此,得出采用低等微生物—酵母菌替代高等生物—鱼作为指示生物进行有机化学品毒性的评价是可行的,这一研究成果对大量有机化学品毒性筛选和进行优先污染物控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地表水污染已成为一个影响公共安全和健康的重要社会问题,而水环境中对人类和生态系统威胁最大的是有机污染物,尤其是有机卤素污染物。目前对城市地表水的研究仅限于常规检测、重金属、无机盐和有机污染物,而对水体中卤素污染物的种态及化学组成的研究却鲜有报道。这篇文章主要针对地表水中的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研究其在国内外的检测方法、含量及分布规律,为更好的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提供有力的根据,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得率制浆废液具有组成比较复杂,色度高,化学需氧量高等特点.采用超滤分级方法初步考察杨木APMP制浆废液中污染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并且采用GC-MS联用仪研究了废液中小分子有机污染物的组成.结果表明: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污染物是废液色度的主要来源,实际应用中,超滤技术可以有效地去除这些大分子发色物质;GC-MS检测到废液中的小分子有机污染物主要是脂肪酸类物质,约占检测物质的57.13%,树脂酸的含量很少.  相似文献   

5.
采用同相萃取-GC/MS检测分析技术,分析黄河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水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黄河原水中共检出有机污染物26种,包括烷烃类、酯类、有机酸、苯系物、醇类、不饱和烃类、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等化合物,其中有3种属于有毒物质.黄河水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有机污染物是烷烃类、酸类和酯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单体同位素分析(Compound-Specific Isotope Analysis,CSIA)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成熟的现代分析方法,日渐应用于环境分析领域,成为当前研究有机污染物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之一。当前CSIA技术在有机污染物研究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污染物来源判识、生物转化及实地生物降解研究等方面,本文主要综述了CSIA在有机污染物来源示踪和其在实地生物降解研究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BAC-SBR反应器处理ABS凝聚干燥工段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活性炭序批式反应器(BAC-SBR)处理ABS凝聚干燥工段废水,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及红外光谱等技术检测分析废水处理过程中有机污染物的变化,并重点研究分析了该废水中的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在BAC-SBR反应器中的降解过程。研究结果表明BAC-SBR反应器处理该废水的过程主要包括活性炭吸附、活性炭的生物再生及生物再生完成3个阶段;经过180 min的处理,废水的COD和TOC去除率均能达到85%以上;并且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和红外光谱检测分析可知该反应器能够高效地降解转化废水中的芳香类及有机腈类有毒有害污染物。  相似文献   

8.
室内空气中苯系污染物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苯系污染物属于易挥发的致癌物质,是环境中重点监控的有机污染物之一.介绍了近年来室内空气中苯系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情况,综述了近年来苯系污染物的样品采集方式及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9.
徐亚 《海峡科学》2014,(7):54-55
该文对有机硫恶臭污染物的概念、危害进行了阐述,并对有机硫恶臭污染物的来源作了分析,重点突出了城市中有机硫恶臭污染物的来源,即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城市内河等。最后参照美国环保局TO-15方法,初步建立了有机硫恶臭污染物检测的预浓缩和气相色谱/质谱仪联用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峰分离较好、信噪比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水体痕量有机污染物分析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了分类,评述了水体有机污染物分析中GC、GC-MS、GC-FTIR等方法的特性和适用范围,介绍了国内外各种分析方法应用于水体有机污染物分析的研究现状,并指出水体有机污染物分析方法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太赫兹时域光谱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春喜 《科技信息》2010,(8):102-102
采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对滴滴涕等三种土壤中有机污染物进行光谱分析,得到了样品在0.2~1.8THz波段的吸收谱和折射率谱。理论计算与太赫兹技术测量得到吸收峰位置很好吻合。研究为利用赫兹时域光谱技术鉴定土壤中有机污染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基于过一硫酸盐的高级氧化过程是处理有机污染废水的有效技术,研发成本适宜的活化方法是该技术面向应用的关键.文章主要总结了可见光活化过一硫酸盐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石墨相氮化碳、金属以及其他复合光催化材料催化过一硫酸盐分解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可见光下过一硫酸盐活化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负载纳米TiO2的ACF滤料的空气净化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活性碳纤维(ACF)只能吸附多种有机污染物,并不分解污染物,而纳米光催化可以光降解有机污染物,但只在污染物浓度较高时有优异的光降解性能,而当污染物浓度较低时,光催化降解速率较慢,影响净化效果等问题,将纳米光催化与ACF吸附技术相组合,研究了二者组合后的吸附光催化机理及对ACF滤料的阻力等。  相似文献   

14.
第24届卤素环境有机污染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国际研讨会于2004年9月6~10日在德国柏林召开。与会人员近1000人,来自世界各地科研机构等单位,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有严建华、李晓东、杨家林三人参加。会议分为7个主要议题,分别为:有机污染物的检测;有机污染物的形成、来源和修复;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含量、传播途径和归宿;特殊有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暴露于人体的影响;有机污染物的毒理以及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15.
化石燃料燃烧产物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及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气中的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绝大部分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本文列举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无机污染物及其毒性、有机污染物种类及其毒性.其中的NO2、SO2、H2S、CO、Pb、Hg等无机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极大,目前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是致癌多环芳烃和含N、S、O杂环有机污染物.文中对我国主要城市大气中由化石燃料产生的有机污染物浓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并主要对北京地区大气中有机污染物的总体特征进行了分析,检出了80多种多环芳烃和杂环有机污染物,其中一部分是具有“三致“作用的多环芳烃.最后对化石燃料产生的毒害污染物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聚四氢呋喃废水中主要污染成分(糠醛、呋喃和四氢呋喃)被活性炭吸附的过程。分别从3种污染物的分子结构角度解释了去除效果的差别;并讨论了影响废水中有机物去除效果的主要因素。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确定了活性炭对三种主要污染成分的吸附为准二级动力学过程。以气相色谱法为检测手段,不同于传统的研究有机废水以COD为检测指标,有针对性地对高含量污染组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对于研究含有糠醛、呋喃和四氢呋喃的有机废水,以及含有与这3个污染物相似结构的污染成分的有机废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多相抽提(multi-phase extraction, MPE)技术已成为地下有机污染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而数值模型可以对MPE过程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进行高效精准预测.本研究通过对多孔介质内多相流基本物理概念的描述及迁移规律的推导分析,构建MPE修复数学模型,并对华东地区某有机污染场地MPE修复过程进行模拟概化,再现了修复过程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特征,同时对其进行细致分析,为地下有机污染修复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结果表明,MPE过程中污染物在压力驱动下向抽提井方向迁移至饱和带,饱和度锋面存在明显向下收缩的趋势.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监测值有较好的相关性,污染物的总去除率达93%,修复效果较好.此外还设置了不同MPE修复方案,模拟研究温度、抽提井压力对有机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随着温度和抽提井压力的升高而升高,低温低压时低渗透层中残留的污染物难以抽出,导致其总去除率降低.  相似文献   

18.
雪冰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雪冰中有机污染物研究的意义,介绍了雪冰中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分布和迁移转化规律,以及雪冰中有机污染物的存在对雪冰性质的影响和对环境的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19.
松花江水臭氧深度处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松花江滤后水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质量浓度臭氧氧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结果表明臭氧氧化对CODMn的去除能力随臭氧投量增加而增加,但去除率并不是随着臭氧投量的增加而相应的呈线性增加,说明臭氧氧化存在最佳臭氧投量.臭氧对UV254的去除效果很明显,较短时间内,就可以达到较好的去除效果.臭氧氧化在1 m in内对DOC去除效果明显,之后随着臭氧质量浓度降低,反应速率下降,并且臭氧氧化使得一些POC转化为DOC,从而去除率呈现为负值.臭氧氧化难以去除氨氮,较易将有机氮氧化生成氨,从而使得氧化后水中的氨氮有所升高,氨氮去除率呈现负值.臭氧对松花江水中有机物的氧化不完全,对氨氮去除效果不佳,而且生成的中间产物会阻止臭氧进一步氧化,因此臭氧氧化后再接生物处理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分析研究有机物在碳纳米管上的吸附/解吸动力学机理,选用原始单壁碳纳米管(r-SWNTs)和氧化单壁碳纳米管(O-SWNTs)作为吸附剂,对比了2种碳纳米管对1,3-二氯苯(1,3-DCB)、2,4-二氯酚(2,4-DCP)和硝基苯(NBZ)3种不同污染物的吸附和解吸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与非极性有机污染物相比,极性有机污染物具有相对较快的快吸附/解吸阶段和相对缓慢的慢吸附/解吸阶段.有机污染物在氧化碳纳米管上的吸附解吸动力学速率比在原始碳纳米管上缓慢,这主要是由于碳纳米管与有机污染物间的氢键和π-π电子供受体等的特殊作用所致.研究结果对碳纳米管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可为评价碳纳米管的环境风险提供重要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