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不但是文人诗歌、散文的高度繁荣期,也是民间俗文学的辉煌期.敦煌文献的出土尤其为我们揭示出唐代俗文学不仅植根于民间,流布于大众,成为普通民众的主要精神食粮,而且也普遍获得士大夫乃至宫廷阶层的喜爱.然而与唐代雅文学的研究相比,俗文学的研究相对滞后.通过对唐代俗文学研究现状的梳理,揭示了其研究更多停留于传奇小说及变文一类体裁,其他体裁的俗文学作品研究偏少,俗文学的整体综合研究更远远滞后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雅文学从繁荣走向低谷,俗文学却掀起了一股热潮。到九十年代,雅文学与俗文学在对自身作了调整后,均呈现出相互影响的趋势。本文试图对新时期雅文学和俗文学的思潮的演变发展作梳理,并运用尧斯接受美学论中的“期待视野”的改变来对这一文学现象进行了剖析、阐述,揭示出读者“期待视野”的变化是新时期雅俗文学发展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元代文学的整体性研究在 2 0世纪虽未充分展开 ,但学界已对若干课题作了初步探讨。人们注意到民族文化融合、政治文化中心转移、崇尚文儒的国策、民族和阶级矛盾、商业经济、娱乐文化、东西方交通和国家开放等文学发展背景方面的因素。对文学性质的研究 ,人们主要从俗文学兴起、少数民族文化为文坛注入新的因子等方面考察。元代文学的特征 ,一般被归纳为传统文学的衰落和俗文学的兴盛、各种文学样式都得到了发展、传统的雅文学产生新变等。学界普遍将元代文学分为前后两期 ,但对分期断限和各期面貌、特点的认识稍有出入。元代是古代文学发展转型期的最后阶段 ,从此俗文学成为古代文学史的主流。这一点也得到普遍、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4.
自1900年发现敦煌遗书后,一门新兴的学科即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形成。但最初并没有“敦煌文学”这一概念。从20年代末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长时期内,一直流行的是“敦煌俗文学”之概念,研究范围也多限于变文、典子词、俗赋、诗歌等类。这一概念在强调敦煌遗书中俗文学作品之重要性上虽有一定作用,但毕竟不能囊括敦煌遗书中的全部文学作品。当我们细审敦煌遗书时,不难发现,其中与俗文学相对应的雅文学作品相当多,遗书中大量存在的重要作品,诸如书、表、状、牒之类及寺院中流行的燃灯文、礼佛文、修道文、  相似文献   

5.
文学形象应当是文艺理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试图从文学形象的符号自身、创作主体的创作和接受主体的接受角度对文学形象作一些特征上的探讨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由于封建正统文学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俗文学的研究意识一直十分淡薄,宋代话本价值肯定在文学史上的轻描淡写正是这种意识的反映。宋代话本是中国古代抒情文学主体向叙事文学主体过渡的桥梁,是现实主义发育丰满的关键阶段,它对后代叙事文学在内容、形式、创作方法等领域的奠基作用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7.
2008年度的宋代文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一定的拓展,尤其是诗词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小的突破,出现不少颇具创见的研究成果,但散文和俗文学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宋代文学研究的整体格局仍有待调整。  相似文献   

8.
俗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有它独有的艺术价值,特别是其中的民歌。但历年来对这些形象的分析与评论都比较单薄。本文着重阐述汉乐府民歌中女性形象健康活泼等与众不同之处,尤其注重从女性角度欣赏这些女性形象独有的风情。  相似文献   

9.
2006年4月,由中国俗文学学会和北京大学主办的中国俗文学学会第五届代表大会暨“俗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作为连任的学会会长,陈平原教授回顾和总结了上一届学会的工作,并再次从文学史、思想史和学术史角度阐述了他对中国俗文学的价值认定。谭帆教授、段宝林教授、金荣华教授、李祥林研究员、陈文新教授等作了重要发言,会议还提交了数十篇论文。  相似文献   

10.
辛弃疾在南宋文坛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其文学成就的取得,与其转益多师、善于学习前人密切相关。其中,韩愈的影响不容忽视。迄今为止,尚少有人就此问题予以深入、全面的考察。韩愈作品为辛弃疾大量引用,韩愈的"气盛言宜""不平则鸣""以文为戏"等文学观对辛氏影响甚强,韩愈"以文为诗"、奇崛险怪的诗歌艺术对辛氏创作的影响也很大。韩愈对辛弃疾创作的影响,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可使我们看到二人审美趣尚的共通之处,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我们探索辛氏仰慕韩愈的原因及辛氏文学观和创作风格的渊源,此外,由这一影响,也可见出辛氏词艺与韩诗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维护封建社会的道统是韩愈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韩愈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阐述了韩愈关于"道"的内涵及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道"与唐代政治、经济活动的关系和韩愈作为封建卫道士的实践.指出,韩愈"学以为道,文以载道"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无论对于历史和现实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确具有很浓的俗文学色彩,但不能据此而将其简单划归俗文学之流。金庸创作有其鲜明的美学特征:1.具有极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2.显现出浓郁的人本主义美学观;3.叙事风格则刚强坚劲,是传统父权文化的隐喻。金庸创作已将俗文学与雅文学的概念界限模糊化,并更多地表现出雅文学的高品位。  相似文献   

13.
维护封建社会的道统是韩愈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韩愈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阐述了韩愈关于“道”的内涵及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道”与唐代政治、经济活动的关系和韩愈作为封建卫道士的实践.指出,韩愈“学以为道,文以载道”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无论对于历史和现实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韩愈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的确立与他“以文为诗”创作倾向息息相关。“以文为诗”至韩愈形成一种有影响的创作倾向绝非偶然,它的出现主要由诗歌自身发展的规律和韩愈个人主观选择等原因所决定。  相似文献   

15.
通过勾联中国现代文学的脉络,论述其纵向的历史传承以及当下的真正面目。网络文学与现代文学中的俗文学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都是由读者视角催发的,但是,如果说网络文学是靠继承现代文学俗文学的资源来进行生产的,那是不确切的。除了与现代文学中的俗文学有共通之处,网络文学中的耽美文学和现代文学中的一支也有可比之处,两者更似兄弟。如果说现代文学中有哪个作家非常明确地对网络小说的创作产生了影响的话,那就是张爱玲。网络文学能够体现出现代文学的传统,但又不能完全说是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典型的妇女形象。鲁迅笔下的祥林嫂、老舍笔下的虎妞、杨沫笔下的林道静和李凖笔下的李双双都是中国现当代小说中典型的妇女形象,她们不同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妇女形象,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祥林嫂是中国文学史上封建妇女的终结性典型形象;虎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作为小市民出现的妇女形象,是反映中国妇女现代性萌芽的标志性人物;林道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作为成长中的知识分子出现的无产阶级革命妇女形象;李双双是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妇女主人翁的典型形象。从祥林嫂到虎妞,到林道静,再到李双双,中国现当代小说中妇女典型形象的演变过程,概括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展示了中国妇女的政治意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这些妇女形象还留给我们另外一些思考,即我们的文学创作者必须具有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观意图,而且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要树立“写时代、写历史”的创作理念,这可以说是文学创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学中的意义理论研究越来越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翻译主体和主体性与意义生成的关系需要深入研究。文学译本的意义重构,以及意义重构与意向和语境的关系,需要深入研究。文学翻译中的意义问题是一个远未得到解释和阐明的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任职国子监的经历,促使韩愈学官社会角色形成,表现在其独特精深的教育思想、以教化为己任的师道观念、个性化的儒家文化宣扬策略、以及印记鲜明的文学创作等方面。从与常衮的比较可知,韩愈在潮州兴学崇教等各种活动,均有明显的自觉性,是学官角色内化的表征。学官角色通过贬潮对区域文学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以兴学为基础推进潮州和袁州的文学教育,二是以宣扬礼乐文化为媒介形成区域文学中心,三是以地域文化双向互动传播为介质扩大区域文学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一、雅与俗的辩证关系。所谓俗文学,是指那些大众的、通俗的、普及性的、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文学创作.宋元以来的南北戏曲和地方戏,当然包括在其中.但南曲和北曲,也不尽是普及性的俗文学,还有一部分属于雅文学,如《汉宫秋人《西厢记入《赵氏孤儿八《牡丹多人《长生殴入《桃花扇》等等。中国戏曲与传统的诗、词、散文不同,很难划分出雅文学与俗文学的严格界限。这是因为中国戏曲来自民间又逐渐进入上流社会,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戏曲,在封建社会不仅是演给文人雅士们看的艺术,也演给不识字,不读书的广大民众、老弱妇孺看的艺术…  相似文献   

20.
历史剧《桃花扇》反映的是明末社会真实人物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故事.本文通过对作品中女主人公李香君活动背景、性格思想等的分析,揭示出了中国文学妇女形象的一个独特典型.她不同于汉乐府中的罗敷、唐传奇中的霍小玉、宋元话本中的璩秀秀等文学中妇女形象的最突出之点就在于她不仅仅追求个人的婚姻幸福以过上正常的夫妻生活,更在于她有充分的社会人格.这种社会人格主要是指法律上、伦理上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资格.正是这种社会人格,决定了李香君在社会政治斗争中的是非感.是一个在政治风云中坚持原则,在个人爱情上忠于感情,有正义感和理想性的妇女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