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索绪尔将语言看成一个“符号系统”(a system of signs),认为语言是建立在规约基础上的一套“机制”(institution)。语言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要解决的应是“社会事实”(social facts)与所体现的“社会意义”(social meaning)之间如何结合的问题。布迪厄从结构语言学的角度提出了“符号暴力”(Symbolic Violence)的概念,并认为符号暴力是通过对符号/语言的掌控,在一定范围内确立的一套普遍适用的强制性规范。本文从结构主义出发就“符号暴力”在当代社会规约与政治规约中的体现,及两者之间的分歧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教师对学生使用语言暴力,会使学生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受伤害,造成人格缺陷。这不仅是我们教育的悲哀,也是现代素质教育绝不允许的。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拒绝语言暴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3.
教师对学生使用语言暴力,会使学生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受伤害,造成人格缺陷.这不仅是我们教育的悲哀,也是现代素质教育绝不允许的.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拒绝语言暴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原始积累时指出:“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对这一观点,我们应结合马克恩对暴力掠夺农民土地和殖民制度的分析,从暴力的起因和目的在于经济、暴力手段是经济力的体现、暴力要以经济力量为基础等多方面来理解。资本原始积累中的暴力,人为地强行缩短了从旧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的过渡,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这是就暴力的作用而言的,而不能表明这种暴力的性质。不能把暴力的作用和性质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5.
在课堂教学,“无声语言”和口头言语同时并存。“无声语言”的运用能补充、强化教学信息的传递,影响学生心灵,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把握“无声语言”表达的几个要素,让“无声语言”与口头言语有机结合,共同表达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6.
从余华小说创作的两个阶段表现“真实”主题的不同,并对小说中展示的“真实”进行梳理分为“八十年代—暴力”和“九十年代—温情”,从这两个方面对这些“真实”进行探讨,从中发掘出其重大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情、理触动 “美读”震撼心灵 语文教学处处皆有情,美文、佳作处处有经典。有作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也有人物内心的真情流露与文章的气势贯通,情、理的触动都能激起作者与读者之间强烈的共鸣。因此,语文教学不但要让学生了解文本中丰富的语言内涵,而且更应该让学生通过朗读对文本中的遣词造句,乃至布局谋篇等方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产生语言运用上的继承和创新,形成语言不断优化之趋势,用“美读”来感染学生,结合“美学”理念,传递“美感”,震撼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8.
"情感过滤"假设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过滤”理论有利于教学工作者及语言学习者充分认识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重大影响力,从而利用其有利影响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同时克服乃至消除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在口语教学实践中如何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强度,提高学习效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提出了作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乔燕 《科技信息》2007,(10):143
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性使英语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口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运用能力是英语教学所面临的一大问题。本文旨在以“学习中心”的理念为指导,将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口语技能的内在动机,与外部因素如教师、教学、学习环境紧密结合,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0.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作文教学中更重要,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引导:“感”:强化朗读训练,提高学生感知语言技巧的能力;“说”:利用说文训练,激活思维;“练”:巧借学生日记,积累生活体验,训练书面表达能力;“读”:组建阅读小团队,扩大阅读量;“评”:建立民主评批体系,培养学生自主评价能力;“展”:利用第二课堂,展示写作成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能”和“可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探讨中得出在语义上“能”主要表示有能力,“可以”主要表示可能性。针对于一些学者认为的“能”和“可以”的义项与人称主语和疑问语气有密切关系的论断持不同的态度,经过分析得出两者义项的选择与语境的关系最为密切;本文还把“能”和“可以”的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现象用表格的形式,清楚地列了出来;对“不可以”的扩大使用的现象通过语料库得出它使用的范围比较窄;最后,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方面对“能”和“可以”进行了辨析,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与后现代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共同点为反叛传统、标新立异,具有先锋姿态。后现代是对现代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它的反拨与叛逆。世纪之交中国的现代与后现代大体停留于对西方的移植、仿效、阐释,但亦有一定程度的改造。尼采宣告“上帝死了,”必然导致现代主义以“人的自我为中心”作为最重要的特征,福柯“人的死亡,”巴特“作者之死”的思想导致“以语言为中心”成为后现代最重要的特征。现代主义构建深度模式,而后现代主义则削平成消解这种深度,却具有另一种深度——肤浅中的深刻。  相似文献   

13.
司艾华  刘伟 《枣庄师专学报》2002,19(6):45-47,56
我们平时所说的战国时期的滕文公 ,实际上是滕元公 ,至于他为什么后世称他为“文”,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 :其一 ,作为谥号的“元”和“文”差别并不是很大 ;其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谥法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其三 ,我们还要注意到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的渐进性。  相似文献   

14.
“性别文化”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以“女性艺术”为契入点分析文学是另一种目光,换一种思维思考现当代文学的女性作家的“女性艺术”的现代化的进程,就女性作家和男性作家的文本“性别”意识个案分析,试图阐释新时期的文学现象和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感录"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所首创的报刊专栏,"随感录"以其独特的言说方式在它的周围聚集了一批"五四运动"的主将,成为他们抨击封建思想文化和不良时政的一种理想方式。他的开创者陈独秀不仅首创了"随感录"这种讲究时效性、新闻性的杂感类专栏,启发了当时的许多报刊纷纷仿效并开辟了"随感录"以及类似的专栏,为当时知识分子开拓了一种新的批评空间;同时"随感录"也成为了一个文体概念,陈独秀首创的这一文体成为了中国现代杂文的雏形,并为日后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是高校“两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扣中心内容,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紧紧抓住“三进”工作的关键性环节,从思想认识上、教学方法上、外部环境上着手,重点解决“进学生头脑”这一核心问题,从而整体推进“三进”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对“阶级本性”说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的政治类教科书肯定“阶级本性”的存在,在编造“被剥削阶级本性”的道德神话的同时,对“剥削阶级本性”进行严厉的道德批判。其中,认为“唯利是图”是资产阶级的“本性”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但这种说法在逻辑上不能自圆其说,在理论上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不符合历史和现实的真实,在实践上与现行政策不一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对“阶级本性”说的否定和超越。  相似文献   

18.
腾冲的“罗古城”、“罗密城”是白族的先民在宋“大理国”时期所建。它们以白语命名,“罗古城”是“虎踞的关口之城”,“罗密城”是“老虎的生命之城”。它们不是后人传说的“哥哥”城、“妹妹”城的意思。  相似文献   

19.
"温故而知新",从方法论的角度去认识,把"温故"作为过程意义去理解,"知新"作为盘升飞跃的意义去认识;"温故"是方法,"知新"是目的。任何新知和创新都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由研究已知的基础上,去探讨未知所得来的,是传承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韩非的“矛盾”富言属于逻辑矛盾。他的“矛盾”思想则是非此即彼、非彼即此,二者必居其一。这种仅仅在对立两极中的思维方法并非完全正确。哲学上的辩证关系,借用“矛盾”、“对立”范畴来表述,也不十分恰当,因为矛与盾不是对立的双方,而辩证关系也应包括对立统一、鼎立统一、多立统一。所以我们必须确立立体矛盾观,即对立面-中介-对立面,或正中反矛盾论,或同异反分析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