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崛起的影响和困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自1992年出现中国威胁论以来,国内外关于中国崛起或是中华民族复兴已经有了许多讨论,今天之所以再次讨论这个问题是希望能引起国内学者们从中国的角度讨论这一问题,而不是从外国的角度讨论问题。自有“中国威胁论”以来,中国一直都在讨论如何在国际社会上减少“中国威胁论”,如何让周边国家,特别是让美国别认为中国是威胁。阿富汗战争的主要军事行动一结束,美国就出台了大谈中国威胁论的国防部报告和国会中美关系评估委员会报告。这说明尽管我们一直想办法消除“中国威胁论”,但美国认为中国是威胁的观念是不断加深而不是日益淡漠。那么,中国实力的增长如果可以缩小了中美实力差距,这对美国和世界将产生什么影响呢?也就是说美国不把中国作为主要战略防范对象是否可能?中国崛起面临的最大国际困难是什么?是经济的,是政治的,还是安全的?中国应采取什么策略来应对这些困难?如果美国超强实力地位20年不变,其防范中国的战略目标又是既定政策,那中国应该怎么办呢?值得关注的是,美国这次宣传“中国威胁论”,东盟国家和欧洲国家都没有附和。这是不是说明情况已发生了变化,但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是中国实力增长的客观影响变化了呢,还是外部世界对中国崛起的认识发生了变化?——阎学通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美国版的“中国威胁论”就像一个幽灵纠缠着致力于内部建设与发展的中国。无论是简单地以中国替代苏联作为敌手,还是条陈“有据”的中国新军事威胁,甚至荒唐的“中国崩溃论”,总之“中国威胁”不绝于耳。随着近年来中国平稳、有序地发展,在一些美国人的眼中,中国崛起的“威胁”日益突出。以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斯海默为集大成者的进攻性现实主义为这种观点提供了理论注脚。近期在中美关系日趋“正常化”的情况下,美国强化与日本联手、共同牵制中国的态势也似乎实践了该理论及早遏制中国的要求。不过,事实总是胜于雄辩,何况向壁虚构、食石不化的老调重弹。不过,建立在错误理论基础上的决策将是危险的,这一点确实值得中国警惕。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崛起与外交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崛起,国内外近年讨论不断,但是各方似乎至今并未达成共识。国际上,“中国将成为超级大国”的说法,与关于“中国崛起的阴暗面”的讨论同时存在;在国内,对中国是否正在或者已经“崛起”有很多不同意见。笔者以为,对中国发展的认识关系到中国外交定位、中美关系、中国与发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崛起引起了广泛关注。有人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将在不久的将来超过美国,成为21世纪的经济巨人,对此,一些国家的一些人士颇为担心和顾虑,他们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个威胁,于是乎,“中国威胁论”大行其道;与此同时,又有人断言,中国的崛起是建立在虚幻的沙滩上,中国经济随时都有可能崩溃,这就是近来国外一些媒体炒做的“中国经济崩溃论”。那么,对于中国的崛起,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围绕这个话题,我们请教了一些专家,他们都对中国的崛起以及她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各种不同的解读。期望通过专家的视角,能够带给我们一些思考与启发,帮助我们更加冷静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崛起及其影响,恰如其分地为中国找到她自己的坐标。———编者手记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软权力的含义及软、硬权力的关系。提出如果一国过分重“硬”而轻“软”,不仅会损害本国的国家形象、危及对外政策目标,最终不利于国家崛起。认为作为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应当积极利用软权力来破解“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得中国崛起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所谓“崛起”本身是一个比较性的概念,它既包括一国自身历史与现实的纵向比较,也包括同时期与他国的横向比较,一国崛起有程度和性质之分,中国和平崛起不会走向霸权,崛起的性质是渐进的、和平的。和平崛起的内涵就是在和平的前提下通过竞争实现崛起,中国和平崛起在外交方面应有以“和”为中心理念;以竞争多赢、共同发展为目标;以大国关系、睦邻友好、经济外交和合作宽容、着眼长远为战略要义等内涵。  相似文献   

7.
3月底4月初,中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刚从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回京,总理温家宝又踏上了访问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和柬埔寨的行程。国际舆论称之为中国的“春季外交攻势”。既然是“攻势”,那么目标是什么呢?化解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疑虑就是一个长期目标。笔者长期做东南亚形势研究,实地调研、相关国际学术会议和重大场合活动也参加了不少,深切地体会到,“中国机遇论”和“中国威胁论”将伴随中国崛起的整个过程。这是国际社会尤其是周边国家的正常反应。这些国家往往公开大谈中国崛起是机遇,私下则严重关切中国崛起可能带来的冲击和威…  相似文献   

8.
无论“中国威胁论”还是“中国机会论”,都是各国,尤其是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心理感受。所以,理想的外交就像一个心理按摩器,要让对方感到舒适。  相似文献   

9.
2005年的中国外交,是从对2004年底印度洋海啸灾区的救援行动开始的。这预示着这一年中国外交将出现一个新的主题:救援。这年的中国外交的确说得上是异彩纷呈,曲星把它们归结为“六个关键词”:和谐、合作、对话、发展、文化、救援。这一年,中国的发展受到全球前所未有的关注,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国内国际到处都在谈论“中国崛起”,并对“崛起”这个概念展开热烈讨论甚至激烈争论。在《世界知识》上,读者就会发现不同的观点同时存在。在这一年,“中国威胁论”也在继续发酵。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开展了一系列充满善意的外交行动,并提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崛起的困难西方认为中国崛起将面临很多困难,一些人甚至认为许多困难是无法克服的。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他的名著《大国的兴衰》和1993年完成的《为21世纪作准备》两本书中认为,中国与西方国家经济水平上的巨大差别本身就决定了中国不可能赶上发达国家。他估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短期内会有较大增长,人均生活水平绝对比现在富,但在下个世纪,中国人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仍是贫穷的。西方人分析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日关系在基本结构或曰基础上已经发生三方面最重大的变化:第一是“权势关系结构”的双重变更。日本政界也好,舆论界也罢,总是和着某些国家大炒“中国威胁论”,或者有意渲染和夸大中国增长的综合国力对地区尤其是对邻国的挑战。另一方面,日本也在一种特定意义上迅速崛起,它早就决心要“修改和平宪法”,向海外展示自卫队,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成为“政治大国”的愿望与日俱增,而且似乎决意无视亚洲邻国的态度单方面采取行动。本来,在两个近邻间的“双强崛起”依其本质就充满了动能,何况中国人民惨痛的历史记忆和日本方面极力掩…  相似文献   

12.
不能用传统的西方国际政治思维来看待中国的崛起;我们用开放的胸怀塑造和平大国的风采。中国崛起是必然趋势1995年盛夏,在美国五角大楼的一间办公室里,美国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对我说:“现在中美关系出现了困难,但是会有解决办法。我看最大的问题是,人们还没有认真想过.再过10年或者20年,中国强大了,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大国究竟应当如何合作共事?”他补充说,这个看法主要是针对美国国内决策层而言的。这位哈佛大学出身的政治学教授即将重返哈佛大学出任肯尼迪学院院长,他点到了一个相当要害的问  相似文献   

13.
东亚的逻辑     
冷战结束后的10年,东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崛起、东亚经济合作的展开、东亚地区意识的萌发和增强等等,使得东亚从一个地理概念逐渐演变为一个经济、政治(暂且还不包含安全)的有机体。虽然这个有机体还处在其成长的初期,但已经呈现出自身发展的逻辑。过去10年东亚最令人瞩目的发展是中国的崛起,而一些东亚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在东亚金融危机之前,“中国威胁论”在一些东亚国家很有市场,但由于中国致力于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由于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负责任的表现,以及中国在地区经济合…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国“经济外交”的意义是深远的,它表明中国正在探索一条从前的大国没有走过的崛起之路,“经济外交”应当是目前中国和平崛起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新旧『黄祸论』都有极为相似的历史背景,新旧『黄祸论』都从两个极端杜撰其『理论』,新旧『黄祸论』都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知之甚少。不久前,美国《华盛顿时报》刊登了一篇题为《黄祸幽灵再现》的文章,鼓吹在1972年尼克松总统对中国进行历史性访问后的25年,消失了的黄祸再次笼罩全球。英国的《经济学家》杂志也别有用心地将中国当前的快速发展比喻为“黄祸”。近年来,“中国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中国粮食威胁论”等奇谈怪论不绝于耳。按照这些人的逻辑,12亿中国人是绝对不能脱贫致富的,中国人一旦富起来,世界上就会“粮食不够吃”、“能源不够用”、“环境遭破坏”,甚至连“淡水也不够喝”了,他们给世人描绘了一幅可怖的前景。然而,我们若考察一下历史,便会发现这些貌似新颖的理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周边学"研究的新契机2008年国际金融爆发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迈入了新阶段。首先,中国崛起成为国际瞩目的现象,而既有的西方理论不足以解释这种重大现象。各国越来越认识到中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国崛起,而是一种复兴。按照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中的数据,2008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8.9万亿国际元,而美国是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的崛起给中国带来了不少“麻烦”,日前,美国有人又推出了“中国制造业威胁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超大规模和超常规的崛起,动摇了美国对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信心,致使特朗普政府采取了两方面措施应对中国经济崛起的挑战。一方面,美国在双边层面启动前所未有的对华经贸战,要在多个领域与中国“脱钩”,阻遏中国崛起。另一方面,美国在多边领域联合其盟友,重建国际经贸秩序,减少中国崛起对国际经贸秩序的影响,甚至设想让中国再进行一次“入世”谈判。  相似文献   

19.
我国对外交流中频频出现的"中国崛起/China’s rise"一说,究竟在国际受众中产生了什么效果,又是如何产生这些效果的?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对此缺乏应有的关注。作为一个典型的话语构筑,"崛起/rise"投射出实力日益强大、地位日渐上升的中国形象,无疑极大地增强了国内受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然而对于多数国际受众而言,传达的则是格局变动、利益洗牌的信号,是对既得利益的威胁。本文通过对"崛起"和"rise"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进行修辞分析,结合当代西方主流媒体对"China’s rise"的报道,指出二者的不对称性。鉴于"rise"在国际话语中已具有明显负面联想,且对"中国威胁论"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国对外交流有必要实行语言上的韬光养晦,慎言"崛起",多谈"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璇 《创新科技》2008,(2):62-63
当两个世界人口大国同时崛起,二十亿人同步走出贫穷,带着新财富跨入世界,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中国和印度,一直都是世界关注的焦点,人人都想搞清楚龙与象的真正面目。关于他们的书每年也总会有几本,近期撞衫对杀比较激烈的就有《龙与象》和《中国龙与印度象》。旁观者清,本期就让我们透过老外的眼睛,预测一下中印未来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