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小麦“三合一”拌种技术,是我县农业科技工作者在探索小麦高产途径中,根据本地土壤养份状况和小麦生产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创造性研究出的一项小麦增产新技术。它综合了国家科委和农业部重点推广项目——微肥和增产菌的优点,又加入辛硫磷等防治小麦地下害虫,具有用工少,投资小,见效大的特点。这项技术通过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后,取得了极为显著的增产效果。它的推广应用使我县小麦产量打破了1984年以来的徘徊局面,连续几年超历史最高水平,荣获省夏粮生产先进县。从而使我县小麦产量水平由低产水平发展到中产向高产的过渡阶段。目前这项技术已被我县农民普遍采用。1991年全县种麦  相似文献   

2.
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益栽培技术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所李国恒李俊秀李绍伟康宇静根据省政府关于开展小麦“一优双高”的精神,1992—1995年对本市区25万亩小麦进行了开发示范,通过对多项小麦增产技术的综合开发,实现了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益。万亩开发区单产稳定...  相似文献   

3.
张重义 《河南科技》1991,(8):12-12,3
<正> 所谓超高产栽培技术是针对小麦生产系统,利用综合农艺措施,充分发挥品种的遗传潜力和自然潜力,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达到高额丰产之目的。我省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研究小麦高产规律和大面积丰产栽培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许多科研成果对指导小麦生产和发展栽培学科起到重大作用。但是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发展,欲提高小麦总产,除大力促进中低产麦田的均衡增产外,如何突破高产地区现有小麦高产水平,实现高产再高产,是当前值得探讨和  相似文献   

4.
<正> 近几年来,我省北部水稻生产发展很快,目前正处于由中产变高产的技术过渡阶段,普遍存在着用中产技术管理高产田的问题,我们根据多年的试验研究,就目前我省北部水稻生产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下列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
<正> 河南省甘薯常年种植面积在1000万亩左右,仅次于小麦、玉米,是我省第三大粮食作物。近年来,由于甘薯种性退化,病毒病感染,严重影响甘薯的产量和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种植脱毒甘薯,并有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才能夺取高产。脱毒甘薯的高产栽培主要技术有以下几点。 1.选好种苗。种植脱毒甘薯苗,可以从  相似文献   

6.
郑旱一号小麦生育特点与栽培技术李友军韩如岩李根学付国占郑旱一号(郑州8915)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选育的适合在旱地种植的小麦新品种。经试验示范,表现出耐旱、耐寒、抗病、抗干热风、稳产高产的特点。为进一步探讨品种的生育特点和高产栽培技术,洛阳市小麦研究...  相似文献   

7.
马香花 《河南科技》2003,(9X):10-10
我省小麦育种家培育出了一大批小麦新品种,栽培技术研究也不断更新,优良的品种必须有合理的栽培技术才能有高产优质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 由开封地区农科所、地区科委和地区农技站等单位组织的开封地区油菜高产栽培协作组,经多年试验、示范,总结出一套高产栽培技术,经同行专家评议,已于七月二十九日在郑州通过鉴定。这项技术使开封地区油菜单产由1979年以前的50斤,提高为80斤,增产60%,年总产由412万斤增加到2576万斤,增产2000万斤。他们通过密度试验;喷硼试验;喷多元素高效化肥试验;花芽分化观察;种肥  相似文献   

9.
贾连璋  陈梅英 《河南科技》1992,(2):10-10,19
<正> 玉米是我省仅次于小麦的主要粮食作物,近三年来播种面积稳定在3100万亩左右,总产超过160亿斤。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玉米单产不足300公斤的低产面积占玉米总面积的20%,单产300-400公斤有中产面积占65%,单产超过400公斤的高产面积占15%。虽近几年各级领导重视玉米高产开发,使高产田的面积上升到20%左右,但中、低产区仍是我省玉米增产的主要地区。因此,研究和分析适应我省不同条件的玉米品种,对今后玉米生产将起重要作用。一、品种多。外省杂交种占主导。玉米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10.
<正> 黄花菜是我省的名优特产之一,多年来,由于采用传统的栽培技术,产量较低,效益不高,我县科技人员经过几年的试验、研究,总结出一套稳高产的栽培技术,通过应用,效果良好。现将黄花菜高产栽培技术介绍于后,供参考。一、选择土地,精细整理黄花菜生性强健,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沙土、粘土,坑塘,河边均可种植,但为高产和便于管理,以选择肥沃,轻松,  相似文献   

11.
<正> 小麦粒重是夺取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多年来的生产实践证明,即便是生育前期和中期的生长发育都比较正常,即亩穗数和穗粒数比较稳定,有了高产架子,但由于后期粒重产生波动,也同样会严重影响小麦高产稳产。凡千粒重较高的年份,单产也较高,两者的正相关关系极为显著(r=0.7100)。引起粒重变化的原因很多,如气象条件、品种、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等。其中,气象因子是影响粒重波动的主要因素,这一生产现实虽然引起了国内不少学  相似文献   

12.
<正> 小麦是河南一大优势作物,面积、总产居全国首位。常言道:“以夏促秋,年年丰收,以秋补夏,担心害怕”。足以说明小麦不仅是稳产、高产作物,而且对夺取全年丰收,为国家多做贡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解放以来,随着小麦良种一次又一次的更新换代及其栽培技术的改造、发展,我省小麦产量逐步提高。五十年代单产才过50公斤,六十年代接近100公斤,七十年代突破了150公斤,八十年代超过了200公斤。1984年单产接近250公斤(247.5公斤)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近两年,虽因气候异常,灾情严重,由于推广了一批小麦新品种,仍获得了较好的收成。  相似文献   

13.
"国优一号"是由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国麦中心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站联合选育的,集优质、高产、多抗、广适于一体的强筋小麦新品系.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甘薯夏栽的高产栽培技术,长葛县农业局自1983年开始,对甘薯麦垄套栽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多点试验、示范,找出了小麦田间甘薯的适宜套栽期、密度和栽植方法,经1985年以后连续四年的大面积验证,证明甘薯麦垄套栽比常规栽植的栽期提前25天至一个月,且具有方法简便易行、错开农活、易夺高产等优点。因而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可在黄、淮、海流域的甘薯产区推广。  相似文献   

15.
<正> 小麦生长后期倒伏是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倒伏不仅增加收获难度,而且加剧病虫害的发生,加速植株早哀早枯,导致千粒重下降,品质、产量降低。造成小麦倒伏的原因很多,但基本苗数偏多,施肥不当,导致中后期群体过大,个体抗倒能力下降,则是造成小麦后期倒伏的主要原因。生产实践表明,防止小麦倒伏,只有从秋播抓起,把防止倒伏与实施高产栽培技术相配  相似文献   

16.
<正> 为使我区东部低、中产麦区迅速达到高产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我们于1984~1985年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法,微机处理试验数据,筛选出亩产350公斤以上、亩利润90元以上的优化农艺组合为:基本苗16~21.4万/亩,速效氮用量10.8公斤/亩(纯氮计,下同),速效磷4.3~6.4公斤/亩(P_2O_5计,下同)。配合相应栽培技术,经大面积示范得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7.
针对小麦绿色高产定向栽培的种植技术,收集并整理相关数据资源,建立3D模型库。本文基于虚幻可视化引擎开发了小麦绿色高产定向栽培仿真模拟系统,为小麦绿色高产定向栽培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前言小麦粒重是构成小麦产量的三个因素之一。多年的生产实践表明,提高小麦千粒重或使小麦千粒重稳定在本品种的应有水平很不容易。气候条件的千变万化,栽培措施得当与否,使千粒重忽高忽低,极不稳定,严重地影响小麦高产、稳产。 1979年豫北地区小麦千粒重普遍降低4—5克,大家认为是干热风的危害,但1976年小麦成熟期干热风并不明显,而千粒重降低幅度却更大,尤其是高产田块比较突出,以郑引一号小麦为例,只有34—35克,比正常的粒重要低3—4克,显然是由于肥水措  相似文献   

19.
<正> 由密县农牧局等单位承担的“旱地秋粮模式化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经过几年的协作攻关,于1990年11月通过了技术鉴定。该项研究总结出了适合丘陵旱地不同肥力水平的以“玉米—谷子”、“玉米—豆类”、“玉米—红薯”等多种复合体为主体的一整套模式化栽培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旱地秋粮高产与稳产的矛盾,是旱地秋粮栽培技术上的重大改革与进步。鉴定会议认为,该项目选题针对性强,技术路线切实可行,达到省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其研究结  相似文献   

20.
<正> 近年来,由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在三年持续大旱的条件下,对保证我省小麦增产稳产,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但是,在科学用水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诸如农田灌水工程不配套、大水漫灌,浪费水源,不能按照小麦的需要及时供水,单纯追求灌水次数,不注意灌水效益等。为了正确认识小麦的需水量和需水规律,掌握合理的灌溉技术,对夺取小麦高产是十分重要的。一、小麦的需水量与需水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