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朝志怪小说作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发轫,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关键作用.其中的奇幻理论与审美意识,至今还没有得到深入的综合研究.中国当代奇幻小说作为新时期的新兴文学体式,正处于繁荣创作的鼎盛阶段.以审美作为中介,可以看到当代奇幻小说对六朝志怪小说的文化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六朝志怪作为中国古小说的发轫,其中的幻想因素对后世小说创作有着深远影响。中国当代奇幻小说作为新时期的一种新的文学体式,幻想更是成为了其中的主体部分。以幻想为基础,可以看到当代奇幻小说对六朝志怪小说在幻想方式上的继承与突破。  相似文献   

3.
人与鬼怪的关系是志怪小说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纵观以《搜神记》为代表的六朝志怪小说和以《聊斋志异》、《阅微草常笔记》为主的清代笔记小说,即见一种由对立走向友善的人怪关系。这与佛教的影响分不开。同时,在由对立走向友善的过程中,也可窥见封建社会由“尚力”到“崇德”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4.
六朝时,受佛教的影响,志怪小说空间观得以扩张,上至天界,中为人间,下达幽冥之地,虚构空间大大增加。它启发了后世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其后的唐传奇、话本及神魔小说影响甚大。六朝前文学作品重现实空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华土之民,先居黄河流域,颇乏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实际而黜玄想”;“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而六朝志怪小说虚构空间增多,则主要受佛教影响,鲁迅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六朝前,宗教虚幻色彩对文学作品虚构空间观影响不大。六朝时,佛教兴盛,其虚构空间观的内容广阔度及逻辑严密性,对志怪小说产生了重大影响。这里着重说明佛教入土中国后,其对六朝志怪小说虚构空间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成秀萍 《镇江高专学报》2000,13(3):26-28,88
魏晋六朝是志怪小说繁荣的时代。除了社会的影响和文体的演变外,志怪小说作家的创作心态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作家的潜意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志怪小说作家潜意识的存在假象-神道实有,二是志怪小说作家潜意识的主要内容-关于生死、情爱、安全等三大主题。  相似文献   

6.
志怪小说表面上“张皇鬼神,称道灵异”,其实质是对生死、性爱、安全的关注。而这种内心情感的萌动与渴望,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或根本无法实现的,但它却在神道世界中实现了,神道世界则成为志怪小说潜意识的载体,这才是志怪小说作家认为“神道之不诬”的真实原因。这也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文人创作志怪小说的一种潜藏心态,这是介于教徒“自神其教”与“有意为小说”者之间的一种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7.
唐代文苑最为繁荣,成就最高无疑是诗歌。可与诗歌并举,在文坛上放出异采的,是被鲁迅称为“成就乃特异”的传奇小说。所谓传奇,即“传”写“奇”事。唐代传奇在某些方面虽沿袭六朝志怪、搜神、轶事琐闻的题材,但由于受唐代“古文运动”的影响,唐代传奇绝大部分是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脱离了六朝志怪、搜神、记轶的幼稚阶段,而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通过微观的个案考察 ,结合小说的历史发展规律 ,对六朝志怪的小说质性从内容到形式四个方面加以论证 ,认为六朝志怪中已然出现真正的文学意义上的小说。并认为那种一刀切式、以历史分期为小说硬性分期的做法 ,有突变论之嫌 ,是有欠科学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研究六朝志怪小说中屡次出现的精怪作祟截取人发的情节,从时代风气、宗教观念、历史背景以及文化心态等几方面探析这种志怪情节出现的原因。通过初步探析发现,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魏晋神仙道教的“修炼”观念影响;二是文化观念与生活习俗的差异所导致的汉人对胡人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10.
<正> 《聊斋志异》向来归于志怪笔记一流,这是有道理的。首先,让我们从题材看。一部《聊斋》分成大篇和短制两类,短制多承袭六朝志怪的遗风;大篇则用唐人传奇的手法,赋以志怪的内容,即所谓“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鲁迅语),故无论大篇和短制,都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把它们列入志怪.其次,从篇章形式看。作者在写作时喜爱采用的笔记的形式,短制固不待说了,就是小说大篇,明明是想象的故事,偶尔也要点出时间、地点和人名(冯镇峦戳穿这内幕,说作者爱作此等摇曳之笔),虚晃一枪,将虚构化作真情,迷惑读者。所以就体裁形式论,更是道地的志怪笔记。志怪若不讲它的涵意,那么志怪本身也就变成了内容,这样,无论怎样铺陈人情,描绘世态,也还是脱离不了志怪。总之,从摄起题材,记叙内容到写作形式,大都无一而非志怪,  相似文献   

11.
汉魏六朝志怪的预叙,最先源自以《左传》、《国语》等为代表的史学叙事中的梦预,继而在谶纬神学、神仙思潮、佛教信仰的多重影响下,呈现出复杂多样、相融相摄的特色。预叙叙事对志怪小说的重要意义,还在于通过世代累积和文学演绎,形成“预验休咎”的故事类型,它一方面凸显出“神道设教”的传统内涵,另一方面展示出佛道“自神其教”的叙事策略;而从根本意义上看,它表达出了人们探知命运和前途的生命渴望。  相似文献   

12.
人与鬼怪的关系是志怪小说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纵观以<搜神记>为代表的六朝志怪小说和以<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为主的清代笔记小说,即见一种由对立走向友善的人怪关系.这与佛教的影响分不开.同时,在由对立走向友善的过程中,也可窥见封建社会由"尚力"到"崇德"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13.
六朝志怪小说中,有一类很引入注目的题材,即关于洞窟的传说,如《搜神后记》的“桃花源”、“袁相根硕”,《幽明录》的“刘晨阮肇”、“黄原”等等。研究这类传说的产生演化及其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颇能发现一些小说发展史上有意义的问题。小说中的洞窟传说,以西汉刘向的《列仙传》为早。《邗子传》载:  相似文献   

14.
肖智才  蒋利 《科技信息》2011,(13):114-114,75
王度《古镜记》是一篇唐朝早期志怪小说,小说从内容到形式有着许多六朝志怪小说的遗迹,因此对作品本身的研究而言有着很大的升华空间。从神秘性,历史性,文学性等三个方面对其加以具体的分析,找出其存在的多重阐释可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以小说这一文学样式,全面、深刻、生动地塑造妇女形象的,当推唐代传奇小说。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街谈巷议”、“残丛小语”的古小说发展到唐代体格一新,它不但改变了六朝志怪小说的荒涎不经,且“叙述婉转,文辞华艳”,“篇幅曼长,记叙委曲”,成了有意识的小说文学创作,成了我国小说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唐传奇中以描写爱情题材的作品数量最多,成就也最大。如《霍小玉传》、《李娃传》、《莺茑  相似文献   

16.
论及小说的最初起源,说法颇多,但就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的繁荣,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创作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了萌芽状态,观点还是比较具有合理性.其特点为:一方面创作主体渐具规模,小说创作的母题已基本完备,以及艺术特色渐趋成熟;另一方面表现在其对待志怪事件的史传态度,还表现在小说内容中表达的人神关系具有高度客观性,与人类思维的童年阶段相去不远,具有一定幼稚性.  相似文献   

17.
莫言的奇人奇事小说,是他强大的艺术想象力的结果,更是他继承和吸收古代的志人志怪小说、民间寓言故事和西方现代派文学及其理论基础的结果。莫言将三者结合起来,并赋予自己的创造,从而使个人的写作成为了当代中国写作的重要象征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东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家群考论欧阳健一志怪,是中国古代小说最受关注的题材。《庄子·逍遥游》云:“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陆德明音义云:“齐谐,户皆反,司马及崔并云人姓名,简文云书。志...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唐前志怪小说中以人为中心的幻化主题,通过幻化形式的三个层面:肢解型幻化、人的异形化及离魂化生,揭示它们各自产生于神话、方术道教及佛教的文化土壤,跟踪这种文化形式在中国小说志怪一脉的承续  相似文献   

20.
1 中国小说,无论是从先秦神话算起,还是从魏晋志怪算起,总之到了“五四”运动的时候,算是告一段落,划完了它的第一个圆圈。这是一种完全在中国自己的文化背景中产生、发展、繁荣和衰落了的文学,它自有一个稳定、封闭的系统,和一条独特的运行轨道。如若没有“五四”运动,它或许还可以继续缓慢地运行下去。但辉煌已过,衰落难免,“五四”运动一来,猛然敲响丧钟,它的生命,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