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煤系成烃理论形成经历了3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发现煤能生气并可成藏,但未关注成油,创立了纯朴的煤成气理论;60年代发现煤中壳质组成油贡献大,可形成煤成油田,产生煤成油理论,但未关注成烃中的油气比例;70年代中国学者发现煤系成烃以气为主以油为辅,创立了完整的煤成气理论.煤系成烃以气为主以油为辅的根据:一是8个煤种中都发现有成气作用产物的气孔;二是煤的原始物质是由生气为主、低H/C原子值的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三是化学结构上煤以利于生气的甲基和缩合芳环为主;四是从泥炭至无烟煤热模拟实验获得大量气346~422 m3/t,只有少量轻质油.以往天然气类型鉴别以气相组分为主,现在把鉴别指标发展为气液固(干酪根)三相,扩大了鉴别范畴.从碳同位素、轻烃和生物标志物三方面,综合研制了鉴别煤成气和油型气的26个指标,还研编了若干鉴别图版和δ~(13)C-Ro关系式,提高了天然气鉴别可信度.煤成气理论开辟了天然气勘探新领域,使指导勘探天然气理论从"一元论"(油型气)发展为"两元论"(煤成气和油型气),为中国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2016年中国天然气和煤成气储量、产量与煤成气理论出现之前的1978年相比,分别提高了52,408,10和216.6倍,使中国从贫气国变为世界第6产气大国.  相似文献   

2.
中国稻作起源与演化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对中国稻作起源研究中的3个主要问题--起源地,祖先种及栽培稻籼粳亚种起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讨论:(1)长江中游-淮河上游稻作起源新论;(2)“原始栽培稻”及其驯化的强化时;(3)中国栽培稻的栽培多样化中心;(4)中国和南亚为亚洲栽培稻的2个独立的稻作起源与演化系统;(5)中国普遍野生稻(普野)的形态分类与RFLP分类;(6)原始祖型普野的认定;(7)近缘祖型普野初探。(8)中国是否存在一年生普  相似文献   

3.
克拉2气田石油地质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克拉2气田位于库车拗陷克拉苏构造带中段, 是双重构造中呈串珠状分布的一系列褶皱中的一个局部构造. 含气层系以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砂岩为主, 其次为下第三系库姆格列木群白云岩段和砂砾岩段及下白垩统巴西盖组砂岩. 天然气中甲烷含量大于97%, 属于干气, 气源为侏罗系煤系地层. 克拉2号构造圈闭形成于西域期, 成藏期晚. 下第三系厚层膏盐区域盖层形成的良好封盖条件及其成藏期晚是克拉2大气田得以很好保存的根本原因. 克拉2气田的异常高压是由于西域期来自北部的强烈构造挤压作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戴金星 《科学通报》1982,27(5):298-298
煤系地层在成煤作用中,伴随形成大量的天然气,并在一定阶段产生适量的石油,与成煤作用有关形成的气田和油气田,在我国四川盆地等、亚洲、欧洲、大洋洲、南、北美洲的一些盆地中都有发现,其中西西伯利亚盆地北部和北海-中欧盆地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型含气盆地  相似文献   

5.
冯少南 《科学通报》1988,33(5):365-365
西湾煤系是广西主要含煤地层之一。该煤系以碳酸盐岩为主,夹煤层,这种沉积类型的煤系,在邻省中生代地层中较为罕见。其上部称大岭组,下部称天堂组,其上覆地层为石梯组。煤层主要赋存于大岭组中,天堂组仅局部地段含可采煤层。有关煤系的时代,有早侏罗世和晚三叠世之争。笔者1983—1984年,在西湾煤系命名地点——广西钟山县西湾系统地采集了各门类化石,发现了晚三叠世较重要的分子Danaeopsis fecunda, Anthrophyopsis? sp., To-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导孔地热测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导孔的地温测量结果表明,深钻靶区地温梯度介于19-26℃/km,较大陆地区平均值(25-30℃/km)偏低,与德国大陆超深钻(21-28℃/km)相近.42块钻孔岩芯热导率测试显示,曾经深俯冲的超高压变质岩石具有异常高的热导率,平均(3.94± 1.26) W/mK,高于上地壳平均热导率值50%以上.实测热流值为 76-80 mw/m2,高于全球大陆地区平均热流值(65 ±1.6) mW/m2和中国大陆地区平均热流值((61±15.5)mW/m2)及相邻苏北盆地地表热流平均值(68mW/m2),但略低于德国大陆超深钻在 1000 m以下的热流值(85mW/m2).研究区较高的热流值系地壳上部热导率的横向不均一所致,即热流由较低热导率的周边地区向较高热导率的超高压变质体汇聚的结果.较低的地温梯度决定了深钻靶区较低的深部温度,苏鲁地区从地热角度看也是合适的大陆深钻地区.  相似文献   

7.
潘广 《科学通报》1959,4(10):334-334
沈阳、鉄岭間辽河以东的三角形平原,面积約1,400方公里,虽属沈阳近郊,一向未作多少工作,基本上是地貭未知区。1958年4月,根据平原东緣第一个見煤钻孔的化石材料,确定了老第三纪煤系的存在,并且,进行初步区域地貭研究的結果,得知区內第三紀煤系的保存相当广泛,随后的地下地貭工作証实了这一点,称之为沈北煤田。这是党所領导的辽宁煤田地貭工作大跃进中的收获之一,在社会主义建設上及区域地貭学上,都是一件新的事情。沈阳北郊煤田保存的岩系有花崗片麻岩,震且系、侏罗紀煤系、白堊紀紅色层、老第三紀煤系、新第三系及第四紀冲积层。最老的片麻岩及其上复的震且系,除出露于东部山地外,也构成平原区的基底。山地区,即抚顺以北  相似文献   

8.
煤结构的新概念与煤成油机理的再认识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秦匡宗  郭绍辉  李术元 《科学通报》1998,43(18):1912-1918
以化学共价健结合力为基础的煤的两相结构概念,由于新的能强力溶解煤的溶剂(如二硫化碳与N-甲基-2-吡咯烷酮的混合溶剂)的发现而需要作相应的修正。在煤有机大分子结构中同时包含有丰富的非共价键作用力,包括氢键力,电荷转移力和π-π键力等缔合力,在煤的结构单元之间起着重要的结合作用。这里提出了包含物理缔合力的煤的复合结构新概念,对煤成油的机理进行了再认识。煤的复合结构的新概念扩大了传统的抽提物的范围,从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部和大陆架二氧化碳气田(藏)及其气的类型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中国东部和大陆架二氧化碳气田(藏)及其气的类型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教授戴金星在中国东部的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苏北盆地和三水盆地;大陆架上的东海盆地、珠江口盆地和莺歌海盆地发现了28个二氧化碳气田(藏)。其中松辽盆地的万金塔气田、...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表明:小型高硫煤矿生产的燃料煤已成为长江以南酸雨的主要来源。S、C在自然界面上的循环可以通过酸雨作用于盐岩石来实现,在酸雨影响下,目前,我国南方每年由于石灰岩的溶蚀使大气中的CO2增加一为(6.48-6.73)×10^10mol,这是温室气体CO2的一个未曾重视的新来源。  相似文献   

11.
库车拗陷大中型气田形成的地质条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库车拗陷三叠至侏罗系烃源岩分布面积10000 km2以上, 厚度可达1000 m, 暗色泥岩、碳质泥岩、煤岩有机碳含量分别可达6%, 40%和93%, 有机质以腐殖型为主, 形成了一个超强充注的富气系统; 上第三系、下第三系膏盐岩、膏泥岩优质区域盖层分别与上第三系砂岩和白垩系至下第三系砂岩构成库车拗陷最重要的储盖组合, 其次是侏罗系泥岩与砂岩构成的储盖组合; 褶皱-逆冲断带圈闭定型晚, 主要形成于晚第三纪至第四纪, 其中可识别出10种构造样式, 它们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上下分层的分布特征, 与被动顶板双重构造有关的盐下断弯背斜为最有利圈闭; 该油气系统以晚期成藏为特征, 喜马拉雅早期以形成凝析油气藏和油藏为主, 主要分布在生烃中心的外环, 喜马拉雅中、晚期是气藏主要形成期, 分布在靠近生烃中心的内环; 气藏超压与巨厚膏盐岩盖层形成封闭体系、强烈构造挤压作用及抬升作用有关. 在库车拗陷褶皱-冲断带第二、三排构造带, 第三系膏盐岩、膏泥岩优质区域盖层之下的完整背斜圈闭是进一步寻找大中型气田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2.
吴俊 《科学通报》1993,38(17):1594-1594
南桐矿区煤层为晚二叠纪龙潭煤系,煤种为肥焦-瘦贫煤,该煤层具强烈煤与瓦斯突出和爆炸灾害性。实验证明,它们多为富含烃类物质的煤层,其R_0为1.00—1.72%.我们用光学方法对该区煤层进行了系统的有机岩石学研究,表明煤层的含烃性和灾害性与煤有机岩石组成和性质有关,并在这些灾害性煤层中发现了大量与煤成烃有关的显微标志。它可为深入煤成烃和煤层瓦斯灾害性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煤成油排驱主要制约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长毅  程克明 《科学通报》1997,42(16):1755-1758
煤成油的排驱是指煤在热成熟作用过程中,生成的烃类物质在某种动力的驱动下从煤层母体排出至输导层的过程。煤所生烃类排出母体一方面取决于煤所具有的固有内在属性,它包括两个含义:其一是煤原始生烃潜力,它决定了煤中烃类达到含油饱和度的难易程度;其二是煤分子排列格架及分子质点表面性质,它决定了烃类储存空间大小与烃类流动的难易程度。另一方面,外生地质营力的存在是煤层发生排烃作用的必要条件。适当的构造挤压应力及存在通过源岩的输导层(如断裂、层理面、剥蚀面等)以便形成差异应力,为烃类排驱与运移提供了外在条件,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吐哈盆地煤成油的排驱亦正是煤内在属性与外部构造挤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组氨酸与叶绿素配位是生物体内叶绿素存在最明显的结构特征,采用N-甲基咪唑(C4H6N2)模拟生物体内的组氨酸,通过观测CCl4中的Chla与C4H6N2反应的可见吸收、CD和MCD光谱得到以下结论:(1)在纯CCl4中,每个Chla处于五配位状态,Chla形成不对称的双聚体内的组氨酸彼此之间存在较强的语作用,提出了两个Chla通过不等价的两个Mg-O配位键(O分别来自于以3^1位的酮基和C17位酯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海相沉积盆地富气机理与天然气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海相盆地蕴含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特别是古生界海相层系成为近年来中国天然气勘探的热点,并相继有大型气田发现.研究认为中国古生界烃源岩的高.过成熟或煤系烃源岩以倾气为主及TSR作用是导致海相层系富气的主要原因.古生界海相发育优质的泥质烃源岩和煤系烃源岩,其中前者热演化程度高且沉积组合富含硫酸盐类,导致原油裂解成气;后者以成气为主且演化程度已进入高成熟,因而海相盆地以富气为主,特别是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的海相层系几乎没有发现油藏,且以干气为主.海相天然气主要属于煤成气和原油裂解气或二者的混合,其中在原油裂解气中往往富含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烃类碳同位素组成较为复杂且存在倒转现象,这主要是受热演化和TSR次生蚀变或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的混合所致.煤成气是中国海相天然气的主要构成部分,四川盆地上二叠统和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具有较大的生烃潜力,是今后海相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塔里木盆地海相层系不发育煤系烃源岩,因此以寻找原油裂解气为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冰川对21 世纪全球变暖响应的预估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施雅风  刘时银 《科学通报》2000,45(4):434-438
中国现代冰川面积59406km^2,冰储量约为5590km^3,可分为3类,即海洋型、亚大陆型和极大陆型,分别占22%,46%和32%,其对全球变暖响应特征有较大差别,自小冰期盛时(17世纪)以来,西部高山区平均升温1.3升,冰川的萎缩量相当于现代冰川面积的20%,预估2030,2070和2100年的升温值分别为0.4~1.2,1.2~2.7和2.1~4.0K,届时冰川面积将分别减少12%,28%  相似文献   

17.
刘通 《科学通报》1998,43(5):471-474
高K6为实六次循环数域,K2,K3分别为其二次及三次子域,记h(L)为数域L的理想类数。文中得到了h^-=h(K6)/h(K3)的7个同余公式。特别当6的导子f=p为素数,则Ch^-≡B(p-1)/6Bt(p-1)/6(modp),其中C为明显给出的常数,Bn为Bernolli数,这些结果相当系统地把Ankeny-Artin-Chowla,Kiselev,Carlitzdisplay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8.
β-环糊精与对苯二酚包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合成了环糊精与对苯二酚包合物[(C_(42)H_(70)O_(35)·(C_6O_2H_(6))_3·(H_2O)_(21.2)·(CH_3OH)_2],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晶体结构.该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 P1,晶胞参数:a= 1.550 0(1) um,b= 1.553 6(1) um, c= 1.824 6(1) um, a= 113.17(2)°,γ= 99.12(2)°, γ= 103.37(3)°, V= 3.773 9(4)um~3, Z= 1; Dc= 1.343 g/cm~3, μ= 0.124 mm~(-1), F(000)= 1594, R= 0.079 5, S= 0.963 9.晶体结构测定表明,客体分子在主体分子空腔内的位置以及主-客体包合物稳定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客体分子的极性基团的溶剂化程度.  相似文献   

19.
上新世以来毛乌素沙地阶段性扩张的黄土-红粘土沉积证据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对靖边郭家梁红粘土-黄土剖面做了古地磁、磁化率和粒度分析,表明此厚度为280m的剖面具有3.6Ma以来基本完整的风成沉积地层。应用砂粒百分含量(〉63μm)作为指示风成物质来源区范围和干旱程度的间接指标,发现3.6Ma以来毛乌素沙地有3次大的扩张过程,分别发生在2.6,1.1和0.6MaBP前后。毛乌素沙地的阶段性扩张可能同全球性的冰量增加和区域性的青藏高原抬升及冬季风增强有成因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叶大年  艾德生  赫伟  徐文东 《科学通报》2000,45(16):1781-1784
采用船式F5和F6与海燕式F5和F6分别表示富勒烯笼几何结构的两种平面图。这些平面图最大的优点是:(1)不破坏富勒烯笼的空间对称性;(2)可以非常清楚地展示出结构中F5和F6的配位形式。这为富勒烯笼的结构几何研究打下了基础,对其量子化学及其性质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